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美平城,悠悠北魏;中華第二帝國——盛唐,從這裡起航!

閒話南北朝之天下歸一——北魏南征(1)

咱們上次說到北魏,是拓跋弘駕鶴西遊,他鵝子,拓跋宏登基即位,成了北魏第六位皇帝;那一年,小皇帝10歲。

想指望小學4年級的娃把一個幅員萬里的大帝國治理好,基本不可能;因此,咱那位太皇太后馮姐姐,再度臨朝聽政,成為北魏事實上的大當家。

晉美平城,悠悠北魏;中華第二帝國——盛唐,從這裡起航!

史書上對馮姐姐的評價,用的基本上都是好詞兒,像什麼“性聰察”、“多智”;“知書計,曉政事”之類的話語,比比皆是。

一句話,這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合格的政治家一般都具有兩種無與倫比的能力,一是能搞人,二是能搞事。

這兩者,馮姐姐都具備。

先說搞人。

再次垂簾聽政後,馮太后過門兒都沒有,就在北魏朝中展開了大清洗;這裡邊兒,首當其衝的就是拓跋弘的親信們;翻翻那段時間北魏的史書,大批宗室、朝臣不是被賜死,就是莫名其妙的‘薨’了;反正是人頭滾滾,掛了一堆。

晉美平城,悠悠北魏;中華第二帝國——盛唐,從這裡起航!

送這批人去追隨先帝后,馮太后又把之前拓跋弘的生母李氏家族和拓跋宏的生母李氏一系納入了打擊範圍(有點兒拗口,不過沒辦法,誰讓這爺倆的親媽都姓李呢。)。

拓跋弘的親媽李氏,出自梁國蒙縣;拓跋宏的親媽李氏,則出自中山。

咱以前說過,北魏祖制,立子殺母;因此這兩位李氏,均在生下皇子後不久便被賜死了。但是要說一句的是,她們家族裡的人,可都在朝廷裡擔任要職。

像蒙縣李氏的大哥李峻,被封為頓丘王,後來還進爵太宰;而中山李氏的家裡也不含糊,這位李氏的粑粑李惠,也被封王,而且還擔任過北魏徵南大將軍、長安鎮大將等要職;端的是位高權重。

對於馮太后來說,這些人無疑都是潛在的威脅;還是讓他們去陪伴先帝比較保險。

馮太后收拾的第三類人,是朝中的‘逍遙派’;這類人以宜都王拓跋目辰為代表,具體表現是不愛往是非圈子裡扎。這堆人裡姓拓跋的居多,既然是宗室,不管朝裡誰主政,反正少不了我一口兒嚼穀兒,因此這些人也樂得清閒自在。

晉美平城,悠悠北魏;中華第二帝國——盛唐,從這裡起航!

不過在馮太后的二元思維方式裡,不是我的人,就是我的敵人;既然是敵人,得,那就麻煩你們幫我給先帝捎個信兒,就說哀家很想他,走你!

然後,全殺了。

這三類人一清除,朝中剩下的都是太后的鐵粉兒了;馮太后也不客氣,把家裡人提拔了一堆,北魏朝廷基本上也實現了清一色。

但是,馮太后還是覺得鬧心;因為,最重要的人,她老人家還沒搞定。

誰啊?

她孫子,小皇帝拓跋宏。

晉美平城,悠悠北魏;中華第二帝國——盛唐,從這裡起航!

