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脾氣特別大,還總是用言語攻擊家人,怎麼辦?

VE-諾芯


看到這個話題,我就想起我的父親,想起我童年時的記憶。我的父親出生在中產家庭,讀過私塾,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很有了解,在他高興的時候總能給我們姐弟講起唐詩宋詞,引經據典,滔滔不絕。但是,當他心情不好的時候,脾氣就特別大,為一點事情,在言語上就特別有攻擊性,和平時判若兩人,我們也百思不得其解。

隨著年齡增長,我也娶妻有子,慢慢的,我也發現自己也越來越有老父親的當年發脾氣的模樣了,我知道這不是我自己想要的模樣,我也有意識的努力克服自己的臭脾氣,也在自己靜心下來的時候思考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終於有一天,我終於豁然洞開,明白了其中的緣由:一、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逐步的都會有害怕失去的下意識,如家庭的幸福美滿、個人的家長權威。二,對家的愛,這種愛是血濃於水的,是潛移默化影響的。三、人有所長,也有所短,有時候發脾氣更多的是一種內心的掩飾。

所以,我覺得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要學會理解和包容,更多的時候要學會相互鼓勵和幫助,讓家庭充滿愛的氛圍。

這就是我的一點想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悠哉遊哉的閒雲野鶴


世界上唯一不能選擇的就是自己的父母。都說嚴父慈母,父親就是山,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脾氣大不是壞事,如果亂髮脾氣,那就是格局不大。這些都是你所無法左右的,是父親的個人修為。那麼既然不能改變,估計勸他也是沒有什麼作用,人的脾氣很難改變,尤其是老人。有很多好人脾氣大,也不是亂髮,發完就完了,誰讓他是爹呢。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是最大的孝,不要做“逆子”。亂髮脾氣的有很多種表現:喝完酒借酒犯混打砸的、不就事論事言語攻擊人的。往往很多這樣的人,只對親近的人發脾氣,就是常說的“家裡漢”。對於這樣的父親,真的會頭疼。能有什麼辦法?因為你的吃穿、學費都得靠他,你得靠他活,這個最重要。有句話,話糙理不糙,“生活就象強姦,如果無法反抗就慢慢享受吧”。適應吧,改變不了就適應吧。在你獨立的時候,可以選擇逃離。或許他老了,你大了,他會有所收斂。你說的只是罵,如果碰到打的又怎樣?不活了嗎?!



大連往事2000


每個人都有脾氣,氣大傷身,對自己和家人都是一種傷害。首先你要弄明白你爸為什麼會生氣,或者為什麼要用言語攻擊家人。是性格習慣還是三觀不合引起家庭矛盾,或者是否存在健康問題,也可以詢求心理醫生來幫忙解決問題啊!


風中百荷2565


這樣的人心理極度扭曲,自卑。不懂付出,只是無節制地索取,長期如此的話,只能把他送到精神專科醫院。


夢後覺醒


習慣了,怎麼去說,怎麼去做。要看個人問題[捂臉]


女孩的喜歡


唉,沒辦法,只能忍著,或者刻意保持安全距離!


月月在抖音


很多人的脾氣性格都是源自父母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離開他。。。


手機用戶19818486802


耐心全解


戶外山哥


看到這樣的問題:這使我陷入了回憶。

父親,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印象中小時候正常的情況下,父親比較溫和,也會面帶笑容,只是你無法預測,下一秒他會怎樣。

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特別是打算出門幹活時,他就會立馬變臉色,看什麼都不順心,小到桌子上的東西看著不對、刷碗用多了熱水。不順心就大聲喊,大聲罵,眼睛瞪得很大,手擺出一副要動粗的動作,咬牙切齒,彷彿全世界都和他作對。

