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__小易


很多人都知道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不久之后,越王勾践就以命死士在阵前列队自杀的奇谋大败进犯的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受伤身死。两年后,即位的吴王夫差攻破越国都城会稽,勾践投降被带回吴国受辱三年,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励精图治,任用范蠡和文种等人,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攻破吴国都城姑苏,吞并了吴国,并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诸侯霸主。在越国攻破姑苏以后,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先是前往齐国,后来定居于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三致千金”,史称“陶朱公”,在今天的定陶还有范蠡湖和范蠡墓的遗迹。



自己远走高飞后,身在齐国的范蠡给自己的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而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说勾践此人脖子长且嘴巴类似于鸟,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劝告文种赶紧离开越国这个是非之地,不然就会有杀身之祸。文种并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后来果然被勾践杀死。



范蠡之所以认为勾践只可同患难不可共享乐,当然不是简单地从勾践的相貌特征来做出判断。而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量:

一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人之天性。在消灭吴国之后,越王勾践完成了复仇大业,声名威望几乎达到了人生的鼎峰。在二十年的复仇过程中,越王勾践“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对范蠡、文种等大臣倍加信任,积蓄国力,默默地等待吴国犯下战略错误,终于君臣同心,消灭了世仇吴国。在大仇得报后,范蠡文种这样心腹大臣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好比是工具失去了自己的价值,这就是范蠡所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在。

二是勾践隐藏在内的刻薄寡恩的性格决定他会对功臣开刀。当初勾践被迫投降于吴王夫差,夫妻二人被带回吴国,勾践服侍夫差为奴隶,勾践王后雅鱼在宫廷打扫卫生,勾践为了迷惑夫差,甚至在夫差生病时尝其粪便以观察病情,自己的王后雅鱼也受尽屈辱,甚至被迫侍奉于前来拜访的晋国使臣,但这些勾践都忍了下来。但凡是能忍奇辱者必有大谋,原本战败前的勾践可不是谦谦君子,他在困难时期可以忍人所不能忍,等到形势逆转,就会本性暴露。在吴国被消灭后,勾践王后雅鱼深知丈夫刻薄寡恩,不愿意把知晓自己屈辱的人留在世上,自己主动自尽身亡。跟勾践共患难的王后都不敢不愿与勾践共享乐,文种的悲惨下场早就在意料之中了。


沧海拾遗录


若要说谁最懂勾践,不是文种,不是范蠡,而是夫差。

不仅是范蠡看出了勾践是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之人,其实最先是夫差知道的。




勾践卧薪尝胆后,发愤图强,最后灭了吴国,当时灭吴国的时候,吴王夫差被越国军队围住,夫差就写信用箭射给文种、范蠡:

“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

其实这句话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意思,这句话最先由夫差说出来的。

夫差为什么这么懂勾践?

因为夫差就是勾践最大的受害者。当年勾践被夫差所败,勾践派文种去求和,跟夫差说:“勾践请您允许他做您的奴仆,允许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最后夫差放过了勾践。

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夫差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除粪、洒扫,甚至还为夫差尝大便。夫差为此深受感动,就放勾践回越国了。





没想到勾践回越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攻打吴国,完全换了一副嘴脸。这时候夫差才真正认识到勾践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能屈能伸,为了目的可以毫无底线,当初为了活命,连妻子都能奉献、连大便都肯去尝的人,他的隐忍程度究竟到达了什么样的地步,而且他这样不光光为了活命,更主要是为了东山再起而报复。这种腹黑程度实在可怕,所以夫差才知道勾践这种人是个恨角色,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




而范蠡当时是跟勾践一起质于吴国的,他对勾践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所以他也知道勾践就是这么一个人,不讲情份,不可共同富贵的。于是才主动要求离开。



他走的时候叫文种一起走,可能文种当时认识还没那么深刻,也可能是贪恋权势,最后果然被勾践赐死。


博古论今天


非常遗憾,提问者结论存在巨大疑问。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著名传奇人物。春秋时期吴越之战,越王勾践战败,范蠡竭尽全力帮助越王勾践,最终消灭了吴国,使越国成为中原的霸主。在司马迁的 《史记》中曾记载,范蠡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曾劝说文种归隐,但是文种不听,文种后被越王杀害。他就自行带着家属、随从乘舟以行,后来就到了陶,最后也死在了陶。也有人说,在吴国灭亡之后,范蠡与西施,携手乘舟,归隐江湖而去,这是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再加上各种文学作品的大肆渲染,让人们对其深信不疑。

