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春天的日與夜

報告文學 | 通往春天的日與夜

時間的洪流會將記憶反覆沖洗,但那些被勇氣和愛浸透的日與夜啊,終將不朽。

——題記

歷史的追光會打在2020年的春節:太陽明晃晃地照著,街道上空無一人,寂靜,寂靜,還是寂靜。偶爾,出現一個人影,相遇時,都在距離之外再彈開點距離。

路燈孤獨地擁抱自己的影子,西安鐘樓矗立無言。傍晚時分,往昔熱鬧的西安環城公園也沒有了歡歌的人群。

千里之外的江城武漢,江水拍打著岸邊,又彷彿受驚般,倏忽旋迴江中。黃鶴樓默然獨立……

一座座安靜的城……只有在夜晚,萬家燈火一盞盞亮起來,你才找到了那種熟悉的感覺。

萬家燈火就是最美的星辰,每個星辰都在一呼一吸中盼望著這場戰“疫”的勝利。

本文記錄的就是守護這萬家燈火的“逆行者”,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醫生。

“英雄也有恐懼,只是不被恐懼擊倒。”

1月26日,陝西省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出征。出征儀式上,易智大聲地對隊員喊話:“我們是戰士,但是我們不是無畏的莽漢,聽明白了嗎?”

“明白!”

“打贏了戰爭,保全了自己,這才叫真英雄!”

易智是陝西省人民醫院副院長、陝西省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他很清楚此行肩上的重任。

在這137人的隊伍裡,既有西安交大一附院和二附院、陝西省人民醫院這些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也有來自陝西省各地市醫院的骨幹醫生。

一米八五的易智,外表冷峻,有一種高倉健般“疾風知勁草”的硬漢氣質。他帶的這支隊伍就是來打硬仗的。

“前線”的兇險還是超出了易智的想象。

易智他們對口支援的是武漢市第九醫院。“雖然叫九院,但它是一所區屬的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全院只有8名呼吸專業的醫生,重症專業的醫生也寥寥無幾。重症醫學科當時只有8張床,整個醫院400張床位,住了500多名病人,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確診患者、危重症患者混雜在一起。醫院的設備條件比較差,整個院感流程比較混亂。”

經過緊張的調研,易智為醫療隊制定了預防感染先行於臨床治療和嚴密防護保證醫護人員安全兩條鐵律。

他帶領全隊快速行動,進行感控流程調查,對病區進行全面徹底的改造;對所有隊員進行感控培訓和個人防護演練;成立醫療組、護理組及院感組,制定系列醫療、護理、感控工作方案和制度。

1月30日,易智帶領醫療隊正式進入武漢市第九醫院戰“疫”一線,接管了重症病區和危重症病區。重症組90名醫護人員又分成6個小組,每小組15人,實行24小時三班輪班制。普通救治小組實行24小時兩班輪班制。

“重型和危重型病人全部由我們接管,這樣大大減輕了九院醫務人員的壓力,以便他們更好地治療輕型和普通型病人,做好醫院的管理。”易智說。

在武漢的日子裡,大到接管九院重症病區、感控規劃、籌措物資、隊員安全,小到餐食供應、隊員情緒波動……易智都需要細細考量。他如陀螺般旋轉,每天只能休息三四個小時,隊員們經常在醫療隊微信群裡看到他凌晨發出的工作信息。他一天要接上百個電話,隊員們都知道,20秒內要把信息說清楚,因為隊長實在太忙!

“每天都是在重壓下度過。”易智帶領的醫療隊初到武漢市第九醫院時,看到九院的同行都低著頭拼命工作,“但是情緒很低落……說實話,看著他們,我眼含熱淚,有一種悲壯感……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突然暴發的疫情,這麼多的病人,醫務人員都非常疲累,但他們沒有退縮,一直在咬牙堅持”。

讓易智感到欣慰的是,“現在他們臉上逐漸露出了笑容,精神也緩和了一些。目前,我們合作得非常順暢”。

137名隊員來自陝西省52家醫院,隊裡年紀最大的醫生已經60歲,今年就要退休,最小的是1998年出生的護士。“實際上,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在壓力下保持隊員的體力、身體健康,使他們精神飽滿,有高昂的士氣。”易智說。

從接管武漢市第九醫院重症病區開始,隊員們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衝擊。“英雄也有恐懼,只是不被恐懼擊倒。”易智一直用這句話鼓勵隊員。隊員們全情投入工作後,“緊張情緒會被轉移,而思想上會有一些鬆懈”。易智知道,自己不能有絲毫鬆懈,作為隊長,得守護好這支隊伍,137名隊員後面是137個家庭的幸福!