而我又是個任性、固執的孩子,實在忍受不住的時候,會對他大吼:到底怎樣你才滿意?!然後,摔門而出,任後面傳來更大的罵聲。

關於他,在心底,我早已經放棄了任何幻想。當時我最多的想法就是,等我長大了,我就離開,再也不回來這個不像家的家,離開這個讓我十分討厭的男人。

而我最心疼的母親,一直在為家庭默默付出,還要一輩子忍受這樣的男人,她會在受不了的時候,和父親大吵一架,然後出門,自己默默掉眼淚。

小時候怨恨母親不帶我離開,後來再長大點,我也懂得她不過是委屈求全,一是因為我,二是源於一個沒怎麼念過書的農村婦女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大學畢業後,我終於如願地遠遠離開了老家,去了祖國的最南方學習心理學,我可不想變成我的父親。

可是在學習了心理學之後,我逐漸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我精神分析中,在我的家庭雕塑裡,父親,還是永遠不能抹掉的角色,我只能選擇去面對。

多年後,當我回首往事,我發現自己不知道什麼時候,也開始想著原諒,想著理解當初那個讓我每天都仇恨不已的男人。

後來我重新回到了離家近的地方工作,回到家時,竟也能心平氣和甚至偶有玩笑的進行父女間的交談,雖然我心底仍有一道疤痕,但是卻不再那麼無法觸碰,那些所有的認為不可饒恕的憤怒,那些高高壘起的心靈壁壘,有時候真的可以以為一句話、一個笑容,輕而易舉心甘情願的被推倒。

這可能也是學心理學給我帶來的最大益處,給別人一個機會,也給自己一個機會。

上網後才發現,這樣的父親,太多了。

她24歲,女生,讀研。

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因說了一句父親不愛聽的話,又被父親破口大罵。已經記不清,在短短兩週,這是第幾次被罵了。

初中之前,她是在父親的家暴下長大,很多時候,都不清楚到底為什麼捱打,哪裡又做錯了。她記滿了整整一個筆記本,寫滿了捱打的時間地點。可讓她更受傷的是,父親每一次提起筆記本這件事,都是帶著不屑的笑意。

初中之後,父親延續著對她的破口大罵,語言暴力帶來的是令人絕望壓抑的傷害。這使她迫不及待想遠離這個家庭。

高考後的假期,去參加一個夏令營,她給父母寫了一封信,聽母親說,父親打開來看,讀著讀著,轉身去了衛生間打開了水龍頭,水聲也蓋不住父親的抽噎。她以為,和父親關係會變得好起來,至少可以心平氣和地說話,而不是通過暴力鎮壓。

大學四年,每年的寒暑假回家,這樣情況的頻率降低。她也總在恍惚,是不是人年齡大了心就會變得柔軟起來,甚至偶爾會回個玩笑過去。大四,意外保研,三年的研究生生活過的漫長又難熬,而父親的脾氣與性格似乎並沒有變好,只是剛好他發脾氣,她沒在家。

她說,她在父親的暴力下養成了內心懦弱、神經敏感的性格,一直到大學才發現,這早已嚴重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

她努力變得看起來外向開朗,乖巧積極。可是依然不善言辭,不善表達,內心恐懼交際,恐懼與人相處卻又格外害怕孤獨。交心的朋友並不多,內心的恐懼依然無法被壓制,她時常會期盼著長大,期盼著有個始終能夠站在我這邊的愛人。

讀研期間,很想去工作掙錢,因為在她看來,這是停止繼續受傷害的唯一辦法,根本沒有人懂得,她的壓抑和迫切想逃離的內心。自卑自傲,敏感痛苦,過得異常艱難,但她從不曾埋怨過父親,她只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不夠強大。

她說,她很羨慕,那些在爸爸懷裡撒嬌被寵溺的小公主,羨慕那些說著爸爸是大樹是導航是鎧甲,是能夠無話不談的朋友的人……

她說,很多事情,不是你哭你鬧,結果就能改變。而很多既定的已成型的人格屬性,不是你想扔掉就能扔的乾乾淨淨。

“就讓我這一生潦草的過完吧。也希望這一生,沒有人能愛上我。”在一個渴望幸福的年紀,在一個幻想愛情的年紀,她說:“希望這一生,沒有人能愛上我”。

這讓我們不禁沉思,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父親在,為什麼要這樣傷害自己的家人?

