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時間多次變型,終於將T-34坦克,打造成為對抗德軍的利器

T-34(1941 型)坦克

三年時間多次變型,終於將T-34坦克,打造成為對抗德軍的利器

T-34 1941型坦克

T-34坦克的第二種型號於1941年出現,這種型號的坦克實質上就是40型指揮型坦克,採用輥軋鋼板炮塔,裝備威力更大的1940型76.2毫米L/41.5火炮,粗陋的炮塔艙門得以保留,不過部分坦克採用了雙潛望鏡設計。這種型號的坦克在車體佈局上沒有變化,作為指揮型坦克,在右側履帶護板上設有儲物箱。

1941型坦克最為明顯的特徵是原來的鑄造型火炮搖架改成了尖角螺栓型。在1942年,出現了另外一種鑄造型炮塔構造的坦克,這種坦克還裝備新型的寬履帶,部分還裝備了火焰噴射器(ATO-41),並在車體後部鋼板上配備帶有裝甲防護的油箱。

T-34(1942 型)坦克

三年時間多次變型,終於將T-34坦克,打造成為對抗德軍的利器

T-34 1942型坦克

鑄造型炮塔(與輥軋鋼板炮塔相對)是1942年生產的1942型坦克的標準化設計。新炮塔重4.4噸,炮塔座圈直徑1.38米。針對從戰場上發回的報告,蘇聯對1942型坦克做了各種各樣的改進,為車長和炮手分別安裝了獨立的艙門,車體上又安裝了一挺7.62毫米DT機槍,使坦克的近戰能力得以增強。

1942年初,一個研製小組設計了一種新的T-34型坦克,即T-34M。其底盤與KV坦克相似(負重輪略小),但車體和炮塔為全新佈局設計。然而, 這種坦克沒有獲准生產,只有其六邊形的炮塔設計得以保留,並被應用到下一個T-34坦克型號上,即T-34/76 1943型坦克。

前面已經討論過,T-34 1943型坦克的生產是應從戰場發回的作戰報告而進行的。報告反映T-34坦克的炮塔設計有一個缺陷,即炮塔後部向外的懸伸部分,容易被裝備“特勒”雷的步兵反坦克手襲擊。1943型坦克採用了新型的鑄造結構的六邊形炮塔,去掉了炮塔頂部的外伸部分,同時還包括其他改進,如增加了油料容量、焊接了裝甲鋼板等。

T-34/76E型坦克

三年時間多次變型,終於將T-34坦克,打造成為對抗德軍的利器

T-34/76型坦克停放在基輔郊區

以後的T-34/76型坦克是按照英軍的分類方法來劃分的。E型和F型都是在1943年生產的。T-34/76E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基本與以前型號一樣,只是採用了更為高效的空氣淨化和潤滑系統。通過採用自動化焊接流程,使車體設計得以改進,同時改進了焊接材料,使車體的焊接更堅固,質量更高。E型顯示了蘇聯工業出現的新的進步。蘇聯在坦克製造方面的這種新的進步,也意味著每一輛新生產的T-34坦克都是強健而又裝備精良的戰車。

T-34/76F 型坦克

F型坦克沒有指揮專用炮塔,其外形很獨特,前部及側部均等高切割。 然而,F型坦克與其他坦克的主要區別還在於其內部設計。T-34/76F型坦克採用了新型而高效的機動組件,用五速變速箱替換了過去的四速變速箱,使換擋操作更加簡單,並提高了坦克的行駛速度。空氣過濾器也進一步改進,T-34/76F型坦克在機械設計上更為人性化,這與以前的坦克設計明顯不同。 然而,這種坦克生產的數量很有限,因為在其開始生產不久,坦克生產的方向就轉到另一種具有根本性改進的坦克上去了。

到了1943年,T-34坦克上安裝的76.2毫米火炮明顯火力不足。儘管增添了許多新設計,防護裝甲也增厚了,但在火力方面仍然不夠。德軍長管高速75毫米L/48及88毫米坦克炮的出現,最終表明T-34坦克必須改進其武器配備,於是就導致了T-34/85型坦克的出現。

T-34/85-I 型坦克

三年時間多次變型,終於將T-34坦克,打造成為對抗德軍的利器

一輛T-34/85坦克正在通過一條小河的畫面,坦克裝備了一根供水下行駛時用的通氣管

T-34/85-I型坦克於1943年生產,配備85毫米火炮,基本上是一種武器強化型T-34坦克。T-34/85坦克採用了最初為KV-85坦克設計的新型炮塔,炮塔座圈直徑1.56米。新炮塔為增加一名乘員提供了空間,使坦克車長從繁重的任務中解脫出來,此前,車長要協助進行火炮發射工作。T-34/85-I坦克首先配給精銳的近衛坦克部隊,而這種新火炮的確證明了其價值。這種火炮是以戰前M-1939型85毫米防空火炮為基礎改進而成的,有效射擊距離為1000米。據蘇軍宣稱,這種火炮能夠擊穿德軍“虎”式和“豹”式坦克的前裝甲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