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作者: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全部作品(1)


米蘭·昆德拉,捷克小說家,生於捷克布爾諾市。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讀大學。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主要作品有《小說的藝術》、《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等。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生)是捷克裔法國作家、小說家。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布爾諾。1975年移居法國,並於1981年加入法國國籍。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   

與其他許多捷克藝術家和作家(如瓦茨拉夫·哈維爾)一樣,昆德拉早年參加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這場運動以樂觀的改革精神開始,卻最終被蘇聯軍隊鎮壓。在其第一部作品《玩笑》中,昆德拉竭力諷刺共產主義的極權統治。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1984)、《不朽》(1990)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了《笑忘書》,講述在蘇聯人佔領之下的普通捷克人的生活。這部小說同時包含了幾篇並不關聯的故事,並夾雜了很多作家自己的思索,奠定了昆德拉流亡時期作品的基調。   1984年,昆德拉發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小說以編年史的風格描述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期間及被蘇軍佔領時期適應生活和人際關係的種種困境。1988年,美國導演菲利浦·考夫曼將其改編成電影。   

1990年,昆德拉發表《不朽》,這是他最後一部用捷克語寫成的作品。小說具有強烈的國際化因素,較早先的作品減少了很多政治性,卻又加入了很多哲學上的思考,這本書奠定了他晚期作品的基調。   昆德拉始終堅持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說家,而非一個政治作家或流亡作家。從《笑忘書》開始,昆德拉小說的政治性因素就一直減少,直至消失。昆德拉總是在廣闊的哲學語境中思考政治問題。   昆德拉曾獲得六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截至目前為止沒有獲獎。   

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8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   

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鬆,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緩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 青年時代   

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薰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  

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曾在藝術領域裡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   

他在音樂中的啟蒙,一九二九年四月一日,米蘭·昆德拉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大城市布爾諾。父親是鋼琴家、音樂教授,當過音樂學院院長。   

昆德拉孩提時代相當一部分時間是在父親的書房裡度過的。那是一段愉快的藝術時光。在這裡,他經常悄悄地聽父親給學生講課。在這裡,父親親自教他彈鋼琴,引領他一步步走進音樂世界。在這裡,他帶著好奇心,任意瀏覽父親眾多的藏書。十來歲時,就已讀了大量的文學名著,捷克的和外國的都有。   

父親每天都會要求兒子嚴格按照樂理來練習鋼琴。兒子也喜歡彈鋼琴。只是在練習時常常會有一些即興發揮。他的創造力和叛逆性格那時就已顯露出來。   

十三四歲時,正值二戰期間,父親安排他師從捷克最出色的作曲家之一保爾·哈斯學習作曲。這實際上是一種友誼的特殊表達。因為哈斯先生是猶太人,當時,他已被迫戴上了黃星標誌,人們像躲瘟疫一般躲避著他。   

昆德拉特別忘不了老師的一段話。那是在一次下課後,老師陪他走到門口時,突然對他說:"在貝多芬的音樂中,有許多驚人薄弱的樂段。但恰恰是這些薄弱處使強有力的樂段大放異彩。它就像一片草坪,要是沒有草坪,我們看到從地上長出的漂亮大樹時是不會興奮的。"   

這是一段讓昆德拉咀嚼了一輩子,感動了一輩子的話。後來,哈斯先生被關進集中營,再也沒有出來。昆德拉始終把他當做"我個人神殿中的一位"。他寫下的第一首詩,就是《紀念保爾·哈斯》。   

蘇德戰爭爆發後,作家和藝術家也在劫難逃。成批的作家和藝術家被關進集中營。伏契克、萬楚拉等倒在了法西斯的槍口下。昆德拉及其家庭雖然沒有遭受太大的磨難,但他父親的不少朋友卻受到了直接的衝擊。所有這些都導致了他同共產黨的親近,以及對社會主義的擁戴。一九四七年,十八歲的米蘭·昆德拉成了捷克共產黨的一員。

本系列共包括8篇,此為第1篇
本文共計3515字,閱讀完成需要約11分鐘
速讀作者: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全部作品(1)

不朽

速讀作者: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全部作品(1)

歌德談到不朽當然和靈魂的不朽毫無關係。這是另外一種世俗的不朽,是指死後有留在人記憶中的那些人的不朽。任何人都能得到這種偉大程度不等,、時間長短不一的不朽,每個人從青少年時代起就可以有這個嚮往。我在童年時代每星期日都到一個摩拉維亞村子去閒逛;據說這個村的村長在他家的客廳裡放著一隻沒有蓋蓋子的棺材,在他對自己感到特別滿意的適當時刻,他便躺進這口棺材,想象著自己的葬禮。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刻莫過於躺在棺材裡夢想;就這樣,他居住在他的不朽中。

小說的藝術

速讀作者: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全部作品(1)

我並不擅長理論。以下思考是作為實踐者而進行的。每位小說家的作品都隱含著作者對小說歷史的理解,以及作者關於"小說究竟是什麼"的想法。在此,我陳述了我小說中固有的、我自己關於小說的想法。

小說家一旦扮演公眾人物的角色,就使他的作品處於危險的境地,因為它可能被視為他的行為、他的宣言、他採取的立場的附庸。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速讀作者: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全部作品(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小說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恆輪迴"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一部意象繁複的書,其中裝載了多種涵義:被政治化了的社會內涵的揭示、人性考察、個人命運在特定歷史與政治語境下的呈現,以及對兩性關係本質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將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寫成一部非同凡響的小說——其中既有隱喻式的哲學思考,也有人的悲歡離合的生命歷程的展現。

生活在別處

速讀作者:米蘭·昆德拉 Milan Kundera全部作品(1)

《生活在別處》是一個年輕藝術家的肖像畫昆德拉以其獨到的筆觸塑造出雅羅米爾這樣一個形象,描繪了這個年輕詩人充滿激情而又短暫的一生,具有"發展小說"的許多特點就其題材而言,表現一個藝術家(或知識分子)是本世紀文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為展示我們這個複雜的時代也只有複雜的人物才能承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