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大平城時代,告訴你一個鮮為人知的大同

北魏:大平城時代,告訴你一個鮮為人知的大同

東漢末年,農民起義,群雄割據。公元307年,晉懷帝封拓跋騎盧為代王,並將勾注山以北的崞縣(今渾源)、凡時(今應縣)、陰館(山陰)、馬邑、樓煩(今朔州)等五縣賜予猗盧。此後,二百餘年內,雁門關外北部地區逐步為拓跋鮮卑所有。公元386年,拓跋珪稱帝,建立魏朝(世稱北魏或後魏),自盛樂遷都平城即今大同市。從這以後長達96年內,平城是北魏的政治中心,雁北地區是皇都平城的畿內之地。隨著戰爭的勝利,各地的百工技巧,望門大族以及他們的財富與知識,源源不斷地被集中在大同和畿內,有力地促進了代都的發展。

北魏:大平城時代,告訴你一個鮮為人知的大同

拓跋珪建都平城以後,截平城西部為皇宮,營宮室,立太廟。繼位諸帝,規劃平城,建立了一座座宮殿。平城四郊建成了皇家的內苑。平城東邊的白登山,就是漢高祖劉邦被圍七日的白登山古戰場上,建閱武臺,起靜輪宮,立太祖,成了閱武,祭祀勝地。平城西邊的武州山裡,建造了石窟寺,就是今天舉世聞名的雲岡石窟。

北魏:大平城時代,告訴你一個鮮為人知的大同

公元452年之成帝拓跋睿奪得皇位以後,立即在全國復法。他讓沙門曇曜在京西武州山鑿石開窟,依山造像,這就是雲石窟最早開鑿的曇曜五窟。經歷了太武帝滅法,殘酷鎮壓的佛教沙門,深深懂得皇帝支持的重要性,大力宣揚“皇帝即是當今如來”所以,雲岡最早開鑿的五個大窟,即今16至20窟,實為文成帝以前五個皇帝的造像。這五位皇帝是: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景穆帝拓跋晃,文成帝拓跋睿。第十六窟的釋迦立像,身著鮮族的服裝,少年英俊,就是二十六歲早逝的文成帝拓跋睿。

北魏:大平城時代,告訴你一個鮮為人知的大同

文成帝病故,他的年輕的皇后馮氏,逐步控制了北魏的實權達三十年之久。馮後組積和推動了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鮮族政權的中央集權和封建化,如今,大同城北的方山之巔,有馮太后的陵墓—永固陵。從殘存的登山御路,失去碑身的巨大黽跌和高達23米的墓冢,墓室內精美的石雕,仍可以想見當年永固陵的宏大壯觀。

北魏:大平城時代,告訴你一個鮮為人知的大同

平城時代,雁門關和下館城,是北魏帝室迎送出徵的皇帝、勳戚和各國使臣的內南門。朔州神頭附近的桑乾泉水,湖光山色,是皇帝和貴族們觀魚的遊幸之地。渾源南山的湯頭溫泉,為皇帝沐浴建起了溫泉官。代都畿內,山川遼闊,夏季宜人,無怪乎北魏遷洛人氏,那麼懷念故都平城的山山水水。

北魏:大平城時代,告訴你一個鮮為人知的大同

建都平城期間,自拓跋珪起,有六個皇帝及一批后妃、諸王、功臣、勳戚死後葬金陵。金陵就是北魏的皇陵。金陵何處?一千多年以來,一直沒有發現它的下落。1984年,考古人員在右玉縣的十六個孤立山峰上,發現一批古墓。雄偉的大南山,亦稱賀蘭山,海拔1500米。她的主峰原來竟是個巨大的墓冢。殘存的石牆厚達1.7米。石砌基座,面寬達74米。地表的殘磚碎陶,皆是北魏遺物。

北魏:大平城時代,告訴你一個鮮為人知的大同

右玉縣境的馬頭山、東團山、西團山、臥羊山,這些海拔1700以上的高山,她們的主峰都是巨大的墓冢。人工加固的痕跡,十分清楚。乳頭山前,兩個巨大的合墩聳立,恰似陵闕已知山巔有墓冢的十數座山峰,分佈達1500平方公里。規模宏巨,氣象萬千。

夕陽殘照,竟是誰家陵闕?考古工作者認為,從右玉的地理沿革,山峰古墓的形制,以及地表遺物判斷,這些山巔古墓,極有可能是一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北魏金陵。但是,這個歷史秘密,只有等待它日的考古發掘來揭露了。

北魏:大平城時代,告訴你一個鮮為人知的大同

張夢章(文博碩士)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