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大李”的文韜和“小李”的武略


公元770年,杜甫無比遺憾的離開了人世。他見證了大唐盛世由盛轉衰,三十三年後的803年,杜牧出生。


我們今天把李白和杜甫合稱“大李杜”,而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是認為他們的詩名配得上這樣的地位。李白、杜甫是盛唐的泰山北斗,晚唐最著名的詩人也是李杜,這也許一個神奇的巧合。


然而,“小李”和“大李”的聯繫根本不僅於此,唐朝的貴族世界就是這麼小,只要同姓,往上扒幾代總能找出點什麼來。


從家族血緣上來說,杜甫是杜牧的曾祖父,不過並非直系,而是一個家族的兩支。他們有著共同的祖宗杜預。杜預在當時是個過於著名的人物,今天我們要說杜預是杜甫的十三世祖,但當時的杜甫可沒有他的祖先有名。


杜預文韜武略兼備,是當時唯一配享文廟和武廟偶像級人物。在文治方面,他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春秋釋例》是傳世大作,在唐代是科舉學子必備的教科書。杜甫繼承了他在文治上的志向,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而杜牧繼承的,就是杜預在武略方面的志向了。杜預是個通才,當時人稱“杜武庫”,魏軍兩路伐蜀時,他擔任鍾會的長史,後來他又擔任晉軍的統帥伐吳,一統天下。杜牧也尤其關注軍事,他對《孫子兵法》有過很深的研究,這也是時局所致。當時的晚唐王朝藩鎮割據尤為嚴重,在這樣的環境下,杜牧學兵法報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杜牧對自己的兵法研究非常看重,在臨終前,他燒燬了自己不滿意的詩文,最滿意的卻是自己《孫子兵法》的評註。如果杜牧復生,發現自己的武略不被人看重,而“青樓薄倖名”卻千古流傳,不知道他會作何感想呢?


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阿房宮賦


杜牧和杜甫所出同宗,但在杜牧的年代,杜氏宗族比之前要顯赫不少。杜牧的爺爺杜佑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曾經是劉禹錫的上級。後來王叔文、柳宗元、劉禹錫開始“永貞革新”,因為他們自己資歷太淺,第一時間就把老前輩杜佑拉攏過去,為他們站場。


杜牧後來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中說:


我家公相家,劍佩嘗丁當。

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

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

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


不過,杜牧的運氣實在差了些。812年冬,祖父杜佑逝世,幾年後,官至官駕部員外郎的父親杜從鬱又病逝,這時候的杜牧不過十四五歲。祖父和父親死後,杜氏宗族的諸多子弟開始瓜分家產,杜家由此家道中落,杜牧為了還債,甚至賣掉了祖父留下的宅第。


官二代的富貴日子是過不上了,但祖父去世還不久,朝中的關係還在——這對唐朝科舉是很重要的,安心備考總會有機會的。


八二八年,在洛陽的崔郾主持的進士考試中,杜牧順利及第。事實證明,杜佑的關係很有用。在考試之前,正是憑藉杜佑杜大人的十四孫的身份,杜牧被內定為第五名。


不過這絕是對其他考生不公平,因為舉薦人給主考官看的是《阿房宮賦》。這種考前內定的傳言未必可信,但即使傳言虛假,杜牧當年的才名總不是子虛烏有。早在科舉考試三年之前,年僅23歲的杜牧就寫下了這篇不朽的傳世之作,而他對《孫子兵法》也有深入的研究,可以說文韜武略媲美先祖了。


《阿房宮賦》寫於特殊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遊戲無度,狎暱群小”,“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又“好治宮室,欲營別殿,制度甚廣”。而杜牧在一篇給朋友的文章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上知己文章啟》)可見,杜牧對統治者的荒淫無度,是非常憤慨和痛心的,真是“位卑未敢忘憂國”。


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杜秋娘


杜牧繼承了祖父《通典》中的志向:“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很有一番憂國憂民的熱情與經邦濟世的抱負。25歲時,杜牧寫下《感懷詩》,抒發作為熱血青年的壯志豪情:


關西賤男子,誓肉虜杯羹。

請數系虜事,誰其為我聽?

蕩蕩乾坤大,曈曈日月明。

叱起文武業,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內,長有扈苗徵!

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常爭。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甦醒。

韜舌辱壯心,叫閽無助聲。

聊書感懷韻,焚之遺賈生。


然而晚唐的時局,早已不再是盛唐的開疆拓土,威服四方,而是在朝的牛李黨爭,和在外的藩鎮割據。


英雄無用武之地。如果是杜甫的話,大概會生出無盡的悲慨和憤懣吧,而同時代的李商隱,正是因為捲入牛李黨爭而仕途坎坷。


但同樣是左右逢源,杜牧就過得很滋潤。在揚州時,他與自己的上級牛僧孺關係搞得特別好,而他家又和李德裕是世交,所以李德裕雖然看到他兩邊倒,卻也沒太針對他。


雖然政事上無法有所作為,但作為年輕的貴公子,杜牧有著其他的愛好。他放蕩不羈,喜歡繁華都市和聲色歌舞。《論語》裡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既然如此,杜牧趁著年輕,也不妨做做一場聲色犬馬的大夢吧。


