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魏晉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掙扎

說道魏晉文化,大家會想到什麼?是“清談”還是“玄學”,我想大家始終繞不開的名字就是“竹林七賢”吧,他們幾乎成為後世隱居山林的典範人物,而真實的“竹林七賢”真的沒有那麼灑脫。

魏正始九年(248年),24歲的嵇康帶著家眷從都城洛陽來到河內郡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寓居。這本是歷史長河中很細微的一次人口流動,卻在中國文化史、思想史上起到了驚天動地的槓桿作用。此舉引發的歷史光芒貫穿將近兩千年的時空,至今讓我們炫目不已。


竹林七賢:魏晉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掙扎

嵇康(224-263),早年喪父且家庭貧困,通過勤奮刻苦的學習,長大後精通文學、玄學、音樂等,成了當時文壇的領袖之一。史載其“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中國的政治體制喜歡將體制外的青年才俊納入到體制中來,以免他們成為體制的敵人。曹魏朝廷就喜歡上了表裡俱佳的嵇康,有意籠絡,嵇康很順利地迎娶了曹操曾孫女(一說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成了皇親國戚,官拜中散大夫,後世人稱“嵇中散”。應該說,嵇康對於曹魏是感恩的,但嵇康也並不是政治白痴,當時司馬氏與曹氏之間的明爭暗鬥,很多人已經看在眼裡,嵇康身居閒職,無法左右國家命運,他不願和黑暗政治同流合汙,只能自我放逐,把目光投向了山陽——在那裡,漢獻帝退位後在此渡過餘生。不久後,嵇康迎來了第一位朋友。

阮籍(210-263),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名門之後——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這位自幼接受儒家正統教育的精英在步入官場後,感受到了當時政治的黑暗,他逐漸學會了明哲保身和謹言慎行。就在當年,曹爽徵召阮籍出任自己的參軍,要拉他進入曹氏集團。阮籍不願意被捆綁在任何派系上,便託病辭官歸裡,來到了山陽。緊接著,七人中最年長的也來了。

山濤(205-283),河內懷縣人(今河南武陟),同嵇康一樣出身貧寒,但他沒有嵇康的運氣,苦讀詩書的山濤到了40歲才混了個郡主簿。不過其對當時形勢的敏銳度是非常高的,他選擇了棄官而去。

當時的三人,嵇康最年輕,但憑藉其精深的學問、崇高的聲譽和皇親國戚的光環,成了領袖。不久之後阮籍的親戚也來了。


竹林七賢:魏晉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掙扎

阮咸(生卒年不詳),名聲並不在阮籍之下,和叔叔並稱“大小阮”。阮咸為人狂放,不拘禮法,尤其彈得一手好琵琶。後世將阮咸彈得琵琶簡稱為“阮”,直至今日依然(琵琶其實是從西域傳到中原的)。在阮咸之後,又來了兩人。

向秀(227-272),山濤同鄉,早年對於仕途無興趣,有隱居之志,恰好碰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當然要來湊熱鬧了。

劉伶(221-300),沛國(今安徽淮北)人,在後世,這位仁兄的名氣是最大的,不過不是其文學作品,而是其酒仙的稱號。他是個不折不扣的酒鬼,最擅長喝酒和品酒,還專門寫了篇《酒德頌》談喝酒的好處。評劇《劉伶醉酒》影響頗大,這也是劉伶在後世成名的原因。

最後來的,是個神童。

王戎(234-305),山東琅琊人(今山東臨沂),生於名門琅琊王氏,從小聰慧,學問日益精進,善於清談。但是這些年長者對於王戎是持保留意見的,王戎太年輕了,他根本對這個世界還不瞭解。

就這樣,山陽城外竹林中的7位常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時常聚首,暢飲高談,醉了就臥倒泉邊,醒來繼續清談歌唱,所謂“竹林七賢”。看起來,他們是多麼的逍遙快活啊,為何他們還有苦悶和掙扎的情緒在呢?其實他們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很多知識分子的情緒。


竹林七賢:魏晉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掙扎

首先,他們是現實的逃避者,東漢末年,群雄逐鹿。那是個弱肉強食的年代,這七人雖然多數生於三國時期,但政治的殘酷性還是讓他們深有感觸的。從當時的國籍來講,他們都是曹魏人,曹魏以“九品中正制”為根本建國,這讓很多出身寒門的知識分子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而身在政治漩渦中的人也無法擺脫政治的桎梏,他們找不到填平鴻溝的方法,又不願意繼續受到殘酷現實的壓迫,只能選擇了逃避,躲進了竹林。竹林七賢的核心嵇康、阮籍和山濤都是如此。

