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


偃师——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地方


位居伊、洛平原的偃师,市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期,伊洛河两岸的黄土平原和高阜地带,就有人类在此栖息。到了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兴起。从此,人们能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生活来源有了更多保证,于是便逐渐定居下来,在这里形成了许多原始氏族村落。这些原始氏族村落,在伊洛平原的偃师市境内,分布贯东西,沙河、马河、涧河、滑城河纵贯南北,形成了十分有利于农业河畜牧业的沃土良田。我们的祖先——偃师的先民就在这块辽阔而肥沃的土地上,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着历史和文化,在这块美丽的大地上留下丰富的遗迹和遗物。这里择要介绍其中的几处。

高崖遗址。位于伊河南岸的高龙镇高崖村西的台地上,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30米,总面积约3.25万平方米。遗址地面平坦,西部略低,北距伊河边50多米,形成高约5——6米的断崖。

遗址耕土下即为河南龙山文化层,再下为仰韶文化层,最下为裴李岗文化层。仰韶和龙山文化层出土器物主要为石器和陶器,与洛阳王湾遗址的同期出土物相近。裴李岗文化层堆积较厚,其中包含主要有陶器,陶质为夹砂粗红陶和泥质红陶,火候较低,胎较厚,均为手工制作,纹饰有篦点纹、坑点纹等,主要器类有双耳壶、钵形鼎、浑腹罐、碗等。该遗址的陶器制作方法原始,器类较少,纹饰简单,这是伊洛平原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年代约8000年左右。

灰嘴遗址。位于缑氏镇灰嘴村,面积约3万平方米。地层堆积自上而下依次迭压位:夏商文化层、龙山文化层、仰韶文化层,三层共约5米厚。三层出土遗物丰富,文化面貌清晰,对研究仰韶、龙山和夏商文化之间的承袭关系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偃师境内,还发现有多处先民遗址。在伊河南岸有宫家窑遗址、武屯遗址、苗湾遗址、酒流沟遗址、寨湾遗址、半个寨遗址、任才村遗址、扒头遗址、沙沟遗址、江村遗址、九贤遗址、石牛沟遗址、郑窑遗址、程子沟遗址、滑城河遗址、掘山遗址;在伊洛河之间有金钟寺遗址、孙家湾遗址、汤泉遗址等,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共达24处。这些遗址河出土遗物共同说明,早在距今8000年前,偃师的先民们已经在此辛勤劳动,创造发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远古时期的历史,主要靠神话传说流传下来。近百年考古发掘到的文物证明,尤其师近几年来的学者对古文字的研究证明,神话传说的某些内容是可靠的,另有一些内容则是古人的想象。通过对古籍中一些资料的科学分析,我们扔可看到我们祖先在偃师一带活动的历史真象。

黄帝的足迹。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广博物志》中记载:“(轩辕)黄帝以地黄九年正月上寅,诣首阳山,宰牧从焉。”这段记载说的是原始氏族公社(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左右),华夏氏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在河洛之间的偃师一带巡狩,曾登临首阳山。所谓“宰牧从焉”,指的是巡察过程中,曾带着助手宰首阳山现场,处理部落联盟的大事。传说他还在伊洛河交汇处得到了龟书。《水经注》载:“黄帝东巡河,经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出洛,赤文篆字。”

帝尧与帝舜巡狩河洛。《水经注?河水》条载:“昔帝尧修坛河、洛、择良议沈,率舜等升于首山,而遵河渚。”《初学记》中也说:“尧率诸侯群臣,沈璧于洛河,受图书,今《尚书》中侯握河纪之篇是也。”《类聚》卷十一引“舜东巡狩,登南山,观河渚,褒赐群臣。”《稽瑞》引《世纪》:“舜即天子位,洛出龟,六十五字,是为洪范,所谓洛书。”以上记载是指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即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500年左右,传说时代的帝王尧和舜,曾巡游至偃师首阳山和洛水一带,选择吉日良辰,设坛祭祀,并载洛水中得到洛书。这些逸闻说明偃师曾是尧舜的巡游地,他们都曾载这一带活动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