馮太后和拓跋宏的關係很微妙。

跟這兒插一句,歷史上除了馮太后和拓跋宏以外,還有兩對比較著名祖孫倆,一對兒是漢武帝劉徹和他奶奶竇太后;另一對兒是康熙爺和他奶奶孝莊太皇太后。

眾所周知,劉徹跟他奶奶關係一般。箇中緣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間有個梁王劉武的過節兒,老太太疼兒子,想讓劉徹他爸把皇位傳給弟弟。所以劉徹繼位之初,竇老太太對他這孫子皇帝壓制的挺厲害。不過等老太太百年之後,劉徹並沒把竇家人怎麼著,後者雖說不如在老太太活著的時候風光,但至少家門無虞。

康熙爺跟孝莊的關係就更甭說了,槓槓的。

而在這三對兒祖孫裡,最特殊的就是這馮太后和拓跋宏。

原因說穿了也簡單,人那兩對祖孫,有血緣關係;這對兒,沒有。不僅沒有,從拓跋宏的角度看,把他奶奶馮太后列位殺父仇人,那也是實至名歸的。

也就是有這麼個區別在,馮太后一直有個擔心,萬一自己百年之後,拓跋宏反攻倒算,自己孃家人可就得倒血黴了。

基於這個考慮,開始的時候馮太后對拓跋宏說不上有多好。有兩個事兒,挺說明問題——

有一年寒冬臘月,大雪紛飛;馮太后下令把拓跋宏塞進小黑屋,好幾天既不給吃的,也不給羽絨服;拓跋宏連凍帶餓,差點兒就over了。

後來幸虧有大臣冒死進諫,太后,您聽說過《未成年人保護法》嗎?您這麼幹這叫虐待兒童,萬一被人發微博,再轉發個500次,您可就火了!這種網紅,咱還是別當了吧。而且拓跋宏挺乖一孫子,您真下得去手啊?!一番擺事實講道理,說的馮太后沉默不語,想了想,還真是這麼回事;算了,放他出來吧;拓跋宏算撿回條命。

還有一次,宮裡有個死太監,喚作趙黑,這廝搬弄是非,在馮太后跟前兒給拓跋宏上眼藥,馮姐姐盛怒之下,既不調查,也不取證,不問青紅皂白,就把拓跋宏叮咣五四給臭揍一頓。

後來馮太后甚至一度曾想廢掉拓跋宏的皇位,立拓跋宏的弟弟、比他稍微小一點的咸陽王拓跋禧為帝。不過這事兒因群臣反對,沒廢成。

那位說了,既然這樣,後來這祖孫倆咋又好了呢?

這裡邊兒至少80%的原因,是拓跋宏小朋友太懂事了;不論馮太后怎麼對他,拓跋小朋友毫無怨言。而且,說來拓跋宏也是馮太后一手帶大的,多少有感情基礎,所以時間一長,馮太后慢慢兒也就改主意了。

這主意一變,馮太后也就由容嬤嬤變成了慈祥的老奶奶。

晉美平城,悠悠北魏;中華第二帝國——盛唐,從這裡起航!

哈哈;劇照、劇照~~(其實這些圖片都是劇照)

她親自給拓跋宏輔導功課,還抽空編寫教材,編的還特多,光《勸戒歌》就寫了三百多章;教材編的相當有水準,合轍押韻,唱著歌做著遊戲就完成了素質教育;等拓跋宏再大點兒,馮太后又主編了《皇誥》18 篇,以詔書的形式,規定了拓跋宏將來施政方面的綱領。

拓跋宏打小就是牛娃那類的主兒,腦瓜好使,過目不忘。再加上奶奶施以的“精英教育”,這就為後來拓跋宏遷都,漢化改革,成為名垂青史的孝文帝打下了基礎。

跟這兒再八卦幾句吧,關於馮太后和拓跋宏的關係,也有學者提出了比較雷人的觀點:拓跋宏是馮姐姐的親生兒子!

這一派的論據主要有這麼幾條兒——

拓跋宏出生那年,他爸拓跋弘只有13歲,13歲毛兒都沒長齊的小屁孩兒有沒有生育能力?

馮太后一度曾想廢了拓跋宏,可後者卻毫無怨言,這表現不老合常理。

馮太后殺了拓跋弘,可拓跋宏在馮姐姐去世後,卻沒給他粑粑報仇,這是為什饃呢?

