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風流:竹林七賢》——品味魏晉時期的文人風骨

《名士風流:竹林七賢》——品味魏晉時期的文人風骨

《名士風流:竹林七賢》

講到魏晉南北朝,就有一個必然繞不過去的詞——門閥士族,說白了就是一群官僚階層組成的裙帶關係網。門閥士族萌生於兩漢,我們知道,漢朝選拔官員的制度是“孝廉”,也就是說只有品行端正才能做官。不過這種制度的標準其實很不明確,於是給了掌握權力的官員們可乘之機,特別是東漢,管理相對寬鬆,士族也就越發猖獗,誰跟我關係好,我就舉薦誰當官,互相照應成了官場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士族的影響大到了什麼程度呢?以東漢三國為例,劉玄德老闆帶著一群外地佬強吞了劉璋的公司,然後提拔的也主要是自己的小弟。作為當地士族的老員工大多數不僅被剋扣薪水、取消特權,還要被各種壓榨。但劉備諸葛亮在世時,實力還算強大,紀律也嚴明。等到敗家子劉禪繼位,日子過得就更是一天不如一天。剛好北方來了個大股東想收購這裡,大夥一合計,得!直接低價把公司賣了,然後集體跳槽;曹老闆因為有荀彧等士族的支持,才有了起家的資本。不過因為自己的出身不好,加上幹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多數士族對他的意見非常大,明裡暗裡給他使絆子。曹操說自己不想稱帝,當上魏王,心願足矣。事實上就算他真想當皇帝,士族也不會讓他稱心如意。他的兒子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保護了士族權益,才如願以償當上了皇帝。不過寶座都還沒坐熱,就被曹操養大的白眼狼——身為士族的司馬家族把曹家人趕了下去。

有句話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雖然都已經做到這份上了,但拉攏士族、士人的工作還是要做。一來是需要通過這些人的宣傳來引導輿論,給自己奪權的劣跡找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掩人耳目,二來也順便可以看看有哪些不識時務的,趁機修理一下他們。

《名士風流:竹林七賢》——品味魏晉時期的文人風骨

《三國演義》司馬昭劇照

有些文人對於這樣的現狀雖然感到痛恨,卻有心無力,於是他們選擇了不問世事,隱居山林。這些隱士的信條是哲學家王弼提出的“崇本息末”。“本”是“自然”,也就是自身的本性和精神追求,“末”是“名教”,也就是來自外界的名利和教條。

“竹林七賢”是王弼理論執行者的代表人物。嵇康更是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不過嚴格說起來,也只有嵇康和“裸奔先驅”劉伶到死都堅守自己的本心,沒有做出絲毫讓步。其餘人或是凡心未了,或是被逼無奈,最終都做了司馬氏的跟班。

《名士風流:竹林七賢》——品味魏晉時期的文人風骨

竹林七賢

嵇康為人剛烈、嫉惡如仇。他曾經和呂巽、呂安兩兄弟是好朋友,呂巽這個當哥的毫無廉恥,糟蹋了弟媳,呂安本打算將哥哥告上朝廷,嵇康勸他家醜不可外揚,讓他先忍下來。誰知呂巽為了掩飾自己的罪行,反倒惡人先告狀,把弟弟送進了大牢。‘嵇康想盡辦法替呂安申訴無果,失望至極。他痛罵呂巽一頓,並且和他絕交。

又一次,當朝權貴鍾會帶著一夥官員前呼後擁地拜訪他,但嵇康打心底裡瞧不起這個阿諛諂媚的小人,於是和自己的小跟班向秀一起,旁若無人地站著打鐵,鍾會自討沒趣,憤憤離去。後來,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山巨源邀嵇康出來做官,嵇康直接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給他,表明自己不願為官的態度。他在信中寫了一大堆理由,說自己不適合當官。還說了一句“己嗜腐臭,以死鼠養鴛雛”,這句話可以說是最直白深刻地表明瞭他不願做官的根本原因。當然,這句話得罪了司馬昭,於是司馬昭和鍾會等人找了個理由,將嵇康處死了。嵇康死前做的最後一件事是拿出古琴彈奏一曲《廣陵散》,然後義無反顧走上了刑場。

《名士風流:竹林七賢》——品味魏晉時期的文人風骨

嵇康

那麼與《山巨源絕交書》的另一個主角山濤,又是什麼樣的人呢?在七個人裡,他是凡心不死的典型,心心念念要做官。但他為官期間,公正清廉,從不收受賄賂,並且恪守古人提倡的“忠孝之道”。他和嵇康這樣真正的隱士之間的交往也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君子和而不同”。為名利而活,是大俗之人,然而在大俗之中,他亦有君子大雅。

阮籍則是被逼當官的典型,《滕王閣序》中的“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說的就是他。阮籍平生為三件事哭過,第一件事,是去鄰家弔喪,他哭得比人家家人還傷心,讓在場人都一臉懵。其實他哭的更多是自己身在這樣的環境裡,鬱郁不得志。第二件事,是母親去世。第三件事,就是被逼當官之後,他時常感傷痛哭。阮籍常常借酒澆愁,也試圖藉此躲過司馬氏交給他的任務。司馬昭原本想和他結為親家,阮籍知道後,整天喝得爛醉如泥,來使每天都只能面對滿身酒氣不省人事的他,最終只能作罷。最後,司馬昭要他起草“篡權詔書”,阮籍知道這次躲不過去了,勉強寫完。不久之後就抑鬱而死了。

還有一個被逼當官的,就是跟嵇康一起打鐵的小跟班向秀。向秀年紀最小,也是因為崇拜嵇康才走入了“七賢”之列。在嵇康死後,他思考再三,還是走出了竹林,走向了官場。但他一直奉行“少做少錯”,不怎麼管事,最後也抑鬱而死。

不過對向秀這種做法,我個人是比較不認可的。雖然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審時度勢是有必要的。但作為一個文人,他似乎忘了還有一句話叫“賢臣擇主而仕”。既然不喜歡司馬家,又為何要主動去找人家求官職呢?上任之後又毫不作為,雖是明哲保身之舉,但和嵇康的絕不出仕、山濤的勤勉砥礪相比,難免還是感覺降了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