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智慧:夫唯不爭,故無與之爭!

心如止水,寧靜不與萬物相爭

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八章》)

這種不與萬物相爭,水(道)一般的心態,自然也就不會引來他人的埋怨和責怪。

《道德經》的智慧:夫唯不爭,故無與之爭!

老子對於水是非常尊崇的,他認為這看似柔弱的水中,蘊含著無盡的能力和哲理。老子多以水或與水有關的物象來比況、闡發“道”的精深和妙用,甚至水還一度被老子推崇為“道”的象徵。有人說:老子的哲學就是水性哲學。

在《道德經》的第八章中,老子闡述了“水”的種種妙處,最後他總結道:“夫唯不爭,故無尤。”水不與萬物相爭,如果人能有這樣的心態,心如止水,那麼自然不會引來他人的怨怒和責怪。

《道德經》的智慧:夫唯不爭,故無與之爭!

可惜的是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都為外物所遮蔽、掩飾,浮躁的心情佔領了我們的整顆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許多遺憾:在學業上,由於我們還不會傾聽內心的聲音,所以盲目地選擇了別人為我們選定的、他們認為最有潛力與前景的專業;在事業上,我們故意不去關注內心的聲音,在一哄而起的熱潮中,我們也去選擇那些最為眾人看好的熱門職業;在愛情上,我們常因外界的作用扭曲了內心的聲音,因經濟、地位等非愛情因素而錯誤地選擇了愛情對象……我們都是現代人,現代人慣於為自己做各種周密而細緻的盤算,權衡著可能有的各種收益與損失。但是,我們唯一忽視的,便是去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快節奏的生活、工作的壓力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寧靜的心靈面對無窮無盡的誘惑,就會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動。

一位長者問他的學生: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為何?學生列出“清單”一張:健康、才能、美麗、愛情、名譽、財富……誰料老師不以為然地說:“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項——心靈的寧靜,沒有它,上述種種都會給你帶來可怕的痛苦!”

《道德經》的智慧:夫唯不爭,故無與之爭!

唯有寧靜的心靈,才不會眼熱權勢顯赫,不奢望金銀成堆,不乞求聲名鵲起,不羨慕美宅華第,因為所有的眼熱、奢望、乞求和羨慕,都是一廂情願,只能加重生命的負荷,加速心靈的浮躁,而與豁達康樂無緣。同為道家的莊子說一個人必須學會保持自己內心的安靜,只有內心安靜了,才能在靜中映出自己的真實本性,保持本性,才能獲得幸福。在《莊子·在宥》篇中,莊子講述了黃帝向廣成子問道的故事。

開始時廣成子不願向黃帝說道,黃帝放棄天下,齋戒三個月以後,廣成子才向黃帝說了以下的話:“你問得好啊!來,我告訴你至道是什麼。至道的精華,幽深而無狀;至道的極致,矇昧而無聲。不聽不看,讓精神安靜,形體就自然端正。一定要安靜,一定要清靜,不要勞累形體,不要耗費精力,這樣就能長生。”廣成子主要說的是怎樣才能求得道,我們卻可以從中體悟到“靜”的作用,每個人想要得到幸福,都要保持自己心靈的平靜。如果你的生命一直處於煩躁、嘈雜的狀態之中,怎能找到自己的心靈呢?內心的平靜是智慧的珍寶、長久努力自律的成果,它呈現出豐富的經驗與不凡的真知灼見。一個人即使身處鬧市,也要保持靜的狀態。

《道德經》的智慧:夫唯不爭,故無與之爭!

一個安靜的人,因為學會自制,知道如何配合別人,而別人相對地也會敬重他的風範,從中學習並仰賴他。一個人的心越是靜,他的成就、影響力越大,力量越持久。頭腦普通的生意人若能更自制與沉著,會發覺自己的生意日益興隆,道理即因一般人喜歡與看來穩重的人交易買賣。

堅強、冷靜的人永遠受人愛戴,這種從容沉著的高尚個性是修身養性最難的課題,也是生命的花朵、心靈的成果,它與智慧同樣珍貴,比黃金更令人垂涎——沒錯,上等黃金也比不上它。與恬靜的生活——在吵嚷俗世中,安身立命於真理之中,獲得永恆的平靜——相比,汲汲營營於賺錢顯得多麼微不足道啊!

《道德經》的智慧:夫唯不爭,故無與之爭!

若受內心多變的情緒左右,你就會需要他人或外力協助你踏穩生活的步伐。一旦自行踏穩了步伐且稍有成就時,則須學習面對並克服諸多幹擾和妨礙。每天都應該練習修養心靈,亦即所謂的“進入靜謐”。此方法能排除煩憂,換來平靜,且化弱為強。若非做到這點,你將無法成功地以心靈力量直搗問題核心並經營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