不管多忙,無論多晚,每一班醫護人員出發上崗時,易智都會去送行,叮囑隊員做好個人防護,和感控專家一起檢查每個人是否穿戴好防護用具,從未缺席過一次。隊員們因長時間戴著護目鏡,鼻樑和臉部被壓傷,皮膚出現潰爛。易智心疼他們,工作再忙也要給隊員處理傷口。

深夜時分,易智會一個人在駐地樓下待一會兒,讓自己安靜下來,想想今天面臨的狀況和明天要處理的事情。一支支菸點燃,菸頭明滅,在南方溼冷的夜裡,孤獨感與壓力感將他包圍……

在武漢的這些日子,硬漢易智有時會忍不住流淚,他說:“有的隊員,臉上壓出了水泡,後來又變成了膿包,我們就把她換下來休息。第二天,泡一干,她又堅決要求換她上。”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只有前進,再前進,從沒有人退縮。截至3月8日,陝西省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累計救治患者116人,其中重症患者47人,危重症患者69人,治癒出院56人。

隊員們見了易智,都會說:“隊長好!”然後加上一句,“我們最近工作不錯!”笑容在臉上綻放。那些帶著壓痕的笑容,每次都讓易智眼睛一熱,“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充滿力量!”

和抗擊非典一樣,這對“夫妻檔”再次站在了一線

杜粉靜與樊萬虎,抗疫一線的“夫妻檔”——夫妻倆都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上班。

杜粉靜有著一雙彎彎的“笑眼”。這雙溫柔的眼睛背後,有許多故事。

17年前,杜粉靜與樊萬虎雙雙進入隔離區,奮戰在抗擊非典的前線,將不到4歲的孩子託付給17歲的保姆。這一次,這對“夫妻檔”又站在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線。

從1月23 日開始,這對夫妻就進入了“戰時狀態”,各自戰鬥在自己的崗位上,很少見面——由於排班和工作節奏不同,他倆僅會在感染科大樓4層臨時生活區吃飯時偶爾碰上。

樊萬虎是此次西安交大一附院新冠肺炎治療專家組的專家,幾乎每天都要進到隔離病房,查看患者情況,參與危重症患者搶救。作為感染科黨支部書記,他還承擔著病房的管理,醫生的排班、值班等管理工作。杜粉靜是西安交大一附院感染科護士長。

作為陝西首批新冠肺炎救治省級定點醫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第一時間啟動全院應急反應。1月25日,大年初一,感染科大樓病房改造全部完成,發熱門診及隔離治療病區正式啟用,疑似患者和確診患者在這裡接受觀察和治療。各個樓層的佈局、一個個出入口的設計、一間間房屋的隔離改造、一批批防控物資的籌備,僅24小時全部到位。這背後,是感染科護士長杜粉靜及其護理團隊的專業素養,更是全科人員高度的責任心和沒日沒夜的辛勞付出。

“改造搬遷的過程很辛苦,像部隊有任務一樣,一個病區的液體、病床、各種各樣的設備,等等,都要在一兩個小時內全部搬到位,病人全部歸位,消毒全部完成。”杜粉靜說。

防控標準的制定在整個抗擊疫情工作中作用至關重要。從流程的設計到物理空間的改造,患者通道、醫生通道、送檢標本、為患者取藥、患者外出檢查,等等,杜粉靜必須確保每一條線路都絕對安全。任何一個細節都不容有疏忽,對每一個環節、每一條路徑,杜粉靜都會反覆對相應人員進行培訓和叮囑。在非常時期,這一條條熟悉的路徑,杜粉靜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走……

“感控無小事。在平時可能5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你要細緻再細緻,才能把它協調好。”

這些隔離病區防護措施的重新規劃、就診路徑設計、指導檢查只是杜粉靜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作為醫院此次疫情防控感染護理組組長,杜粉靜牽頭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護理常規》《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留觀病房工作細則》等14項工作制度,並對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進行了培訓,讓他們將這些流程和細則帶到了武漢。

參加過抗擊非典的杜粉靜有著豐富的護理經驗與感控經驗,但新冠肺炎疫情的來勢洶洶還是超出了她的心理預估。“一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轉入西安交大一附院,在鼻導管吸氧下氧飽和處於正常狀態。七八個小時後,突然血氧直線下降,很快上了無創呼吸機,不到一天的時間,血氧又往下掉,立即插管……從白天忙到次日凌晨3點,最後還是上了ECMO(體外膜肺氧合)——必須得保持患者的呼吸和心臟功能正常。”她說。

讓杜粉靜最擔心的是重症病人護理搶救小組的感控工作。護理搶救小組有24個人,一天四班倒。因為重症病人氣道完全是開的,護士要給患者吸痰,還要不時查看口腔的情況,在6個小時裡,護士需要做最高級別的防護,杜絕和空氣有一絲直接接觸。

“穿上厚重的防護服,密不透風,下來整個人溼漉漉的。那是一種缺氧的感覺……”說到這裡,有淚光在杜粉靜眼中閃動。

樊萬虎心疼杜粉靜。用餐碰見時,他會盯著妻子臉上因長時間戴口罩和護目鏡留下的一塊塊紅斑,一直看,一直看……他給妻子不停地夾菜,把胃藥放到她的手中。他知道妻子的疲憊,也知道妻子從來都是一位全身心投入工作、認真到嚴苛的人。短暫的“約會”後,夫妻倆又匆匆告別,各自回到自己的“戰鬥”崗位。