        但是,历史真实情况非常遗憾,范蠡并没有逃离勾践的手掌心,还是被勾践杀害了。

        ①历史文献记载:西汉初年的文学家贾谊,他所在的年代要早于司马迁,他的著作《新书·耳痹》中明确记载,“事济功成,范蠡负石而蹈五湖,大夫种系领谢室,渠如处车裂回泉”。也就是说,范蠡被勾践用石头绑在身上沉入湖底而死。

       ②历史上陶朱公并非是范蠡。根据史料的考证,范蠡与陶朱公并不是一个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史书中有过记载,大概就是说梁惠王曾碰见一个很棘手的案子,要询问陶朱公,因为他觉得陶朱公,经商这么成功,一定是不世的奇才。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梁惠王在位时公元前的369到公元前的319年,而越王勾践灭吴是在公元前473年。

       ③考古资料基本可以肯定发现了范蠡的墓葬。21世纪初,人们在无锡市某镇的东部,发现了一个大型的贵族的墓葬,在这个墓葬中,先后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大墓采用的是中原贵族中常用的“中”字形,根据各种证据并查询文献推测,这个贵族墓葬的主人几乎就是范蠡。

传说总是美好的,但历史真相非常残酷,考古的证据更不会说谎,范蠡劝说文种归隐和范蠡本人载西施归隐江湖的说法,靠不住。




花落满肩A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是不能共患难,但可以共享乐。前提是他们付出的很少,去享乐别人创造的财富。

然而,在少数可以共患难的人种,大部分人却不能共享乐。

对于政治家来说,尤其会这样。

政治家通常可以共患难,因为他需要利用部署为他做事。

一旦成就大事业,大部分政治家会将有威胁的部下除掉或者发配。

范蠡是怎么看出勾践是这种人?

很简答, 因为范蠡跟随勾践久了,对勾践很了解。

勾践之所以会失败,就是胜利以后得意忘形,嚣张跋扈。

当时越国和吴国的战争中,吴王阖闾中箭而是,吴军打败。

越国军队由此打仗上风,本来可以强迫吴国割地赔款结束。

范蠡也说,越国目前实力吞不掉吴国,强行攻击会导致吴国军民狗急跳墙反抗。

但勾践不听,果然导致新上任的吴王夫差拼命,竟然一举打垮越国。

看看,一旦有所胜利就得意忘形,连自己身家性命都不顾了,怎么可能去和别人享受富贵呢?


同时,勾践潦倒时能够卧薪尝胆,甘为奴仆演戏,实际上却能酝酿复仇。

这说明勾践有城府,很难猜测他到底在想什么。

侍奉这种君王本身就有很大的危险,更别说勾践还是这种不能共富贵的人。

所以,范蠡在作战成功以后,发现勾践又恢复老样子,就立即逃走。

事实证明,范蠡很聪明。


萨沙


原因很简单,勾践心理变态。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范蠡应该是一名心理学大师,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变化中,洞悉人性,透过表象看本质。



在好多人的印象中,勾践卧薪尝胆,是一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气概,也是成功学大师们口中的成功典范。


但是,实际上,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勾践这个人的心理极不正常,可能很扭曲,甚至有时会达到变态的地步。


比方说,勾践是如何打败吴王夫差的爸爸阖闾的?他先让死囚排在阵前,在吴兵面前自杀,把阖闾给吓懵了,结果吴军被打败。这种战术很残忍,你可以从中琢磨一下,勾践这人的心理阴影面积到底有多大?


又比方说,勾践在会稽山被吴王夫差逼到绝路,走投无路的勾践,像孙子一样向文种等大臣喊救命,还许诺以后要平分江山。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上有一种小人嘴脸,今天他落难了装孙子,说不定他明天发达了就会把你一脚踹开。



还有,勾践为了活命,居然亲自尝夫差的粪便,为表忠心给夫差看病、当司机。


还有,为了打败夫差,送西施,搞离间,什么阴招都用上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勾践可是等了整整三十年才终于如愿搞掉吴国。这种人,得多能隐忍呀?想想是不是很可怕?