再有一個,拓跋宏的親媽李氏這邊兒,在馮姐姐第二次垂簾時幾乎被滅族,可等馮姐姐走了之後,拓跋弘卻沒給他舅舅們平反,不僅他沒表示,到他兒子宣武帝元恪時代對老李家依舊很薄情;這又是為什摩呢?

還有,在《文成文明皇后傳》中有這樣一句話,“迄後(馮姐姐)之崩,高祖(拓跋宏)不知所生。”這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大致是,拓跋宏壓根兒不知道自己親媽是誰。

有這幾條兒為什摩,弄的拓跋宏跟孫悟空一樣,身世成了迷。

當然,這些為什摩如果成立;那拓跋宏的親粑粑會是誰呢?八成兒就是那個被拓跋弘幹掉的、馮姐姐的情人李奕了。

如果這樣,那躺在棺材裡的拓跋濬估計會氣的活過來;畢竟,事關皇家血統,除了劉彧那種奇葩外,誰也不願意腦袋上頂著一大片綠油油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不管拓跋宏的身世如何吧,反正後來他跟馮太后的關係很好;我們暫且不去管他們。

搞完了人,接下來,馮太后就要搞事了。

晉美平城,悠悠北魏;中華第二帝國——盛唐,從這裡起航!

當然,如果把馮太后搞出來的事逐一列舉出來,至少得幾萬字;在下即便寫了,您也未必樂意看。所以,就撿重點的說說吧——

第一件,打馮姐姐這兒起,北魏的官員們開始有工資了。

咱前面不止一次的說到過,北魏的官員其實是沒有俸祿的;他們收入的主要來源,一是部曲的供奉,二是戰場上的掠奪;後來佔的地方大了,外放的地方官又多了一個渠道,那就是從當地的賦稅中扣一點兒下來,當做自己的花銷。

這其實是挺不靠譜兒的,沒有穩定的收入,手裡又掌握著國家機器,北魏官員盤剝起老百姓那叫一個心狠手辣,這也就導致北魏國內各地揭竿而起的事兒史不絕書。

現在好了,馮姐姐一聲令下,官員們按級別發俸祿;給你們發錢,你們甭出去搶劫了,忒丟人了;而且馮姐姐跟大臣們有言在先,你們拿了老孃的錢,就不能再動其他的歪歪心眼兒,否則嚴懲不貸。

馮姐姐這麼說,也這麼幹;為了切實貫徹俸祿制,馮姐姐向各地派出巡視組,督導執行。

這裡邊兒就有那倒黴蛋撞槍口上了,說起來也不是外人,拓跋宏的舅舅,時任秦益二州刺史的李洪之,這貨頂風作案,拿著朝廷的俸祿,還問別人索要鉅額賄賂;消息通過巡視組報到朝廷,馮姐姐也不客氣,一道懿旨,令其在家自裁,凡是跟這事兒有瓜葛的地方官員連帶著處死了四十多人。

經此整飭,北魏吏治大有改觀,貪贓受賄者也大為收斂;不敢再去摸這位母老虎的屁股。

第二件事,土改。北魏自立國以來,連年征戰;這一打仗,好多地就撂荒了,時間一長,好好兒良田,就成了無主的荒地。針對這種情況,馮太后下令頒佈‘均田令’。

這項措施簡單的說就是國家統一丈量土地,然後將無主荒地以政府的名義分授給農民。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使已經失去了土地的農民,又可以重新回到土地之上;還有那些不願意、但又迫不得已給豪強當佃客的農民,以及流亡無居者,都有了穩定的居所和土地。往小了說,降低社會動盪的風險;往大了說,這些人成了政府在編的齊民,一來增加了國家控制的勞動人口,二來還能拉動GDP的增長。

要說一句的是,均田令這一制度歷經北齊、北周,到隋唐,一直持續執行了三百年;在當時促進了北魏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在後世,奠定了隋唐社會的經濟基礎。這才叫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第三件事兒,馮姐姐主持了對北魏地方基層組織的改革,廢黜‘宗主督護制’,推行“三長制”。

這腫麼回事兒呢?