父親,作為家庭的一個重要角色,承擔著整個家庭的重要責任,在中國人的文化裡,常常扮演一家之主的角色。

作為子女,我們總是會羨慕別人家的爸爸:在外雷厲風行,回家關愛家人,與妻子相親相愛,對子女教育有方。可現實情況是,這只是“別人家的爸爸”。

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愛自己的爸爸,在我們眼裡,爸爸是我們整個童年高大的英雄,可,坦白來講,我們真的理解他嗎?理解他壞脾氣背後的語言嗎?理解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嗎?

一般來講,對於性格暴躁的人,千萬不要被表面上的專橫、無理、霸道所迷惑,揭開這“氣場強大”的面紗,真實的情境,只會讓我們更加心疼。

1、 脾氣暴躁的人,外表強悍,內心住著一個自卑、無助的小孩。

脾氣暴躁,常常表現為情緒爆發力強、容易生氣憤怒、語言帶有一定的破壞力,甚至會出現身體上的暴力傾向,嚴重者發展為反社會性人格。這樣的人,一般心情容易波動,遇事容易著急焦慮,同時帶有一根筋、固執等特性。

但是,千萬不要被表面的這一切嚇到了,想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脾氣呢?

從心理學來講,脾氣暴躁只是一種保護傘,一種內在的防禦機制。

他們內在住著的,是一個感覺自己不夠好,不被認可的受害者,悲觀、無助,外表的強悍只是用來維護權威感,與某種角色的形象;

這樣的人,一般責任感其實很強,給自己的標準也比較高,所以在達不到個人期待,或面臨生活工作的壓力時,他就加倍否定自己,這樣的暴躁情緒,正是一種自我的宣洩。

這種宣洩表面上是對外界環境、對別人的不滿,最真正不滿的其實是自己,自己的焦慮、無助。

2、 脾氣暴躁的人,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大。

一個人的性格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遺傳、原生家庭、社會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塑造。

原生家庭,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其中家庭中父母的性格、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處事態度、童年經驗與心理創傷事件等,都會對我們的性格產生很大的影響。

為人子女的我們,可否瞭解過父母的生長環境,可否去傾聽過他們的生命故事。每個父母都會愛自己的子女,只是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去愛。

3、脾氣暴躁的人,情緒控制能力很弱,常常對自己的脾氣會“無能為力”。

為什麼脾氣暴躁很難改變,從心理學上來說,脾氣暴躁的人在潛意識中,常會因享受此行為帶來的“好處”而產生依賴,如每次情緒的爆發可能被當作是一次釋放、權威感的建立、達到某種心理需求的手段等。

只有真正發掘自己內在需求,明白自己對別人造成傷害,他們才願意去嘗試真正的改變。

而從意識層面的改變,到行為的改變,也要經過一個過程。在面臨一定情境時,固定模式和習慣會反覆產生,暴躁、易怒的情緒繼而引發,事後又深深地責怪自己,後悔莫及。

小編覺得面對暴躁的人,其家庭成員或者身邊的人,可能會對此產生畏懼、討厭、生氣等負面情緒,表現在日常接觸中,會敬而遠之。這樣的做法只能會導致由愛生怨,關係越來越疏遠,更會加重當事人的心理負擔,產生被邊緣化、自暴自棄等。反之,如果我們選擇去理解父母,去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去懂得他們的艱辛與付出,帶著愛、接納與感恩,去陪伴、支持他,對方也會慢慢地反思自己,學習改變。只有當我們的心念轉變了,一切看起來,都沒那麼糟糕了,那個發脾氣的父親,可能只是在告訴您:他需要家人的關心與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