勾践灭吴的故事,实际上给了我们两个血淋淋的教训:第一个是大家常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第二个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后患无穷。


这一点,伍子胥看得很明白。对于夫差来说,你都把勾践囚禁了,一刀就能结果了他,彻底灭亡越国,从此永绝后患。


可惜,夫差不听,结果让勾践死灰复燃,暗中复仇。


最后,轮到夫差了,勾践说,当初上天把越国送给你,你不要,现存上天又把吴国送给我,我不能违背天意。结果,把夫差逼自杀,把吴国彻底灭了。



范蠡看得也很明白,勾践这人,心理阴影面积太大,能装能忍,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心理,真的好变态呀,想想都让人后怕。心理变态的人,往往都很敏感,报复心极强。今天他落难装孙子,度过难关之后,他会想起你之前的不好,你的功劳会被选择性遗忘。


果不其然,刚刚灭掉吴国,勾践就对头号功臣文种说,你献给我的灭吴七策,还有四策没用,你下去和我死鬼老爸用吧。


就这样,还没分到一点股份的文种,被逼自杀了。



所以,提醒各位,以后交朋友,一定不要盲目,要学会观察人心。有些人衣冠楚楚心理变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找借口坑你。


作家曹恩硕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话怎么说呢?当然是从平时的言行举止就可以看出。范蠡跟随勾践二十几年,从他做战败做奴隶开始,一直到卧薪尝胆复兴越国,范蠡一直不离不弃,如果要说最了解勾践的人,不是勾践的老婆,而是他的臣子范蠡。


不可否认,勾践是个能成大事的人,能拥有成为君王的一切优势,忍,是勾践最大的优点。能够在吴王夫差身边长达十几年,甘愿做牛做马,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卧薪尝胆,实在是太符合他了。

不过这不能否认勾践他是个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的人。范蠡就是看清一点,才在最后功成名就的时候离他而去。那么范蠡是咋知道?

首先是面相。别以为这是迷信,有时候老祖宗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范蠡就曾经说过: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这是他在临走前对文种所说的话。我们不知道“长颈鸟喙”在当时的面相家眼里,代表着什么?但一定是不好的面相。而历史证明,勾践后来的行事的确是“刻薄寡恩”。

当然,仅靠面相断定,有些不可思议。我再用一些证据来表明。勾践有亲近小人、不敬大臣的举动。

在勾践即位不到三年的时候,勾践就一直想着伐吴,连范蠡都劝说不住。然后勾践的反应是:王弗听,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因此勾践骨子里就是刚愎自用的这种性格很难通过后天而改变的。因为他是君王,而范蠡等人是臣子,无论你们臣子为我做什么,都是应该,所以共富贵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对他复国有功的文种,最后被杀了。


青史回声


有时候,处人之道在于恰到好处的离开,而不在于心存侥幸的守望。


越王勾践是古代励志人物的杰出代表。他以超常的意志忍受了常人所无法忍耐的屈辱,创造了著名典故“卧薪尝胆”。

天不负有志者,越王勾践终于在二十四年(前473年)攻灭了吴国,将昔日侮辱自己的吴王夫差逼得自尽。此后,越国又会盟诸侯,奠定了东南霸主的地位。《荀子•王霸》中将他列为“春秋五霸”的最后一位,后世也都把他当作一位意志强大的英雄。

在勾践发展壮大,逐渐扭转局势的过程中,范蠡、文种二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出谋划策、帮助勾践治理国家,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但是,功成名就后的范蠡选择远走他方,并写信告诫文种说,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建议文种也尽快离开。文种对范蠡的建议不以为然,后来果然被勾践赐死。

那么,范蠡为何知道越王是这样的人呢?

