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的前因後果

引言

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中有一條規定清政府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這引起了同樣在向中國東北擴張勢力的沙皇俄國的強烈反對。為了阻止日本割讓遼東半島,沙俄積極行動,糾集同樣意圖在遠東擴張勢力的法德兩國共同對日本施壓,最終迫使日本放棄了佔領遼東半島的企圖,此歷史事件被稱為“三國干涉還遼”事件。

今天,筆者來聊一聊這件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

焦慮的沙皇俄國

甲午戰爭開始前,作為列強之一的沙皇俄國早就打好了自己的如意算盤,他期待在即將到來的中日衝突中,中日兩國能相互削弱,為自己下一步在遠東的南下擴張創造有利條件。因此他積極鼓動日本對中國開戰。甲午戰爭後期,沙俄還公開慫恿日本南下,提出“俄國對於日本割讓臺灣當無障礙”,此舉是為了將日本擴張的矛頭引向中國南方的英國勢力範圍,利用日本人打擊自己的宿敵英國。

然而讓俄國人沒想到的是,打了勝仗的日本人胃口大開,不但要割讓臺灣,還要割讓自己垂涎已久的遼東半島,這下俄國人可不幹了。沙俄外交大臣羅巴諾夫立刻上奏沙皇,稱“日本這是在準備對俄國作戰,佔領南滿後他們絕不會就就此止步,勢必向北推進”。他建議俄國立即進行干涉。俄國財政大臣維特也進一步鼓動說:“日本的行動是針對俄國的,如果日本佔領南滿,對我們將是極大的威脅。”維特甚至提出有必要對日本採取軍事行動。

聊一聊“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的前因後果

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俄國人的焦慮是可以理解的,數百年以來,沙皇俄國一直都屈居於北方的苦寒之地,獲得南方溫暖的土地與不凍出海口一直是沙俄歷代沙皇所追求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沙俄發動了無數次的對外戰爭。到了尼古拉二世時期,由於之前沙俄南進印度洋的戰略受到挫折,沙俄將擴張的主要方向轉向孱弱的大清帝國。他親自主導制定了侵略中國的“黃色俄羅斯”計劃,妄圖鯨吞長城以北的中國領土,特別是對遼東半島的不凍港旅順,沙俄早已垂涎三尺,一旦日本佔領遼東半島,勢必嚴重破壞沙俄的侵略計劃,這是早已把中國東北視為自己地盤的俄國決不允許的。所以,日本必須吐出遼東半島!

對於阻止日本佔領遼東半島,俄國還有別的打算,那就是事後可以以“維護清國領土完整”的功臣自居,藉機向清政府敲詐更多的利益。對此,沙俄財政大臣維特一語道破:“我們將採取適當的措施,這樣,我們就成為中國的救星,中國會尊重我們的效勞,從而會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們的國界。”

聊一聊“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的前因後果

沙俄南進印度洋受挫後把主要擴張方向轉向中國

三國干涉聯盟的組成

儘管此時的沙皇俄國迫不及待的想要對日本採取行動,但是要想立即對日本展開戰爭行動還面臨著很大困難。一是沙俄在遠東沒有常年不凍的軍港,海參崴一年封凍達5個月之久,俄太平洋艦隊的活動範圍受到很大的限制。二是沙俄在遠東的地面軍事力量不足,此時西伯利亞大鐵路尚未通車,向遠東調兵及輸送給養非常困難,所以立即發動戰爭的條件並不具備。鑑於此,沙俄準備拉上其他列強一起對付日本人,以壯大聲勢。

聊一聊“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的前因後果

列強瓜分中國

沙俄首先找到自己的盟友法國,要求法國一起對日本施壓,法國毫不猶豫的表示了對盟友的支持。一來法國此時正在尋找在遠東擴張勢力的機會,這對法國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機會。二來俄國畢竟是自己的盟友,如自己不給俄國人面子,到時候俄國倒向德國那就大事不妙了。

沙俄又找到英國跟德國。英國的利益主要在中國南方長江流域,發生在中國北方的日俄爭端對英國影響不大,所以英國對此事並不積極。況且,英國巴不得日俄發生衝突,可以利用日本來牽制沙俄擴張態勢。日本佔領遼東半島,正好堵住了俄國人南下的道路,英國樂見其成。因此英國決定採取中立態度,拒絕了沙俄對日本進行共同干涉的邀請。

德國倒是十分積極參與此事。此時的德國正受到來自法俄同盟的巨大壓力,迫切想緩和與沙俄之間的關係,以孤立自己的宿敵法國。另外,德國也想渾水摸魚在中國撈取更多利益,特別是要在遠東獲得一個優良的軍港,以便擴張德國的勢力。於是俄德法三國一拍即合,三國干涉聯盟組成。

三國聯盟對日本的“友善”勸告

《馬關條約》簽約的當日,俄國外交大臣把羅巴諾夫把法、德駐俄公使召集在一起,以俄國人所慣有的蠻橫與直接對他們說:“俄國政府決定,立即以友誼方式,直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佔領中國本土的請求。我們的計劃是,如果日本不接受此項友誼的忠告,俄國正考慮三國對日本在海上採取共同軍事行動,切斷日軍在中國大陸與本國間的一切交通。”

很快,法德政府向沙俄政府表示完全同意俄方的干涉計劃。積極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更是早早的向遠東派出了巡邏艦隊,並指示德國駐日公使哥特斯米德對日本採取強硬態度。

