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記之古代那些皇帝們-北魏

中國南方宋、齊、梁、陳四朝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同時,位於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也未閒著,從公元386年到581年,先是北魏建立,統一北方,然後分裂為東魏、西魏,又分別被北周、北齊所取代,577年北周滅北齊再次一統北方,581年,隋朝代北周,並於589年滅南陳統一全國。歷史上將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五個朝代合稱為北朝,其中由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歷時最久,從公元386年到534年,共148年20帝。

公元315年,拓跋部因幫助西晉幷州刺史劉琨與匈奴族劉聰、羯族石勒相對抗有功,被西晉封為代公,進而封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國,376年,代國被前秦攻破滅亡。383年淝水之戰後,前秦瓦解,以前為苻堅征服的各族紛紛獨立,建立自己的王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guī)糾合舊部,於386年復國,後來改國號為魏,歷史上稱為北魏。

北魏建國之初,強敵環伺,北有賀蘭部、南有獨孤部、東有庫莫奚部、西邊在河套一帶有匈奴鐵弗部、陰山以北為柔然和高車部、太行山以東為慕容垂建立的後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統治的西燕,內部又有叔父拓跋窟咄為了爭位與匈奴劉顯勾結,企圖取而代之。拓跋珪在後燕的支持下,擊敗諸多強敵,國力大增,逐漸成為當時北方實力最強大的政權之一。

北魏的強盛引起後燕的警惕,雙方互有吞併之意。公元395年,後燕進攻北魏,在參合陂遭遇潰敗,北魏勢力由此超過了後燕,隨後乘勝追擊,於397年消滅了後燕。

平定後燕後的數年,北魏在應付鄰近的柔然、後秦侵擾的同時,對內仿照漢人政體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下令強制解散血緣關係的各部落組織,重新按居住地組織編制,成為國家的編戶,設置官階、爵位,選拔任用人才等。同時為便於控制,將都城遷至平城,並仿長安、洛陽等中原名城的規制,營修宮室,建立宗廟。這些仿漢制的改革得到了北方漢人的支持,為北魏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晚年的拓跋珪剛愎自用,猜疑心極重,經常因些許不滿就誅殺大臣,滿朝之中人人自危。公元409年,拓跋珪準備處死因過失被幽禁的後宮賀夫人,被賀夫人所生的拓跋宏與宮內守兵、宦官溝通,殺死了拓跋珪。隨後不久,太子拓跋嗣殺死了拓跋宏,即位稱帝,為北魏明元帝。

拓跋嗣年少時就非常忠厚,被立為太子時,他的母親劉貴人按北魏“立子殺母”的舊例被拓跋珪賜死,拓跋嗣知道後悲傷不已,被怒斥出宮。309年,拓跋嗣在登基時,只殺了謀逆的拓跋宏和其母賀夫人,及其隨從、宦官共十餘人,沒有擴大打擊面,繼位以後,,對拓跋珪晚年的冤死者昭雪,對免職者復職,同時他進一步完善官制,選賢任能,安撫百姓,這些做法有效的穩定了政局,使北魏國政再度步入正軌。

柔然與東晉是北魏的最主要敵人。柔然是遊牧民族,奉行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策略,北魏為了加強防禦,沿平城北由西向東依次設置了軍事據點,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這些據點對抵禦柔然效果顯著,但後來也稱為了北魏衰落的禍源之一。

公元417年,東晉劉裕攻滅後秦,疆域與北魏相鄰,南北方兩個最強大的政權直面相對。公元423年,拓跋嗣親率大軍進攻當時的劉宋,奪取了三百里領土,大勝而歸。當年末,拓跋嗣因攻戰勞頓成疾而終,帝位傳給了兒子拓跋燾。

拓跋燾是拓跋嗣的長子,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得到祖父的喜愛。拓跋嗣臨終生病期間,拓跋燾總理朝政,應付的井井有條。公元423年,拓跋燾繼承帝位,在位近30年,是北魏統治時間最久的。他在位期間,崇尚儒學,重用漢臣,改革官制,整肅吏治,顯著促進了北魏官吏和庶民之間的和睦相處。統一北方是拓跋燾在位期間最大成就。