自匈奴漢國崛起後,中原板蕩;北方各路神仙,你來我往殺個不停;而朝廷又無力制止;在這種背景下,那些不願意南遷的,又有點兒家底兒的豪強士族為求生存,不約而同的採取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聚族而居,設塢自保。久而久之,這些塢主,就成了地方一霸,佔著當地的全部資源;而一些流民也甘願投到其門下,受其庇護。

等北魏統一北方之後,前幾代皇帝,像拓跋珪、拓跋嗣,既沒那本事,也沒那耐心去建立社會基層的治理結構,怎麼辦呢?北魏朝廷凡是打下來一塊地方,便在當地挑一戶有實力的‘塢主’,給個宗主的頭銜,讓其代行地方行政權力;這就是所謂的宗主督護制。

老實說,這辦法在戰時,很管用;但在平時,弊端其實挺大。

比如,國家要花錢,就得問老百姓收稅;可是當北魏稅務總局派人到下面收稅時,這些塢主明明家裡罩著2千人,他只給你報1千個人頭兒;那剩下的人頭稅,他自己個冪下了。

這樣一來,勢必造成國家賦稅流失,嚴重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

為了把豪強隱匿的勞動人口編入國家戶籍,既增加政府編戶,又抑制豪強勢力,大臣李衝提出廢除宗主督護制,實行“三長制”。

所謂“三長制”,即按照漢族的什伍裡甲組織的形式,重建北魏的地方基層機構,規定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鄰、裡、黨各設一長,合謂三長,由本鄉能辦事且守法又有德望者充任,負責檢查戶口,催徵賦役,管理生產,維護治安。

馮太后見到李衝的奏疏,讚不絕口,當即決定,頒佈全國推行。

這樣,北魏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地方基層組織,既便利清查蔭附戶口,又確定了課徵賦稅的統一準則,防止那些企圖逃避賦役者再鑽空子,同時削弱了地方豪強的實力,進一步增強了國力。

國家這麼一改革,安定了,團結了,富強了;換句話說,北魏二次創業成功,雄起了!

多說一句,馮姐姐在事業上這麼成功,感情生活更是豐富多彩。真正做到了事業愛情雙豐收。

之前不是死了個李奕嗎?這些年馮姐姐一直單著;而就在她形單影隻的時候,一段愛情不期而至。話說有一天,馮姐姐去野生動物園參觀;她這身份自然用不著逃票,一行人溜溜達達的就進來了;可是不巧,走著走著,一頭老虎突然竄出來了,直奔著馮姐姐就去了。

這給馮姐姐嚇的,花容失色啊!

千鈞一髮之際,忽的從隨駕的隊伍中,一個猛男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噹之勢就衝了出來,掄起一杆長戟迎著老虎就去了,幾下子就把老虎打跑了;算是救了馮姐姐的駕。

晉美平城,悠悠北魏;中華第二帝國——盛唐,從這裡起航!

此人名叫王叡;這一年,馮姐姐35,王叡43。

被救下來之後,馮姐姐把恩公叫到跟前一看,登時花痴病就犯了;眼前打虎的漢子身材魁偉,相貌堂堂。

馮姐姐情不自禁又掏出一塊兒綠箭,來,交個朋友吧!

不過人王叡可是個有婦之夫,但自從這次開始,就再也沒時間回家陪媳婦兒了。馮姐姐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接長不短兒的,就賞王叡的媳婦兒一大堆各色號的口紅、驢牌的包包等等吧,就說這意思;最後封了人一個王妃頭銜,算是補償。

好了,北魏國內經過馮姐姐這麼一打理,GDP翻著翻兒的往上漲;國力強了,肯定就不能僅僅是自己關起門兒來自娛自樂;馮姐姐把目光投向了國外,尋思著找個什麼機會揚我國威。

她這頭兒正四下薩摩,機會,說來還就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