首先,我们从范蠡自身来探寻一下这个原因。范蠡作为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弃政从商成为一代“商圣”,应该说范蠡的智商情商都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周景王九年(前536年),范蠡出生于楚国宛地的三户邑,也就是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带。长大后,他前往越国,并将文种也邀请过来。他们二人共同辅佐勾践,但并不是很受重用。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阖闾引兵进攻越国,结果战败身死。勾践趁着声势,发动大军攻打新继位不久的吴王夫差,没想到夫差将勾践击败,并将其围困于会稽山。硬碰硬,勾践已经失去了任何优势。

范蠡建议勾践议和。谁去?勾践和范蠡商议后派出了文种。

好汉不吃眼前亏,勾践最后把越国的土地、人口、钱粮拱手相让。为了保全性命,勾践夫妇沦为吴地奴隶,并且盟誓永不反叛。

正是这个屈辱的盟约,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赢得了空间和机遇。

而这正是范蠡的聪明之处。

性格就是命运,在范蠡看来,勾践有一个性格特征,那就是得意时目空一切,失意时才会寻求帮助。吴王阖闾主动攻打越国中箭身亡后,勾践大喜过望,连忙发动大军乘胜追击,要将吴国一举灭亡。这时,范蠡苦苦相劝,勾践却全然不顾。在得意之时,不思来路之苦,不谋去路之计,不顾守成之策,怎么能够和别人“共享乐”呢。

在夫差的鼻子底下,勾践一面俯首称臣,进贡大量珍宝、美女;另一面暗中发奋,提拔贤才,整顿兵士,不动声色地准备有朝一日发动反攻。在那段时间里,范蠡始终跟随左右,对勾践有着深刻的了解。范蠡坚定了对勾践的性格判断——在落魄的时候,勾践才会虚心听取意见,才对和自己一同受苦的人十分亲善。

据《史记》记载:“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勾践用品尝苦胆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不忘屈辱。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时间到了宋代,苏轼完善了这个故事的细节,从此,“卧薪尝胆”成为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

我们有必要看看那时候的范蠡。他跟随着勾践,对勾践的一言一行记忆犹新。勾践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对待仇人是睚眦必报。而有朝一日,勾践消灭了夫差之后,他会如何对待当年的走膀右臂呢?范蠡陷入了沉思之中。

我们可以猜想,范蠡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对勾践的偏执了如指掌,刻骨铭心。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范蠡明了勾践当时的处境,他同样也时刻警醒自己当思来路。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勾践趁吴王夫差北上与晋、鲁等国会盟之计,发兵攻打吴国,大获全胜,吴国被迫与越讲和。

四年后,勾践不顾盟约再度攻吴。公元前476年,勾践第三次伐吴。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勾践彻底灭亡吴国,号称霸王。

越国称霸,最大的两位功臣范蠡、文种居功至伟,应该是好好享受荣华富贵。然而,范蠡很快选择退隐,化名鸱夷子皮,四处游玩。随后,他干起了老本行——经商。走在自己喜欢的轨道上,范蠡富甲一方,被后世尊为“财神”、“商圣”。

在离开越王勾践之时,范蠡给文种遗书一封道:“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飞鸟被捕尽,再好的弹弓也就没用了;狡兔被猎光,再勤勉忠心的猎犬也会被烹杀。况且勾践脖子长,嘴尖,只能和他一同度过艰难的时光,却不能一同享乐。

知人莫若友,勾践的性格特征,行动特点,行为路径让范蠡感到不安,他选择了离开。


文踪旅迹


其实很简单的,勾践不想让知道底细的旧臣在新臣后面说那些引为耻辱的故事。这一点涉及到做帝王的尊严。想当初那是何等的失败,何等的无尊严。朱元璋也是如此,容不得人家说他出家当过和尚,讨过饭。帝王应有的尊严荡然无存。按理本来就应英雄不问出身,如曾卖过草鞋的刘备三次草庐请诸葛亮,才有三分天下。汉武帝曾用马奴卫青,奴隶霍去病攻打匈奴,国家才得以安定。象朱元璋,勾践之流,在取得成功之后,不思如何更好地治理天下,反而大杀有功之臣,不懂得使用这些人才,以为杀了他们,天下就可以长久,其实是把自己跟大众对立起来了。只有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党,才有真正的民主,真正的智慧,才能挖掘出治理国家的力量,才能治理好社会。