拓跋燾對自己節儉,但獎賞將士則非常慷慨,而且心懷“廓定四表,混一戎華”之志,時常親自率軍征戰,將士更是奮勇向前,大破敵軍。公元431年至439年,北魏先後攻滅胡夏、北燕、北涼,統一了除柔然、吐谷渾之外的北方區域。同時在424年449年的25年間,13次率軍進攻柔然,擊潰高句麗等柔然附屬部落,柔然自此蹶不振,這是既漢武帝重創匈奴之後,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掃蕩北方的同時,與南朝劉宋之間的征戰也未停止。公元430年、450年,北魏和劉宋又爆發了兩次大戰,雙發均損失慘重,北魏無力再次南下,劉宋也是此戰後政局陷入混亂。

拓跋燾常年征戰,嗜殺成性,尤其到了執政晚期,更是殺戮極多。450年北魏從劉宋境內撤軍時,他下令兵士肆意殺戮,所過之處屍橫遍野。崔浩是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三朝的重臣,無論是平定北方、西域諸國還是對南朝作戰,他的謀策對北魏平定北方及對劉宋作戰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崔浩主修北魏國史,不避忌諱,內容涉及大魏王朝先輩許多同族殺戮、荒暴淫亂的史實,本來就對漢人得到重用心生忌恨的鮮卑貴族向拓跋燾讒言誣陷,公元450年,拓跋燾一怒之下將崔浩全族盡誅,又族誅與崔浩有姻親關係的范陽盧氏、河東柳氏以及太原郭氏。

拓跋燾在位時,認為佛教理論妨礙帝王權力,且和尚太多影響軍力,先是強令僧人還俗,後來更是下詔滅佛,宣佈佛教為邪教,禁止傳播,太子拓跋晃信仰佛法,多次勸阻也是無效。宦官宗愛與拓跋晃有隙,誣陷拓跋晃謀反,拓跋燾誅殺了拓跋晃眾多近臣,拓跋晃因此積憂成疾而死。

拓跋燾殺人之後時常自省後悔,宗愛擔心後來回過神來的拓跋燾誅殺,先下手為強於公元452年殺死了拓跋燾,之後大臣們推舉其三子拓跋翰繼承帝位帝,但宗愛與拓跋翰關係不好,假立皇后之命,將拓跋翰殺掉,又將擁立拓跋翰的大臣蘭延、興公和疋及薛提等人殺死,然後立拓跋餘為帝。拓跋餘不甘心為傀儡,意圖誅殺宗愛反被殺死,由殿中尚書長孫渴侯與尚書陸麗等人擁立拓跋濬繼承了帝位。宗愛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弒殺兩位皇帝的宦官。

拓跋濬即位不久,便設計殺死了宗愛,親理朝政。在經過了拓跋燾晚年的肆意殺戮之後,北魏朝政動亂,鮮卑貴族與漢族平民的矛盾逐漸突出,謀權奪位的鬥爭更是接連不斷,多地出現了反叛。拓跋濬在位13年,對外推行和平外交政策,與南朝劉宋、北方各國都建立和平的外交關係,互通商賈,息兵養民,對內改革官制、減輕民負、平定謀亂,部分緩解了當時的動亂局面。

公元465年,拓跋濬去世,由12歲的兒子拓跋弘即位,皇后馮氏(馮太后)為皇太后。

初登帝位的拓跋弘年幼,掌權的大將軍乙渾囂張跋扈,大肆排斥異己,甚至要謀取帝位。馮太后和拓跋弘先是隻能忍氣吞聲,暗地裡秘密聯繫忠於皇帝的大臣,於466年成功誅殺了乙渾,由於局勢混亂,馮太后臨朝聽政,處理所有的軍國政務,一年多後交由拓跋弘親政。

