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之比较


自己本着易医同源和对中医的亲身感受通过回答和发表文章的形式谈了点对中医的认识。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中西医的比较才可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第一、亲身感受。基本没得过大病,就是每年一次的重感冒,记得小时候感冒不打针不吃药,一般两个星期不 治而愈,后来打针输液两三天就好,可是身体感觉发冷,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状态,后来时间容许恢复吃药,一般需要两个星期,可能是抗药性的原因 药量比较大,用药中西医药皆有.症状 浑身乏力、发冷,体如针刺。治疗成本如以不可变价格计算二者之比为2:8,时间成本14:3 通过亲身感受是说自己既是中医的受益者也是西医的受益者。

第二、农村老中医的境况。主要治疗常见病,成本低,与治疗接受程度相匹配。中医从业者一般生活状况处于中等或以上水平。现今两极分化严重,有的在县城买了房子,有的仍然保持原状。城市名中医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第三、收入的改变与中医水平的提高关系不大,主要是通过药品,尤其是西药品。可能与中医药价格偏低有关。我有一位易学朋友,通过治疗疑难杂症在城市买了房并且定居在城市。

第四、中医西医化严重。往往进步对应者退步。对先进医疗设备应用的依赖,望闻问切的诊断水平普遍降低。在城市医院,诊疗大夫面临责任问题,为安全考虑,所以医疗设备一应俱全 ,相应患者医疗费用节节攀升,小病大治司空见惯。农村面临缺医少药。

以上就医疗现象略做说明。

第五、根据农村的经济状况,中医供给是匹配的,因为中医成本低,效用高,有利于身体健康。医疗的重点在农村。

第六、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纠结目前状况,放眼未来发展,要从战略层面考虑,确定中西医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医成本小,效益高,生态、环保,有利于养身、健康,可持续前景光明,从三千年的发展脉络可以得出结论。因为中医的理念就是治未病,中医理论与自然演进同步,中医药物以动植物和其他矿物为材料筛选成本低。中医重在诊断,西医以人体解剖、生物工程理论为基础深入微观细胞,研究制造药物进行治疗,重在疗,以药品治疗为主。中医药材重在应用而不在研制新药物。西医重在用药,药品研发是西医的特长。中医研发药品无疑将中医西医化。西医可向微观分子领域继续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中医的针灸、拔罐、推拿、刮痧、养身就很有特色。调理平衡治未病的理念很超前。西医优点西学东进有目共睹,独领风骚长期主导就不例举了。

第七、中医的发展离不开西医的支撑,西医的发展可丰富中医内容。如分子生物学、能量解剖学等。西医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的先导。如西医重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就可避免探索的迷思。中医也不要迷信西医的科学,切忌邯郸学步。

第八、中西医互补。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具有充分的体现。既有中医也有西医,各自发挥作用,如防毒、消毒、防护面罩体现的是西医的功能,抑制药物发挥的主要是中医的功能。

第九、疗药各自特点。新冠肺炎治疗体现比较明显,中医作用发挥的比较大,传统方法,封城、禁行、隔离首先控制住了疫情蔓延,中医药品降低了死亡率,治疗效果逐渐显现。西医药品使人有临渴掘井,欲便修厕的感觉。不过要想根治最后可能还要靠西药。

第十、实践出真知。中医传统不能丢,老树发新枝,可以结新果。西医继续发挥优势。分道扬镳,殊途同归。

第十一,要消除对中医的偏见,尤其是对阴阳五行理论的偏见。在此我应用一个故事:梁启超先生曾经将中医描述为“阴阳五行’的瞎猜,但是一次梁启超先生因病入住协和医院,被误切一个腰子,术后病情加重,最终靠中医医治得以痊愈,此后梁启超曾在信里写道“自今已往,不敢菲薄国医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