八卦小一


越王勾践隐忍多年,最终灭掉吴王夫差,一是出了口恶气,二也为中国的成语做出巨大贡献。勾践之所以能灭吴,离不开两大智囊范蠡和文种。可是在勾践成功打败吴国之后,范蠡立刻逃离越国。在走之前,范蠡给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书信,书信中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蠡给勾践看相,认为勾践可同患难而不可同富贵。可如果仅是从面相下结论,也未免太草率了。范蠡其实还有别的依据,只不过没有详细告诉文种罢了。

勾践早年德行并不好,当初越国太平时,勾践做大王,是很荒唐的。范蠡应该意识到,勾践后来的忍辱负重,是特殊情况下表现出的求生欲。反而是之前的越王勾践,因平安无事,其表现才是出自本性。勾践即位三年就想伐吴,当时范蠡进谏他时机不成熟,可是勾践不听,后来果然战败了。

在战败前,勾践骨子里刚愎自用,并不尊重范蠡、文种等贤臣。战败后,勾践没有办法,又拉下脸皮来求范、文二人为自己收拾残局,文种是老实人,这些事情可能没有在意,但是范蠡多精明,自然不会忘记。

真的灭吴之后,越国举国欢庆,惟有勾践不悦,这些都被细心的范蠡发现了,范蠡当即猜到了勾践不悦的原因。在他辞行时曾说“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臣所以不死者,为此事也。今事已济矣,蠡请从会稽之罚。”范蠡这段话不是无的放矢,应该是他察觉到勾践把从前失败所受到的屈辱,归在范蠡和文种的头上。勾践在吴国受辱,二人都是亲眼所在,这给勾践在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事实证明,范蠡对勾践的人性看得很准确,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而不听他劝告的文种,最后果然被勾践逼死。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这副对联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上联说的是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下联讲的就是越王勾践。

关于越王勾践的故事,影响真的很大,记得很早以前的大学教程里面就有越王勾践的故事,主旨就是赞美越王勾践的,小时候看这个故事,有点热血沸腾,觉得勾践真是了不起,在那种情况下都能翻盘。但是现在来看,勾践这个人很可怕,很恐怖,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离开是明智之举。

先说一下勾践出身,勾践是越国国王,世袭的王位,虽说春秋时期越国属于比较落后的地区,但不管怎么说他也是正儿八经的贵族。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一般都很讲究气节礼仪,哪怕是穷人的羞耻心都很重的,比如有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说法。然而勾践呢,堂堂一国之君,什么礼义廉耻全然不顾,他是一个为了利益和野心可以出卖一切的人。

范蠡和文种是老相识,他俩都是楚国人,范蠡在楚国不得志,就拉着文种来到了越国,俩人很快成为勾践的左膀右臂。那时候吴国跟越国是近邻又是死对头,经常打仗,开始吴国被越国打败,夫差继位以后,越国又被吴国打败。吴王夫差的谋士就主张直接杀死勾践,永绝后患。这时候文种和范蠡就发挥作用了,到吴国四处活动,总算保住了勾践的性命。而后,范蠡跟着勾践一起去给吴王夫差做奴仆。

在当奴仆期间,勾践绝对是尽心尽力,不仅给夫差当牛做马,就连夫差病了,他都会亲自去尝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此判断夫差是否痊愈。夫差这个人吧,既好大喜功又多妇人之仁,他看到越王勾践如此这般,是既感到得意又有些怜悯,绝对勾践已经彻底被自己踩在脚底下,永远也无法翻身了。就这样,在勾践的极度隐忍之下,居然打动了夫差,最后得以顺利返还越国。而勾践在吴国卑躬屈膝的种种丑态,也全被范蠡看在眼里。

要知道,勾践不是普通人,他本来就是世袭的贵族,是越王,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这样一个人,他为了利益可以抛弃一切礼义廉耻,但是他内心深处对于这样的待遇肯定是痛恨无比,而且他也十分不愿意自己的丑态被其他人看到。毕竟自出生起,他都是高高在上的王子,如果不是为了活命和报仇,他怎能容忍这样大的屈辱呢。