這一場大夢他整整做了十年,真如《金縷衣》所唱的那樣折枝無數了: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杜秋娘唱這首《金縷衣》的時候,僅僅只有十五歲。她年輕時貌美多才,深受追捧,《金縷衣》一出就俘獲了時任鎮海節度使的李錡。李錡納杜秋娘為妾。


本來到這裡,已經是一個圓滿幸福的結局了。但晚唐的節度使可沒那麼安分,李錡後來起兵造反,兵敗被殺。於是,杜秋娘作為罪臣家屬被送入後宮當歌伎。


但杜秋娘實在是個奇女子,當她再次演唱《金縷衣》時,唐憲宗也心動不已,於是封她為秋妃。杜秋娘很受寵,甚至於皇帝允許她參與政事。而當別人勸說憲宗大選美女的時候,憲宗說:“我有一秋妃足矣,何須再納他人?”


命運偏偏不肯讓杜秋娘繼續幸福下去,“母以子貴”可不是說說而已。當新皇帝穆宗即位,杜秋娘成為皇子李湊的保姆,於是捲入了皇子間的爭端,李湊失勢後,她被趕出了皇宮。


832年,當杜牧遇到這位杜秋娘,曾經的美人已經老邁,流落到她的故鄉金陵,孤老殘年。


這是怎樣跌宕起伏的淒涼人生啊。杜牧於是“感其窮且老,為之賦詩”,寫下洋洋灑灑五六百言的《杜秋娘詩》,也許只有這樣的篇幅,才能容得下他胸中的千萬感慨:


四朝三十載,似夢復疑非。

潼關識舊吏,吏發已如絲。

卻喚吳江渡,舟人那得知。

歸來四鄰改,茂苑草菲菲。

清血灑不盡,仰天知問誰?

寒衣一匹素,夜借鄰人機。

我昨金陵過,聞之為歔欷。


那麼杜牧遇到杜秋娘,難道不知道自己眼前的繁華也是一場空,這場大夢終究會醒來嗎?


他當然知道。不然他也不會說“四朝三十載,似夢復疑非”。可是人生淒涼、大夢終覺又奈何呢,只有流連歌舞,才能微微排遣吧。


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十年一覺揚州夢


談杜牧,不能不談揚州。這個城市因為兩句詩而著名,一句是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另一句便是杜牧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了。


揚州是當時最繁華富庶的商業城市,而杜牧在揚州度過了樂不思蜀的十年。杜牧之於揚州,就彷彿蘇軾之於杭州,他愛江山卻更愛美人——而且對這一點他毫不掩飾,所以揚州始終是他人生最眷戀的地方。官場中人夢想的地方都是京都,而杜牧即使身在京城,也只想回到屬於自己的揚州。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五:“牧美容姿,好歌舞,風情頗張,不能自遏。時淮南稱繁盛,不減京華,且多名姬絕色。牧恣心遊賞。牛相收街吏報‘杜書記平安’帖子至盈篋。”


在杜牧被朝廷任命為監察御史,準備回京的餞行會上,他的上官牛僧孺說他前途無量,只是擔心他過於風流倜儻,既影響名聲又影響身體。杜牧卻不以為意,只是說:“謝謝您的提點,晚輩我生活檢點,您不用為我擔心。”


那麼,杜牧在撒下彌天大謊的同時,是如何能如此淡定的呢?


原來,雖然他經常在夜裡去最繁華的十里長街遊樂,但每次都是翻圍牆偷跑出去,天亮前再翻牆回來,他自以為做得神不知鬼不覺。


上官牛僧孺卻笑而不語,命令侍從拿出一個小匣子,裡面都是兵卒密報,內容都是“杜書記平安”。


原來牛僧孺早已知道了他的秘密,而杜牧連自己被跟蹤了還不知道。不過,這位上官牛僧孺對杜牧的監視全是好意,他知道杜牧去的地方魚龍混雜,很擔心杜牧的安全,所以才一直秘密派人保護。


這就尷尬了。杜牧是有些慚愧,不過對他來說,風流並不是什麼太丟臉的事情,慚愧大概也只是因為勞煩上官掛念了。他對牛僧孺的照顧非常感動,當場拜謝。當牛僧孺去世時,杜牧為他寫墓誌銘,極盡讚美之詞,自然是報當年之恩了。


人們往往在失去之後才倍加珍惜,揚州之於杜牧就是如此。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將要到長安任職,大夢終於是要醒了,杜牧沒有臥龍般“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的超脫,而是寫下了留戀和傷感的《贈別二首》:


其一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第一首寫的略顯輕浮,對象也是“豆蔻少女”,但第二首卻鉛華洗盡,執著得只剩下一個情字。“多情卻似總無情”,看上去是無理之句,但執著於情的人,自然會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後來,納蘭容若便寫過類似的“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


