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展僅見的戰國《十二山紋銀背銅鏡》鑑賞

山紋銅鏡史有名,十二山字僅見珍


首展僅見的戰國《十二山紋銀背銅鏡》鑑賞

字紋銅鏡,因鏡背主紋飾為“山”字形而得名,簡稱山字鏡,其乃戰國時期出現較多且知名度較高的青銅鏡式之一。而“山”字之鏡,根據鏡背“山”字主紋出現的多少,分別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其中,四山鏡為最多,五山次之,而三山、六山鏡罕少,尤其是六山鏡,一向被認為乃戰國山字鏡中最為珍貴者。

那麼,至六山紋鏡,是否其“山”紋就為最多者,再往上,如七山、八山以及更多山,就沒有了呢?回答當然不是,無非是六個山字紋以上者,遺存更為稀少珍貴而已。

從邏輯上分析來看,山字紋既然有前述幾山之數,那麼,更多數量山字紋出現在一面鏡上,便完全存在可能性,是合乎邏輯推理的。事實也是如此,之前3月7日,愚便展賞了《極罕見的戰國《七山紋銀背銅鏡》珍賞》一文,通過實物實證了六山以上山字紋鏡的存在。

有幸的是,在愚的收藏過程中,還獵藏到這樣一面至今僅見的“十二山紋”鏡,其鏡雖小,然其經得起審鑑,到代真品無疑。故,今日賞鏡,特將其帳中擇出,拍其照而亮其相,首發於此公展鑑賞,再次用實物說話,用實證證明矣。

鑑賞此鏡。一眼可識,此鏡背主紋飾為“山”字形,數之共有十二個之多,反時針均勻排列,山字中間一豎直抵鏡緣,乃山字鏡典型而基本的列式。其直徑約為7.1釐米,鏡緣厚0.45釐米,乃可掌握之小型手鏡。續可見,其乃三絃鈕,圓鈕座一週素凹弦紋,羽狀地紋,外加凸起大小星點。其地紋雖然因鏡面面積小而不多不廣,然山字鏡紋飾主要元素皆備(僅無桃葉紋)。如此這般,就其鏡式而言,乃戰國山字紋鏡,是毫無疑問的。

再觀其鑄相。可見器形規矩有加,主紋鮮明,鼓凸有度,地紋清晰,整體乾淨利落,體量雖小,然不失其工。續可察,其乃銀背,局部鏽痂裹縛,鏽色純真無邪,鏽痂堅硬而不糟。鏡面雖有局部覆蓋堅硬鏽痂,然磨鏡精細而彰顯光滑,原始銀光閃亮(因拍照光線角度問題,照片未能真實將鏡面銀光反映出來),仍可照人之影像,偽不可得。至此,無論鏽相還是鑄相,本品皆可謂無異無邪,二千餘年前之制鏡,實實在在,其門洞開矣。

一番鑑賞,幾度審視,此面“戰國十二山紋銅鏡”,紋相、鑄相、鏽相三相一材,均為開門見山,過關斬將,毋容置疑。由此可有力證明,山字鏡有六山以上者,毫不妄言。

目前而言,僅以愚之眼界耳域所及,十二山紋銅鏡,難見公展,當為僅見。本品尺寸雖小,然山字主紋更多,似已經達到極限,故可謂山字鏡難得之珍品,不僅頗具研究價值,亦不失較高收藏價值矣。


首展僅見的戰國《十二山紋銀背銅鏡》鑑賞


首展僅見的戰國《十二山紋銀背銅鏡》鑑賞


首展僅見的戰國《十二山紋銀背銅鏡》鑑賞


首展僅見的戰國《十二山紋銀背銅鏡》鑑賞


首展僅見的戰國《十二山紋銀背銅鏡》鑑賞


首展僅見的戰國《十二山紋銀背銅鏡》鑑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