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門溝古城(下)

小城東牆體中部,有八十年代初期用水泥建有一個向下的暗式水塔,供村民飲水。

外城現今的調查狀況:

古城北牆北側,被開闢為砂石廠,很深的大坑順著北牆夯層大部分塌落到坑內,留存的一部分牆體夯層清晰可見(剩下的這部分也在2017年的秋季被挖掘機又重新的專門毀壞後又澆了好多水,此等行為非常惡略,因此還向市文管處及時彙報)。北牆的位置還是準確的,西牆體北部已成為不高的土攏狀。早先被挖的斷面處可以觀察到夯土幾層,內夾雜有陶片。牆體方向是順坡向西南過公路至水塔稍西部即為向南的拐點,就是水文站稍西北。這段牆體已無只有拐點處有夯土痕跡,夯層內夾雜有少量陶片,消失長度近80米。地表有陶片。順著拐點向南到處都是現在來回復建留下的堆積,有大量的生活垃圾,磚,水泥塊等雜物與古老的陶片,瓦片混雜在一起又被推到坡上坡下。自己也在雜亂的垃圾之中撿拾幾塊陶片。反反覆覆,走走停停繼續向南順坡而下,近百米後看見一段幾米長的牆體,高一米,寬二米。再南牆體處已成為平地,東側為一戶人家的大院。如今已成這戶人家的菜地,內有較多的陶片,向南出了菜地便看見僅剩牆體向東拐彎的一角已不足兩米,這個角是古城西南的拐點。拐點牆體上立有一根電線杆,周圍有被堆的廢土,也有近幾日被鏟挖下來的夯層(古城拐點早已殘缺不全),過來是這戶的大門,東側是牆體高2米餘,夯層清晰堅實。牆體南側都是房子和大院。牆體南側被鏟挖大部。再東牆體上便是新栽種的小樹和挖的水渠,南側還堆有大量的煤泥。北側城內也是大院,堆有大量石子,牆體上還有一間磚房子。這段牆體沒有到與東牆的拐點處就早已被夷為平地了。幸好古城的南牆與東牆都還存在所以是可以準確其拐角位置的。東南拐點就在緊靠進山公路西側與北坡殘存的東牆遙遙相對。東牆牆體僅剩北部殘存的20多米長,寬度保持原貌。從斷面觀察,夯土層數有30又2,3層,高2米餘,寬10米,夯層每層厚10,7,5公分不等。原來牆體原始寬度為4米,後又在緊靠原牆體東側即外側增寬為6米,所以牆體之間結合處還有一道向西傾斜的整齊緊密的梯形斜縫,故才有夯層不一致的現象。(養殖場這戶村民講:一個包鋼叫李鐵偉的,約98年被允許買下此地將古城東牆剷除近百米。因他們兩家關係好,現在他家佔用了。文物部門在之前進行了考古挖掘)東牆與北牆為弧形連接。

哈德門溝古城(下)

外城東牆體接縫處

古城遺留有較多陶片,瓦為外飾繩紋,內模飾大方格紋,菱形紋等較為複雜的紋飾(與昆都侖溝後口套路壕古城遺留瓦的紋飾一致)。磚有大小薄厚,有極細密的直紋磚,有規範的,也有最為粗糙的大磚。古城北部遺留物和距溝前口最窄處牆體拐點的正南向的西牆和它東向的北牆處有較多遺存。

哈德門溝古城(下)

在七十年代哈德門村利用古城的東,南,西三面古城牆體修了灌溉農田的水庫。也在城內牆體部分段落壘砌石頭,南牆體上曾經還建有隻用了不到一年的三座燒柴的白灰窯。如今古城的南部大部分牆體早已被鏟挖殆盡,水庫的影子也早已無影無蹤。

從古城牆體增厚來分析,既然加厚必然增高,否則不會加厚六米。增厚牆體夾雜有陶片,應是西漢在戰國城牆基礎上增建,因趙長城沿線遺留有大量的戰漢時期的遺存。既然牆體增厚了,那麼擴建了沒有呢?首先分析牆體目前的狀況,現在殘存東牆的南部分已經無存。南牆順著牆體南側基本都被鏟挖大部,也已無法分辨是增厚還是增建。西牆的南部只剩有長几米,寬度也早被鏟挖,西牆北部分因在高坡處,常年山口疾風的作用,也僅是稍高地表的不寬土隴也失去了分析的依據。北牆因過去的砂石廠所破壞,使北牆體高懸在垂直的二十米深的沙坑之上,大量的片片夯層垂落於坑底。上述無法分析有無增建,但牆體的寬厚與東牆體一致應該是無疑的。

