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风流:竹林七贤》——品味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品味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讲到魏晋南北朝,就有一个必然绕不过去的词——门阀士族,说白了就是一群官僚阶层组成的裙带关系网。门阀士族萌生于两汉,我们知道,汉朝选拔官员的制度是“孝廉”,也就是说只有品行端正才能做官。不过这种制度的标准其实很不明确,于是给了掌握权力的官员们可乘之机,特别是东汉,管理相对宽松,士族也就越发猖獗,谁跟我关系好,我就举荐谁当官,互相照应成了官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士族的影响大到了什么程度呢?以东汉三国为例,刘玄德老板带着一群外地佬强吞了刘璋的公司,然后提拔的也主要是自己的小弟。作为当地士族的老员工大多数不仅被克扣薪水、取消特权,还要被各种压榨。但刘备诸葛亮在世时,实力还算强大,纪律也严明。等到败家子刘禅继位,日子过得就更是一天不如一天。刚好北方来了个大股东想收购这里,大伙一合计,得!直接低价把公司卖了,然后集体跳槽;曹老板因为有荀彧等士族的支持,才有了起家的资本。不过因为自己的出身不好,加上干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多数士族对他的意见非常大,明里暗里给他使绊子。曹操说自己不想称帝,当上魏王,心愿足矣。事实上就算他真想当皇帝,士族也不会让他称心如意。他的儿子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保护了士族权益,才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不过宝座都还没坐热,就被曹操养大的白眼狼——身为士族的司马家族把曹家人赶了下去。

有句话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虽然都已经做到这份上了,但拉拢士族、士人的工作还是要做。一来是需要通过这些人的宣传来引导舆论,给自己夺权的劣迹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掩人耳目,二来也顺便可以看看有哪些不识时务的,趁机修理一下他们。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品味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

《三国演义》司马昭剧照

有些文人对于这样的现状虽然感到痛恨,却有心无力,于是他们选择了不问世事,隐居山林。这些隐士的信条是哲学家王弼提出的“崇本息末”。“本”是“自然”,也就是自身的本性和精神追求,“末”是“名教”,也就是来自外界的名利和教条。

“竹林七贤”是王弼理论执行者的代表人物。嵇康更是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不过严格说起来,也只有嵇康和“裸奔先驱”刘伶到死都坚守自己的本心,没有做出丝毫让步。其余人或是凡心未了,或是被逼无奈,最终都做了司马氏的跟班。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品味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

竹林七贤

嵇康为人刚烈、嫉恶如仇。他曾经和吕巽、吕安两兄弟是好朋友,吕巽这个当哥的毫无廉耻,糟蹋了弟媳,吕安本打算将哥哥告上朝廷,嵇康劝他家丑不可外扬,让他先忍下来。谁知吕巽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反倒恶人先告状,把弟弟送进了大牢。‘嵇康想尽办法替吕安申诉无果,失望至极。他痛骂吕巽一顿,并且和他绝交。

又一次,当朝权贵钟会带着一伙官员前呼后拥地拜访他,但嵇康打心底里瞧不起这个阿谀谄媚的小人,于是和自己的小跟班向秀一起,旁若无人地站着打铁,钟会自讨没趣,愤愤离去。后来,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山巨源邀嵇康出来做官,嵇康直接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给他,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态度。他在信中写了一大堆理由,说自己不适合当官。还说了一句“己嗜腐臭,以死鼠养鸳雏”,这句话可以说是最直白深刻地表明了他不愿做官的根本原因。当然,这句话得罪了司马昭,于是司马昭和钟会等人找了个理由,将嵇康处死了。嵇康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拿出古琴弹奏一曲《广陵散》,然后义无反顾走上了刑场。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品味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

嵇康

那么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另一个主角山涛,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在七个人里,他是凡心不死的典型,心心念念要做官。但他为官期间,公正清廉,从不收受贿赂,并且恪守古人提倡的“忠孝之道”。他和嵇康这样真正的隐士之间的交往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和而不同”。为名利而活,是大俗之人,然而在大俗之中,他亦有君子大雅。

阮籍则是被逼当官的典型,《滕王阁序》中的“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说的就是他。阮籍平生为三件事哭过,第一件事,是去邻家吊丧,他哭得比人家家人还伤心,让在场人都一脸懵。其实他哭的更多是自己身在这样的环境里,郁郁不得志。第二件事,是母亲去世。第三件事,就是被逼当官之后,他时常感伤痛哭。阮籍常常借酒浇愁,也试图借此躲过司马氏交给他的任务。司马昭原本想和他结为亲家,阮籍知道后,整天喝得烂醉如泥,来使每天都只能面对满身酒气不省人事的他,最终只能作罢。最后,司马昭要他起草“篡权诏书”,阮籍知道这次躲不过去了,勉强写完。不久之后就抑郁而死了。

还有一个被逼当官的,就是跟嵇康一起打铁的小跟班向秀。向秀年纪最小,也是因为崇拜嵇康才走入了“七贤”之列。在嵇康死后,他思考再三,还是走出了竹林,走向了官场。但他一直奉行“少做少错”,不怎么管事,最后也抑郁而死。

不过对向秀这种做法,我个人是比较不认可的。虽然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审时度势是有必要的。但作为一个文人,他似乎忘了还有一句话叫“贤臣择主而仕”。既然不喜欢司马家,又为何要主动去找人家求官职呢?上任之后又毫不作为,虽是明哲保身之举,但和嵇康的绝不出仕、山涛的勤勉砥砺相比,难免还是感觉降了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