勾践的出身决定了他对于自己在吴国受辱的日子绝对无法释怀,这跟那种平民出身的王是截然不同的。就比如说汉高祖刘邦,他四十多岁才起事,在这之前就是个无业游民,后面才混了个亭长这么一个连官都不算的职位。对于他寒酸的过去,刘邦倒是丝毫不在意,后面就算杀了一些功臣,也是因为他们威胁到了自己统治,跟是否有人看到自己的落魄毫无关系。这是因为刘邦本来就是平民出身,他对这些并不在意。但是勾践不一样,他出生的起点很高,后面还做了越国的国王,他从来没有想过还要承受如此巨大的耻辱,而且这些羞辱还被别人看在眼里,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

然而勾践毕竟不是一般人,面对敌人吴王夫差他都能卑躬屈膝,回国以后百废俱兴,正是用人之际,所以他对文种和范蠡都表现出极大的信任和尊重。而文种和范蠡也不是一般人物,他们替勾践出谋划策,帮他治理国家,越国在君臣合力之下蒸蒸日上。勾践为了快速恢复越国国力,找吴国复仇,每天都睡柴草堆,睡觉之前还要尝尝苦胆的味道,生活上他粗茶淡饭,跟百姓一样下田劳作,激发百姓同甘共苦之心。在这期间,勾践还办了件十分阴损的事情,他曾经以越国饥荒的名义找吴王借粮食,而还给吴王的时候却把粮食蒸熟再还,致使吴国无法春种,吴国反而大规模受灾。如此阴损的毒计,也亏得勾践君臣施展的出手。当然了,除了这个毒计之外,越国还派出西施去迷惑吴王夫差,离间夫差跟伍子胥的感情,逼得伍子胥自杀。

勾践实施的种种策略,少不了范蠡和文种在一边出谋划策,特别是范蠡,他是勾践最主要的谋臣。而文种,则主要把精力放在打理好越国内政方面,毕竟在勾践给吴王做奴仆时,越国的大小事务都是文种代为处理的。正是由于很多策略都是范蠡想的,对于勾践这个人,范蠡是看的清清楚楚。他清楚的知道勾践是一个可以为了利益出卖一切的人,特别是几年的奴仆生活,让勾践变得敏感而多疑。现在勾践用得着自己,自然是他好我也好,等以后越国强大了,用不到自己了,勾践肯定会拿自己开刀,毕竟他也不愿意自己的屈辱经历一直被自己的臣子所知晓。

后来越国就跟吴国再次开战,越国占据了上风。这时候吴王夫差才反应过来,原来勾践不是一个好人,他以前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的样子全是装的,他开始后悔不听伍子胥的话。万念俱灰的他给范蠡文种写信,说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这个时候的夫差不管是觉悟还是智商都是相当在线,他是想着离间勾践君臣。但这个时候已经是大势已去,越王大军已经占领吴国,夫差说什么都没用了,最后夫差被逼得自杀。

连敌人都能看出勾践的为人,何况是跟他朝夕相处的范蠡呢,范蠡太了解勾践了,这个人自负又自卑,敏感又多疑,现在越国已经大获全胜,生产生活也都完全恢复,范蠡这个谋士已经可有可无,这时候如果留下来非但得不到提拔,说不定还会被翻旧账,死于非命。于是范蠡赶紧就走了,走之前他也劝告文种离开,文种不听,结果没多久,文种就被勾践逼得自尽了。

关于范蠡看破勾践人品这一点,史书记载是轻描淡写,说范蠡看越王是长颈鸟喙,这样的面相一看就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实际上这是把本质问题给忽略了,范蠡知道勾践的为人,完全是长时间相处得出来的结论,外貌所谓的长颈鸟喙只不过是个托词罢了。特别是在吴国一起做人质那段时间,范蠡看到如此隐忍,如此没有下限的勾践,早就对他的人品有了打分。勾践对自己客客气气,那是因为他用得着自己,一旦自己失去了利用价值,勾践立马会翻脸无情。

事实证明,范蠡的出逃是正确的,不管他有没有带走西施,他在后来都成为一名杰出的商人,他自称陶朱公,还被后世尊称为财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