哈德門溝古城(下)

今公路的北有一個高出平地的土臺(趙長城保護碑北側)。從土臺南部端面看,大體可見夯土兩三層,內也夾雜有陶片,西端方向為一棟車輛修理廠,是鏟挖礫石高坡後所建。東端基本可與已經消失的東牆體連接。分析如下,其一:如若這個端面是城址南牆,那麼這個更加重要的高坡地就應為戰國時期無疑。其二:如若這個端面是戰國時期的南牆,那就是明顯的西高東低,也和溝口之間最窄即拐點處的牆體大致在一條線上,如果假設是相連的,古城就沒有增建,只是牆體加厚而已。因為古城是緊靠溝口最近的,趙長城凡是在設有障城的溝口包括烽燧也設在城內,而不可能是障城的單獨一牆去溝口最近處的。實際觀察古城西牆北部也是順著溝口西側坡度走向,而拐向西的。所以還是不敢輕易確定的。其三:古城北部分有兩個平臺,西高東低,南端面的夯層也許就是低的這個平臺的一部分,而不是牆體,不過這樣的判斷可信度是較低的。

哈德門溝古城(下)

哈德門前口古城究竟擴建沒有?還是有疑問的。因為一個正確的判斷,要有幾個點來共同分析,才有依據合理的推斷。而今天古城幾個判斷的依據點已經破壞。雖然失去了足以信服的判斷依據,但還是有比較合理的判斷依據。所以遺址的保護是文物管理的重中之重。

哈德門溝古城(下)

趙長城究竟在阿貴溝東側在這個古城的哪個位置?因為阿貴溝東側七十年代中期建的部隊大院和大院東側後來陸續增建的大型廠礦等範圍內趙長城早已無跡。只有在廠礦東側能夠清楚的看到長城走向是略西北的。在走訪村裡的老人,有一個老人說:是與南牆相連。長城是古城南牆的說法是使人持懷疑的(因為趙長城在一些山口,長城基本都是障城的北牆或從障城之間穿過,一分為二成為一個無橫的甲字形而結束這個段落的。就是說與長城相關的障城,烽燧等都在安全的南側,這是趙長城修築方式與重要特點)。因為古城離阿貴溝西側平均的距離就是幾十米,僅僅幾十米的距離長城可能修過來嗎?走訪正在田間的哈德門村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隊長趙米貴,山西代縣,年輕時給村裡放豬,當時就住在古城南牆外,也早先在古城內撿到過錢幣,箭頭。那時城牆是十米八米高的大土隴。我問:古城門在哪個位置?就是牆上的大豁口子。他想想說東牆有豁口。這個與我的判斷是一致的。因為古城南牆東西兩端被破壞外,中間位置還是完整的。邊牆在阿貴溝東側哪個位置與古城相連嗎?趙隊長說邊牆沒有過阿貴溝。確定嗎?老人說確定。這就足以說明老人的印象是準確的。因為古城東牆距離阿貴溝西側僅僅幾十米遠,故長城就根本沒有必要過阿貴溝的。邊牆對著古城東牆的哪個位置?是豁口子嗎?您好好想一想。老人仔細的回想著過去的印象,我也在地上就畫就詢問,老人說不在南牆不在北牆,應該對著東牆中間,中間就是豁口位置?是的。這是可信和有道理的。因為下了長城或順著長城的路,過了溝就是城門,是最為便捷的。若長城與古城相連便可以在長城上進入古城,就無需對著城門口的。何況古人在地勢許可的條件下是儘可能做到周正的。

哈德門溝古駝道就是從阿貴溝西側沿著古城東牆順坡北上又拐向西沿著古城北牆進入哈德門溝再向溝北出後口及更遠更加漫長的寧夏,新疆,外蒙等地。這條古駝道在哈德門前口的具體走向也是趙米貴老隊長提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