而蠟燭的“芯”是“心”的諧音,深愛的兩個人相對無言,只有蠟燭為他們“垂淚到天明”,是怎樣沉默中撕心裂肺的感情啊。杜牧化用的是陳後主的“思君如夜燭,垂淚著雞鳴”,但境界判若雲泥。


據說,杜牧贈別的對象是一名叫張好好的歌女,杜牧是在沈傳師的幕府結識她的,很快感情升溫,甚至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為疏”。


也許這只是杜牧的一廂情願吧,總之,張好好最終被沈傳師弟弟沈述師納為小妾,在杜牧看來,張好好從此便過上富貴安定的日子了,於是放下了心中的執著。


然而,835年,當杜牧來到東門,再次遇到張好好,她卻已淪落到當壚賣酒的地步。此時沈傳師已經去世, 幕府屬僚星散,曾經的豆蔻少女已不復當年的模樣。此時重逢,應該以眼淚,還是以沉默呢?


杜牧不知道,而張好好已先開口,她問杜牧,為什麼年紀輕輕就白了鬍子。


真是“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杜牧感慨萬千,寫下了長篇《張好好詩》,張好好珍重地保存下來,原稿歷盡風雨,現和李白的《上陽臺帖》真跡一起,成為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張好好詩


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

洛城重相見,婥婥為當壚。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鬚。

朋遊今在否,落拓更能無?

門館慟哭後,水雲秋景初。

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

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

——《張好好詩》(節選)


而在離開揚州去往長安後,杜牧懷念當年,在給友人的信中寫下《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玉人”不是指吹簫的美女,而是他從前的同僚韓綽,他們曾在揚州一起遊樂。這並不怪異,就如楚辭中的“美人”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是女人一樣,“玉人”同樣可以代指男人或女人。


而“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是後來詩人被貶為黃州刺史,回憶當年的美好作的。《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歷史的塵埃


杜牧不是個只喜歡錦瑟年華、如花美眷的人。他有自己的一番志向,更有自己祖父杜甫憂國憂民的風範,年輕時就很關心民間疾苦,只是年輕人畢竟沒有那麼深沉和執著。儘管如此,年輕的他還是寫過一首《題村舍》 :


三樹稚桑春未到,扶床乳女午啼飢。

潛銷暗鑠歸何處,萬指侯家自不知。


杜牧在詩中直指現實,說百姓受盡苦難的根源是什麼?“萬指侯家自不知”,官僚家裡無數奴婢,而奴婢們自己從來不會知曉。


杜牧在官場蹉跎了很多年,而時局非但沒有變好,還每況日下。835年,也就是杜牧與張好好再次不期而遇的那一年,京城發生了“甘露之變”。這是唐文宗不甘心被宦官架空,聯合臣子秘密發動的政變。可惜謀劃洩露,雙方激戰後政變失敗,一時間朝中人頭滾滾,好在杜牧入朝不久就去了洛陽,這才僥倖躲過一劫。


這樣的時局下,想要一展胸中宏圖是痴人說夢,杜牧對此很清楚,也很無奈。他在《自宣城赴官上京》說自己“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淹留”“塵冠掛卻知閒事,終擬蹉跎訪舊遊”。


雖然現實不能改變,但杜牧還是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閒暇時候他寫詠史詩,針砭時弊。


帝王夢想長生,大興佛寺,而佛寺本身的修建,還有不事生產的僧侶,都會大大增重了人民的負擔,他便寫下《江南春絕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的詠史詩,妙就妙在他不會直接發自己的議論,而是隻寫歷史的呈現,無論是說服力還是藝術水平都上了一個臺階。《泊秦淮》也是類似的寫法,看上去淡淡地說“商女不知亡國恨”,可是身世不由自主的歌女,哪裡需要為亡國負責呢?那麼他真正要諷喻的人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同樣,《過華清宮》中也是借古諷今: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的七絕詠史詩常常借古諷今,膾炙人口,但該發出不同見解的時候,他也絕不緘口,如《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而《赤壁》中的議論更是一反世人對周郎的稱讚,假設了另一種結局: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著名的詠史詩實在太多,但他絕不只發空言而不實幹。在地方官任上他毫不含糊,革除弊政,為百姓謀福利。


在出任黃州刺史的任上,當地的官吏藉口臘月祭祀,公然向百姓索要酒肉和其他財物,百姓苦不堪言。杜牧得知後,對這種行為深惡痛絕,下令嚴查此事。他還告誡手下,購買百姓的物品一定要講究公平,在判決案件時要體諒民情,公平執法。這些作為在“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晚唐官場,也算是難得了。


杜牧一生懷才不遇,而晚年的他遇到同樣懷才不遇的名士張祜——這位名士境況更慘,還是個平民,感慨萬千的時候最適合登山,於是他們一起登臨、作詩,杜牧寫下了《九日齊安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壯志難酬的杜牧,留戀歌舞的杜牧,故作超脫的杜牧,這些都化為塵土消散吧。曾經的豆蔻少女會老,曾經俊逸公子會老,煌煌盛世的大唐也會老,一切憑證,也只有流傳下來的詩句了,也許還有永遠不老的時間,以及同樣心緒卻時空不同的人們。


那麼,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