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與西醫之比較


自己本著易醫同源和對中醫的親身感受通過回答和發表文章的形式談了點對中醫的認識。有比較才有鑑別,只有通過中西醫的比較才可能得出正確的認識。

第一、親身感受。基本沒得過大病,就是每年一次的重感冒,記得小時候感冒不打針不吃藥,一般兩個星期不 治而愈,後來打針輸液兩三天就好,可是身體感覺發冷,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狀態,後來時間容許恢復吃藥,一般需要兩個星期,可能是抗藥性的原因 藥量比較大,用藥中西醫藥皆有.症狀 渾身乏力、發冷,體如針刺。治療成本如以不可變價格計算二者之比為2:8,時間成本14:3 通過親身感受是說自己既是中醫的受益者也是西醫的受益者。

第二、農村老中醫的境況。主要治療常見病,成本低,與治療接受程度相匹配。中醫從業者一般生活狀況處於中等或以上水平。現今兩極分化嚴重,有的在縣城買了房子,有的仍然保持原狀。城市名中醫又是另外一種情況。

第三、收入的改變與中醫水平的提高關係不大,主要是通過藥品,尤其是西藥品。可能與中醫藥價格偏低有關。我有一位易學朋友,通過治療疑難雜症在城市買了房並且定居在城市。

第四、中醫西醫化嚴重。往往進步對應者退步。對先進醫療設備應用的依賴,望聞問切的診斷水平普遍降低。在城市醫院,診療大夫面臨責任問題,為安全考慮,所以醫療設備一應俱全 ,相應患者醫療費用節節攀升,小病大治司空見慣。農村面臨缺醫少藥。

以上就醫療現象略做說明。

第五、根據農村的經濟狀況,中醫供給是匹配的,因為中醫成本低,效用高,有利於身體健康。醫療的重點在農村。

第六、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不糾結目前狀況,放眼未來發展,要從戰略層面考慮,確定中西醫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中醫成本小,效益高,生態、環保,有利於養身、健康,可持續前景光明,從三千年的發展脈絡可以得出結論。因為中醫的理念就是治未病,中醫理論與自然演進同步,中醫藥物以動植物和其他礦物為材料篩選成本低。中醫重在診斷,西醫以人體解剖、生物工程理論為基礎深入微觀細胞,研究製造藥物進行治療,重在療,以藥品治療為主。中醫藥材重在應用而不在研製新藥物。西醫重在用藥,藥品研發是西醫的特長。中醫研發藥品無疑將中醫西醫化。西醫可向微觀分子領域繼續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中醫的針灸、拔罐、推拿、刮痧、養身就很有特色。調理平衡治未病的理念很超前。西醫優點西學東進有目共睹,獨領風騷長期主導就不例舉了。

第七、中醫的發展離不開西醫的支撐,西醫的發展可豐富中醫內容。如分子生物學、能量解剖學等。西醫的發展離不開中醫的先導。如西醫重視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就可避免探索的迷思。中醫也不要迷信西醫的科學,切忌邯鄲學步。

第八、中西醫互補。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具有充分的體現。既有中醫也有西醫,各自發揮作用,如防毒、消毒、防護面罩體現的是西醫的功能,抑制藥物發揮的主要是中醫的功能。

第九、療藥各自特點。新冠肺炎治療體現比較明顯,中醫作用發揮的比較大,傳統方法,封城、禁行、隔離首先控制住了疫情蔓延,中醫藥品降低了死亡率,治療效果逐漸顯現。西醫藥品使人有臨渴掘井,欲便修廁的感覺。不過要想根治最後可能還要靠西藥。

第十、實踐出真知。中醫傳統不能丟,老樹發新枝,可以結新果。西醫繼續發揮優勢。分道揚鑣,殊途同歸。

第十一,要消除對中醫的偏見,尤其是對陰陽五行理論的偏見。在此我應用一個故事:梁啟超先生曾經將中醫描述為“陰陽五行’的瞎猜,但是一次梁啟超先生因病入住協和醫院,被誤切一個腰子,術後病情加重,最終靠中醫醫治得以痊癒,此後梁啟超曾在信裡寫道“自今已往,不敢菲薄國醫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