拓跋弘執政時期,繼續推行改革政策,減輕刑罰,再加上邊疆相對穩定,社會逐步安定,但是他與馮太后之間也逐漸產生了矛盾。

馮太后喜愛官宦子弟李弈入宮陪侍,拓跋弘後來借尚書李欣告發之際將李弈殺死,引起馮太后強烈不滿,後來拓跋弘又重用李欣,馮太后大怒之下逼迫他交出皇位。拓跋弘本人喜好老莊和佛學,受此壓力,本想傳位給叔父拓跋子推,但遭到宗室大臣和宦官的聯合反對,於是在471年傳位給不滿五歲的太子拓跋宏,他自立為太上皇。

由於拓跋宏年幼,拓跋弘仍實際掌握朝政。公元472年,他親自領兵進攻柔然,逼迫柔然遠遁。朝中大小政事仍由拓跋弘處置,還屢屢頒佈詔書行使大權,這也引起了馮太后的警惕。公元476年中,馮太后召見拓跋弘,趁其不備將其軟禁,不久後拓跋弘死亡,有說是被毒死,馮太后二度臨朝聽政,此時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年方9歲。

馮太后是北魏有名的女政治家,自476年至490年去世,主持朝政14年,之後由拓跋宏親理朝政,至499年去世。馮太后和拓跋宏主政期間,為緩解民族間矛盾,推行漢化,包括禁說胡語、改漢姓(例如將拓跋改為元、獨孤改為劉等)、尊奉孔子,在經濟上推行均田制、三長制、改革租制等,政治上改革官制、變革稅制、整頓吏治、遷都洛陽等,歷史上將這些改革稱為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過於簡單的漢化也引起了很多保守派的反對甚至反叛。太子元恂不喜歡讀書,遷都洛陽不適應氣候,一次趁拓跋宏不在都城,殺死身邊的大臣想要返回平城被中途攔下,拓跋宏知曉後大怒,親手杖打其至重傷,後來貶為庶民,497年,有人告發元恂謀反,拓跋宏將其賜死。

公元499年,拓跋宏去世,由太子元恪即位,即北魏宣武帝。元恪即位時,正是南朝蕭齊末年,從公元500年到508年,北魏趁南朝內亂開始南伐,佔領了揚州、荊州、益州等地,北魏疆域大大向南拓展。

對外開疆擴土的同時,歷經100餘年的北魏在內部已經呈現了 衰落之相,統治者生活腐化,吏治腐敗,貪汙橫行,當時的王侯、皇室都是圈佔山林,奴僕數千,一餐費數萬錢。元恪的叔叔河間王元琛喜歡名馬,養了幾十匹,餵馬的食槽都是銀製的,他與平民出身的東晉鉅富石崇相比,自認身為皇叔更加奢華是理所應當的,並感慨“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元琛與宰相、高陽王元雍比富,奢侈豪華程度超過西晉的石崇、王愷鬥富。宗室元暉擔任禮部尚書,被稱為“餓虎將軍”,公開賣官鬻爵,吏部被稱為賣官的市場,官吏為白晝的劫賊。各地官員聚斂錢財也是毫不遜色,徵收租調時,重新使用長尺、大斗、重秤。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農民家破人亡,紛紛起義反抗。

元恪喜好佛法,常常在宮中廣召僧眾講論佛經,下面的官員、百姓也都更加篤信佛教,佛教在他統治年間膨脹極速,據統計在515年時,北魏各州郡的僧尼寺廟,共有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僧徒更是不計其數。

元恪還有一項對後來影響極大的政策,就是廢除了北魏傳統的子貴母死政策,留下了太子元詡的生母胡氏。公元515年,元恪去世,五歲的元詡即位,尊胡氏為皇太后,因孝明帝年幼,由胡太后臨朝聽政。胡太后毫無主政之能,在朝中為所欲為,只管濫權任性,面對各地起義也是束手無策,應對無章。

