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瓷器”

夏至戰國陶瓷簡介:

夏至戰國時期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陶器已經喪失了前一時期的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青銅禮器和生活、生產用器成為社會風尚的主流,陶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還保持著傳統的面貌,但器型、紋樣模仿青銅器的做法相當流行。燒陶窯爐的發展為冶煉青銅煉爐的創制提供了啟示;而能用火候較高的溫度冶煉青銅,又為改進陶窯爐進一步燒製出耐溫較高的白陶器和原始瓷器創造了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長江下游如江、浙、贛等省及東南閔、粵、桂、湘、臺等省區,中原如預、晉等省都出土了大量早期青瓷器,胎質細膩、成型端好,釉質均勻、器類增加。在浙江,發現了發現了燒造早期青瓷的龍窯窯場(一說殷周時期湘、贛一帶已有發現),也有用圓窯燒造早期青瓷,用陶瓷碎片及扁圓形墊珠,未見更先進的窯具。戰國晚期,早期青瓷的燒造因為楚文化的東進而出現一次中斷。

戰國時期的“瓷器”

“原始瓷器”,也稱“釉陶”、“青釉器”等。瓷器原始階段時的製品,一般認為產生於商周時期。原始青瓷製品的胎體含鐵量在2%左右,經過人工施釉,在1200℃左右的高溫中燒成。器物大多為尊、卣、簋、壺、豆、罐、鼎、杯、盂等盛器,春秋、戰國時也有一部分鐘、錞等仿青銅禮器。原始青瓷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河南鄭州安陽殷墟、洛陽龐家溝、輝縣琉璃閣、河北藁城、山東的濟寧、益都、北京琉璃河、江西清江吳城、湖北黃陂盤龍城、浙江德清、安徽屯溪、廣東饒平、山西侯馬等地都有發現。經化驗後證明,這些原始青瓷的瓷胎系用高嶺土燒製而成,瓷釉光潤、多施在器表及口沿內,器內施釉的少見。其釉為以鐵的氧化物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色以青綠為主,少數呈黃綠色或黃褐色。器物製作基本上採用輪製法,也有手捏和泥條盤築法成形的。常見的紋飾有云雷紋、細格紋、相格紋、條狀紋等。從瓷器的胎質、釉料、燒成溫度及物理性能看,已具備瓷器的基本特徵,但由於當時的工藝技術水平比較低,原料的處理比較粗糙,雜質較多,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較差,胎體頗多裂紋、變形。器物造型也比較簡單,控制火侯不夠成熟,釉色尚不穩定等等。與後期成熟的瓷器相比,帶有明顯的原始色彩,所以稱之為“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的產地,在浙江省江山市發現兩處早期窯址後,在浙江省的紹興市和蕭山市也發現了戰國時期的窯址,在浙江省德清縣發現西周、春秋、戰國的窯址十幾處。

戰國時期的“瓷器”

文物介紹

是仿青銅器造型的一種樂器。整個器形為圓柱形,肩部略鼓,至腹部成弧線形內收,至口沿部又略外撇,使兩側形成“S”形的弧線。平頂,中間有一個半圓形鈕,邊緣有一條凸起的筋線,兩側有對稱出筋。鼓部表面的方框內印有連續“S”紋。錞於造型端莊古樸,線條優美。表現了我國遠古禮樂文化的特點,透出一種戰國時期特有的美感。

戰國時期的“瓷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