其次,看似“離經叛道”,其實他們是禮制的恪守者。後人談起竹林七賢,第一印象往往是他們離經叛道、驚世駭俗的做派。人們都說竹林七賢“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的確,這七人的觀點雖然不同,爭吵也不斷,但其核心的思想依然是道家哲學。他們的避世,恰恰是因為現實鬥爭中,這些強權人物不遵守禮制,讓眾多知識分子失望而造成的。


竹林七賢:魏晉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掙扎

這七個人在竹林中飲酒、彈琴、對弈,高談闊論,談論的話題涉及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如何對待自然等等。這些問題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知識分子。竹林七賢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包括逃避殘酷的現實、保持純潔自然的心靈、追求自然的生活等等,也都吸引著後來者,讓後來者從中汲取了不少思想資源。不管後世怎樣評價,他們的思想直至今日依然有著強大的力量。


竹林七賢:魏晉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掙扎

不過好景不長,很多人認為七人的分崩離析是因為政治觀念不同,這當然是其中原因之一,而更重要的,就是外界政治環境的極大改變。

曹魏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變發生。曹氏集團徹底失敗,司馬氏成了不可撼動的勝利者。竹林七賢中的山濤、王戎等人陸續走出林子,當官去了;阮籍的思想還是有入世的儒家的根基的,迫於壓力也接受了朝廷的徵召。嵇康、向秀等人還經常在竹林中聚會,可光景大不如前了。他們之後怎麼樣了呢?

其實無論是曹魏政權的實際建立者曹操或是篡漢的曹丕,都有知識分子的一面,他們對這些對政權無礙的人還是比較寬容的,但在後來當權的司馬氏看來,知識分子聚群清談是不可接受的。清談的話語體系是非官方的,行為是反禮教的,竹林清談的存在就是對權威的無聲反抗,對朝廷的藐視。而且竹林清談影響力越來越大,瓦解他們勢在必行。


竹林七賢:魏晉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掙扎

首當其衝的就是領袖嵇康,他先是拒絕了已經出仕的山濤請他出仕的好意,還寫了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山濤,字巨源),言辭非常激烈,後來又插手了好友呂安的家務事,而被官府收押。最終致死嵇康的實際上是鍾會,鍾會其人頗具才華,但氣量狹小,當初主動結交嵇康,卻被無視,因而懷恨在心,對嵇康實施了文字獄。當時有太學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願意拜嵇康為師。可這番好意加速了嵇康的死亡。司馬氏怎能讓這樣的人威脅自己呢?公元263年,嵇康被殺。

“采薇山阿,散發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這是嵇康在《幽憤詩》中的最後幾句,可惜他再也沒有機會實現自己那點卑微的心願了。

與嵇康絕交的山濤混得不錯,其實有種說法就是嵇康與其絕交是為了保護山濤,而山濤也在老友死後一直照顧著嵇康的兒女,可謂仁至義盡。山濤雖然出身貧寒,但在司馬氏上臺後得到了重用,因為其姑奶奶的女兒就是司馬懿正室、後來的宣穆皇后、司馬師和司馬昭的生母——張春華,他們之間算是遠房的表親,正是有了這個強大的後盾,山濤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才華,後來他堅定的支持司馬炎成為世子,這讓他在西晉時期,也備受恩寵。難能可貴的是,山濤始終保持了知識分子的高潔,高壽去世。


竹林七賢:魏晉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掙扎

七賢中最小的王戎也做了高官,不過他深諳處世之道,明哲保身、阿諛求全是他最拿手的,在西晉時期,跟著奢靡之風,開始大量斂財,最高做到了司徒,在八王之亂中去世。

阮籍在政治上作為不多,在官場中游戲人生,時常喝的酩酊大醉,其他官員視為異類。因為他為司馬炎寫了勸進書,得到了司馬炎的保護,自始至終都善待於他,得到了善終。

向秀一直位居閒職,在曹魏和西晉時期,向秀歷任散騎侍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在位不幹事,領一份薪水,表明姿態而已。他深知官場黑暗,只能悶聲不語。


竹林七賢:魏晉知識分子的苦悶和掙扎

酒仙劉伶算是死得其所,出仕後做到了建威參軍的閒職。後來遭到了罷免,終日以酒為伴,最終酗酒而死。

阮咸後來也入仕為官,不過司馬炎認為他酗酒成性,所以不予重用,後來任始平太守,無疾而終。

應該說,嵇康之死不僅終結了“竹林七賢”,也終結了魏晉時期知識分子的命運,這些曾經飽讀聖賢之書的人,看到了嵇康的下場,難免會想到自身。於是魏晉時期的文化充斥著靡靡之音,大家空談成性,娛樂至死。後來中華大地又經歷了南北朝的大亂世,連士族門閥都遭到了打擊,何況是普通的知識分子呢!

當古代殘酷的國家機器打斷了知識分子的脊樑的時候,還能指望他們關鍵時刻為國家和民族挺身而出嗎?“竹林七賢”的各自命運也恰恰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