聊一聊“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的前因後果

德皇威廉二世

《馬關條約》簽署後僅一週,俄德法三國駐日公使聯合向日本外務省遞交了備忘錄,向日本發出“友善”勸告:“今日本國割佔遼東,既有危害中國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讓朝鮮國之獨立有名無實,有礙維持遠東之和平,故今勸諭貴國確認放棄佔領遼東半島。”三國要求日本歸還遼東予中國,並限定在十五日之內答覆。俄國駐日公使希特羅渥就備忘錄對日本外務省次官林董補充道:“日本永久佔領遼東半島,恐怕會招致衝突。希貴國政府善體此意,採取保全名譽之策。”德國公使則秉承德皇的旨意公開威脅林董說:“日本必須做出讓步,假如與三國開戰,日本沒有任何勝利的希望。”

三國干涉聯盟不只是說說而已,很快就動起了真格。俄國命令太平洋艦隊開始在日本海區域遊弋,並在海參崴集結了5萬大軍,還集中了遠東地區的日本僑民,擺出一副軍事進攻的架勢。外交方面,沙俄與清政府接觸, 唆使清政府推遲與日本換約,以增加對日本的壓力。與此同時,德法兩國艦隊也很快加入到對日本的武裝威脅之中。

日本被迫妥協

面對突如其來的三國“友善”勸告,沉浸在勝利狂歡中的日本好像被人澆了一盆冷水,瞬間安靜了下來。日本天皇親自主持召開御前會議研究對策。會議上伊藤博文提出三策,第一是對於三國“勸告”不予理睬,這意味著與三國聯盟開戰。而此時的日本剛剛經歷了甲午大戰,兵困民乏,國庫空虛,難以再戰。此外,日本海軍不但在噸位上無法與三國相比,而且軍艦還多有戰損,不要說對陣俄德法三國,就是對陣俄國一國也難以取勝。在此現實情況下,連戰爭狂人山縣有朋都不贊成此時再開戰端,樹立新敵。於是,此方案很快被否決。

第三策是接受三國“勸告”,將遼東半島交還中國。眾大臣認為此方案讓步太大,太過軟弱,有損日本尊嚴,也被否決。

第二策是召開國際會議,將遼東半島問題國際化,引入其他列強制衡俄德法三國。由於外鄉陸奧宗光因結核病未參加此次會議,所以會議上沒有對該選項進行討論。此後,當伊藤博文與陸奧宗光商量此對策時,遭到陸奧宗光的反對,他認為如果將該議題提交國際會議,會把問題複雜化,可能會導致已經議定的《馬關條約》遭到整體破壞,屆時日本將更加被動。他們討論再三,得出了一個基本原則:對三國可以讓步,對清國寸步不讓。

聊一聊“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的前因後果

日本明治天皇睦仁

日本還企圖引入沙俄的死對頭英國來制約俄德法,但是英國認為此事對自己沒有好處,犯不上為日本火中取粟得罪俄德法三國,於是拒絕了日本的援助請求。英國給日本回復的照會上說的很直接:“英國對日本抱有最誠篤之友情,同時也不能不考慮本國的利益。因此不能應日本之請而援助日本。”

在“求戰不能、外援無望”的窘境下,日本被迫妥協,經日本內閣與大本營聯席會議確定後,決定向三國照會提交以下覆文:“日本帝國政府根據俄、德、法三國政府之友誼的忠告,決定放棄遼東半島之永久佔領。”

於此同時,根據“對三國可以讓步,對清國寸步不讓”的原則,日本開始了對清政府的再一次訛詐:向清政府索要白銀一億兩作為遼東半島的贖金,經過討價還價,日本答應減少至5000萬兩,清政府繼續與理據爭,沙俄也從中斡旋,最終確定的贖金為白銀3000萬兩。

聊一聊“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的前因後果

清朝光緒皇帝

1895年11月8日,中日《遼南條約》在北京簽訂,其主要內容是:

一、中國讓與日本國管理的奉天省南部地區及遼東灣東岸、黃海北岸、奉天所屬諸島嶼,永遠交還中國;二、中國支付3000萬兩酬報費,於1895年11月16日交清;三、酬款交清後,三個月以內,日本軍隊從該交還地一律撤回。

根據《遼南條約》約定,自1895年11月30日開始至1895年年底,清政府逐漸收回了遼東半島全境主權。

至此,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結束。

事件對當事國的影響

對於俄國來說,成功阻止了日本割佔遼東半島的企圖,為其進一步南下擴張創造了便利條件。另外,通過此事件,俄國成功贏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在俄國的引誘下,清政府與之簽署了《中俄密約》,使俄國不費一槍一彈就大肆侵吞了中國東北的大量權益,從此東北淪為俄國的勢力範圍。其他列強群起效仿,紛紛在中國劃定勢力範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聊一聊“三國干涉還遼”事件的前因後果

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對於日本來說,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是日本向大陸擴張遭遇的一個不小的挫折。對方只是揮了揮劍,就迫使日本把吞到嘴裡的肥肉吐了出來,這簡直是奇恥大辱!從此,懷恨在心的日本立志復仇,將沙俄列為第一假想敵,大力發展軍備,全面開啟了對俄戰爭準備。

對於清政府來說,積極的一方面是收回了遼東半島的領土主權。但是在整件事件中,作為當事國的清政府卻毫無發言權,任憑列強拿自己的土地討價還價,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恥辱。事件結束後,清政府被沙俄誘迫簽署了《中俄密約》,大量出讓東北主權,由此引發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