北魏前期為了抵禦柔然沿平城北由西向東設置了六鎮,主要由鮮卑貴族和部落牧民駐守;拓跋宏改革時,六鎮的統治者被排斥在新興門閥以外,不能踏入北魏政府的高層政治舞臺,六鎮的鮮卑人還依然保持著原來的鮮卑族語言、習俗,是當時改革的最大阻礙,也一直得不到重視。公元523年,柔然出現饑荒,大軍南侵進入六鎮大肆殺掠,而此時主政的胡太后並未在意,只是發了極少的賑災款,引發了六鎮軍民的暴亂,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叛軍就控制了六鎮區域。北魏軍不敵,反過來請柔然鎮壓叛亂,叛軍在柔然與北魏的夾攻下,最終被平定。與此同時,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邊鎮豪強集團利用當時的混亂局面,各自發展勢力,其中肆州秀容(山西朔縣北)的契胡酋長爾朱榮勢力發展最快,野心也日益增大,開始覬覦北魏皇權。

胡太后執政之後,只顧個人私慾,她強迫元詡的叔叔清河王元懌與她同房,淫亂縱情。公元520年領軍元叉、長秋卿劉騰等人起兵殺死元懌,軟禁了胡太后,把持了北魏朝政。這二人也是換湯不換藥,養婢蓄妓,逼民為奴,賣官買官,百姓對此怨聲載道。公元523年初, 劉騰去世,胡太后藉機奪權,重新臨朝聽政,她縱容寵臣鄭儼等人淫亂宮廷,肆意妄為,為了杜絕後患,命人監視皇帝元詡,又藉故殺害了元詡的親信大臣,由此也引起了元詡的眾多不滿,暗中詔爾朱榮進京。

公元528年2月,元詡突然去世,年僅19歲,有說是被鄭儼害死。元詡死後,胡太后將元詡剛出生女兒元氏詐稱是男孩,立為皇帝,局勢稍安幾日後,又宣稱元氏為女嬰,重立元詡三歲的侄子元釗為帝,引得滿朝譁然。

早有野心的爾朱榮趁此機會,另立元詡的堂弟元子攸為帝,率軍進攻洛陽,胡太后及元釗被捉後沉入黃河淹死。為了立威控制朝廷,爾朱榮將朝中官員聚集在河陰,以大臣未能匡扶朝政為由,上至王侯,下至普通官員,合計兩千餘人全部被殺,拓跋宏改革以後出現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政權中的漢族大族消滅殆盡,史稱為“河陰之變”。

爾朱榮控制北魏朝政後,由於天下大亂,稱帝時機不成熟,便留元子攸在洛陽,他親自帶兵平定各地動亂,公元528年至530年間,先後掃滅葛榮、平定河北、擊破南朝梁、蕩平關隴,基本統一了北方。軍事大勝的爾朱榮對皇帝更是強橫,逼迫元子攸娶了他的女兒為皇后,元子攸也是不甘為傀儡,公元530年帝,元子攸假稱爾朱皇后生子,將爾朱榮騙到宮中殺死。不久之後,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從弟爾朱世隆等族人據晉陽起兵攻陷洛陽,元子攸被捕後絞死。爾朱家族先是立元曄為帝,次年又改立元恭,控制了北魏朝政。

被爾朱榮平定的葛榮軍中,有兩人投降,分別是後來的北齊、北周的奠基者高歡、宇文泰。爾朱兆等人廢立皇帝時,高歡任晉州刺史,宇文泰佔據長安。

公元53年,高歡攻佔洛陽,並於533年進兵爾朱兆等人的老窩晉陽,消滅了爾朱氏的勢力,自此稱為北魏的實際掌權者。532年,高歡廢除了元恭帝位,改立元修為帝,元修無法容忍高歡擅權,在534年投奔了長安的宇文泰,同年高歡又立元善見做了皇帝,並遷都於鄴,這就是歷史上的東魏政權,這一年也被視作北魏朝代結束、東魏建立。

公元535年,孝武帝與宇文泰有隙,被宇文泰毒死,立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這就是歷史上的西魏政權。

東魏和西魏名義上由元氏稱帝,實際掌握在高歡和宇文泰之手,這兩個名義上的王朝分別也只存續了16年和21年,就分別被北齊、北周所取代。

2018年9月27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