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漢武帝鑿空西域之後,絲綢之路就是溝通東西方交流的橋樑。

盛唐,國力強盛,絲綢之路也達到了最繁盛的時期。唐代的絲綢之路從長安(今西安)出發,經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也有平行線路)至新疆,過天山南北到中亞,一路到中東地區,另一路到歐洲。其中過天山以後還有一條線路到印度。

盛唐留下的輝煌背影之一,應該是開放包容,而且是真正的開放與包容。在長安街市上來來往往各種 “奇裝異服”,長安酒肆裡有胡姬跳著胡舞,人們吃著胡餅,長安人也喜歡穿胡服……。

唐代的開放包容有一個好的開端。李家本身就有少數民族血統,而且李世民“官多代”出身+江山是自己打出來的,有一種骨子裡的自信。只有骨子裡自信的人,才不怕被批評,才不會“防民之口”。李世民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四夷一家,愛之如一”是唐初的基本原則和方針。以至於出現歸化四夷,恩澤天下的盛世威儀。

在唐朝做高官的“外國人”,文可以做到宰相,武可以做到節度使。比如,阿史那思摩,突厥人,太宗時授右武衛將軍;哥舒翰,突厥人,玄宗時授右武衛員外將軍,充隴西節度副使等官職;阿倍仲麻呂,日本人,中國名晁衡,居留唐朝五十年,曾安南都護、鎮南節度使等官……。

更多的是活躍在絲綢之路商旅古道上的商人。杜甫有詩道“東來橐駝滿舊都”,“羌女輕烽燧,胡兒制駱駝。”正是波斯或阿拉伯商人駝隊絡繹不絕來往於長安的寫照。

駝鈴陣陣、大漠孤煙。駱駝運輸大軍將大唐與亞洲和非洲各國緊緊聯繫在一起。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綠釉波斯胡瓶:唐代壺瓶常見於金銀器和陶瓷器。這件綠釉胡瓶是典型的波斯薩珊王朝樣式。在唐代,胡瓶多為皇室貴族使用。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拓片: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中西文化交流及早期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最早見證物。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釉陶舞馬,舞馬俑為唐代所專有。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素面銀高足杯,此杯製作精細,反映了唐代金銀器製作的高超工藝。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金戒指。東羅馬金幣、首飾和戒指等3件文物於1992年在朝陽市一座唐墓中出土。金戒指在唐朝屬罕見之物,它與婚姻沒有直接的關係。因為缺少墓誌一類的文字性史料,至今,考古工作者沒有破解出這3件文物的主人是誰。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東羅馬金幣,此金幣是在朝陽出土,可見當時東西方貿易、交流之廣泛。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個黑人形象,在當時長安有“崑崙奴”,就是黑人。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絲路上怎麼可以不見駱駝的身影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深目高鼻、留著絡腮鬍子,絲路上典型胡人形象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阿彌陀淨土變相圖絹畫殘片,旅順博物館館藏,出於新疆吐峪溝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百手圖殘卷,旅順博物館館藏,出於新疆吐峪溝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孔目司貼等二紙,新疆庫車克孜爾千佛洞出土,旅順博物館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南無延壽命長壽王菩薩絹畫像,新疆吐峪溝地區出土,旅順博物館藏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菩薩像麻畫斷片,旅順博物館,新疆雅爾湖地區出土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寫本春秋後語殘片,敦煌本

走遍全世界的博物館,基本都可以看到敦煌的文物,那個沒有見識的王道士,導致大量藏經洞文物流失,對於他的評價真是一言難盡。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寫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百六十一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寫本大菩薩藏經卷第三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寫本古文尚書傳卷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寫本觀世音經殘卷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寫本恪法師第一抄卷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寫本妙法蓮華經殘卷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寫本無上秘要卷五十二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唐寫本新菩薩經軸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盛唐,怎可不見絲路

遼寧省博物館“又見大唐”書畫展現場投影了敦煌洞窟壁畫。敦煌啊,真是漂亮。“清明上河圖”展出的時候,我也參與到“故宮跑”觀畫的隊伍。現在,超清掃描的高仿很多,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排長隊“遭罪”等幾個小時只為看一眼?因為只有在真品面前,才感到歷史的悠遠,個人的渺小。所以,敦煌,還得親自去看。

推薦相關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