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间多次变型,终于将T-34坦克,打造成为对抗德军的利器

T-34(1941 型)坦克

三年时间多次变型,终于将T-34坦克,打造成为对抗德军的利器

T-34 1941型坦克

T-34坦克的第二种型号于1941年出现,这种型号的坦克实质上就是40型指挥型坦克,采用辊轧钢板炮塔,装备威力更大的1940型76.2毫米L/41.5火炮,粗陋的炮塔舱门得以保留,不过部分坦克采用了双潜望镜设计。这种型号的坦克在车体布局上没有变化,作为指挥型坦克,在右侧履带护板上设有储物箱。

1941型坦克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原来的铸造型火炮摇架改成了尖角螺栓型。在1942年,出现了另外一种铸造型炮塔构造的坦克,这种坦克还装备新型的宽履带,部分还装备了火焰喷射器(ATO-41),并在车体后部钢板上配备带有装甲防护的油箱。

T-34(1942 型)坦克

三年时间多次变型,终于将T-34坦克,打造成为对抗德军的利器

T-34 1942型坦克

铸造型炮塔(与辊轧钢板炮塔相对)是1942年生产的1942型坦克的标准化设计。新炮塔重4.4吨,炮塔座圈直径1.38米。针对从战场上发回的报告,苏联对1942型坦克做了各种各样的改进,为车长和炮手分别安装了独立的舱门,车体上又安装了一挺7.62毫米DT机枪,使坦克的近战能力得以增强。

1942年初,一个研制小组设计了一种新的T-34型坦克,即T-34M。其底盘与KV坦克相似(负重轮略小),但车体和炮塔为全新布局设计。然而, 这种坦克没有获准生产,只有其六边形的炮塔设计得以保留,并被应用到下一个T-34坦克型号上,即T-34/76 1943型坦克。

前面已经讨论过,T-34 1943型坦克的生产是应从战场发回的作战报告而进行的。报告反映T-34坦克的炮塔设计有一个缺陷,即炮塔后部向外的悬伸部分,容易被装备“特勒”雷的步兵反坦克手袭击。1943型坦克采用了新型的铸造结构的六边形炮塔,去掉了炮塔顶部的外伸部分,同时还包括其他改进,如增加了油料容量、焊接了装甲钢板等。

T-34/76E型坦克

三年时间多次变型,终于将T-34坦克,打造成为对抗德军的利器

T-34/76型坦克停放在基辅郊区

以后的T-34/76型坦克是按照英军的分类方法来划分的。E型和F型都是在1943年生产的。T-34/76E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基本与以前型号一样,只是采用了更为高效的空气净化和润滑系统。通过采用自动化焊接流程,使车体设计得以改进,同时改进了焊接材料,使车体的焊接更坚固,质量更高。E型显示了苏联工业出现的新的进步。苏联在坦克制造方面的这种新的进步,也意味着每一辆新生产的T-34坦克都是强健而又装备精良的战车。

T-34/76F 型坦克

F型坦克没有指挥专用炮塔,其外形很独特,前部及侧部均等高切割。 然而,F型坦克与其他坦克的主要区别还在于其内部设计。T-34/76F型坦克采用了新型而高效的机动组件,用五速变速箱替换了过去的四速变速箱,使换挡操作更加简单,并提高了坦克的行驶速度。空气过滤器也进一步改进,T-34/76F型坦克在机械设计上更为人性化,这与以前的坦克设计明显不同。 然而,这种坦克生产的数量很有限,因为在其开始生产不久,坦克生产的方向就转到另一种具有根本性改进的坦克上去了。

到了1943年,T-34坦克上安装的76.2毫米火炮明显火力不足。尽管增添了许多新设计,防护装甲也增厚了,但在火力方面仍然不够。德军长管高速75毫米L/48及88毫米坦克炮的出现,最终表明T-34坦克必须改进其武器配备,于是就导致了T-34/85型坦克的出现。

T-34/85-I 型坦克

三年时间多次变型,终于将T-34坦克,打造成为对抗德军的利器

一辆T-34/85坦克正在通过一条小河的画面,坦克装备了一根供水下行驶时用的通气管

T-34/85-I型坦克于1943年生产,配备85毫米火炮,基本上是一种武器强化型T-34坦克。T-34/85坦克采用了最初为KV-85坦克设计的新型炮塔,炮塔座圈直径1.56米。新炮塔为增加一名乘员提供了空间,使坦克车长从繁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此前,车长要协助进行火炮发射工作。T-34/85-I坦克首先配给精锐的近卫坦克部队,而这种新火炮的确证明了其价值。这种火炮是以战前M-1939型85毫米防空火炮为基础改进而成的,有效射击距离为1000米。据苏军宣称,这种火炮能够击穿德军“虎”式和“豹”式坦克的前装甲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