世界上最好的感情是懂得。樊萬虎與杜粉靜互相懂得,作為醫者,救死扶傷是自己的職責所在。夫妻倆都期待著春天的來臨……相攜回家,步履輕盈,帶著勝利的彩霞。

猶如從200米高空蹦極,感控來不得一絲一毫馬虎

“你是西安來的,感謝你每天都來鼓勵我、開導我,在你們的悉心照顧下,我一定能早日康復!”“那行,我們拉鉤!”在武漢市第九醫院重症監護室裡,西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控科專家雷小航與患者這樣對話不知有多少次了。

雷小航是陝西省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感控組副組長,主要負責醫療隊接管的2個重症監護室醫療組30餘人的感控工作。

新冠肺炎病毒的高傳染性導致武漢多位醫護工作者的生命年曆永遠地停在了這個春天。感控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月22日,國家衛健委要求各省選派省級感控專家前往武漢援助,雷小航第一時間報名。當在朋友圈看到全院醫護人員踴躍報名支援湖北時,她在後面留言:“別怕,我與你們同行,我會保護大家!”她知道自己的專業在抗擊疫情戰鬥中的重要性。1月26日,雷小航隨陝西省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出征。

抵達武漢的當日,雷小航便開始連軸轉。第二天,整整一天,從早到晚,雷小航對全體醫療隊隊員開展個人防護知識的培訓並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夜晚,當隊員們都休息後,她開始制定感控流程、制度和應急處理措施,包括醫療隊隊員如何進出賓館房間都有詳細的步驟。

“整個院感流程,我們進行了再造,劃分了清潔區、緩衝區、半汙染區、汙染區,然後嚴格這些區域的管理和流程,制定了非常嚴格的院感流程路線圖。”雷小航說。

1月30日,陝西醫療隊全面接管了武漢市第九醫院的重症監護病區,雷小航也把自己的工作場所前移到了重症病區。“你們要去的所有場所,我都會先去查看,絕不會讓大家暴露在危險的環境之下。”她現場指導醫護人員穿戴防護用品,並陪他們進入重症病房……醫療隊隊員把感控專家看作排雷工兵,稱雷小航為他們的“雷神”。

2月5日,雷小航來到ICU病區,得知前一天收治的一位39歲的患者去世,而這位患者的父親就在5樓病房接受治療,他還不知道兒子已經病故。面對一個年輕鮮活的生命的離去,雷小航和隊員們都感到了胸口壓抑著的痛,“為什麼會這樣?”

這天恰逢醫療隊開闢新病區,有個別隊員因雷小航的嚴格要求衝她發脾氣,雷小航沒做任何辯解,可回到房間後,眼淚嘩嘩地流了下來。

“這個患者的死亡,讓大家看到了新冠肺炎的兇險,因為患者是在清醒狀況下突然死亡的。”雷小航說。

一個個未眠的深夜,雷小航會把這一天在病區看到的醫護人員在工作中的環節和細節,在腦海裡再過一遍:還有哪一塊兒存在著危險因素?哪一塊兒是容易被忽視的?哪一塊兒可能會引起隊員操作上的失誤?她將需要注意和改進的要點,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下來。

隊員們每天面對重症患者,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雷小航設計出了有關醫護人員心理測試的調查表,希望對隊員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動態瞭解,並及時調整對他們的心理干預,讓隊員們能夠平穩度過這段艱難時期。

2月13日,雷小航買來一堆玫瑰花,和幾位隊員用了一下午的時間,把玫瑰花一枝枝修剪好。雷小航說:“我平常並不是浪漫的人,在這個特殊時期,希望玫瑰花帶給大家一個驚喜,減輕他們工作中的一些壓力……”

雷小航明白,每一次隊員的出發,都猶如從200米高空蹦極,必須要“double check”,她會對每一批進入隔離病房的隊員叮嚀了再叮嚀。

“沒有人給你改正錯誤的機會。”雷小航說。

活下來!降低病亡率才是終極一役

3月4日,施秉銀進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七、八病區查看病人,他放心不下七病區的一名危重症患者,這名患者已先後進行了氣管插管和ECMO治療。

60歲的施秉銀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西安交大一附院支援湖北國家醫療隊隊長。再過一天,他來武漢戰“疫”一線已整整一個月。

施秉銀的戰“疫”號角,從1月22日西安交大一附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誓師大會召開那刻起便已吹響。

每一天都是在凌晨結束又在清晨開始。

2月4日下午5時,西安交大一附院首例新冠肺炎治癒患者杜某出院,施秉銀在醫院門口送別了患者。當晚,他便帶領重症醫學科主任石秦東和兩位ICU的護士長坐上了赴武漢的列車,為西安交大一附院支援湖北國家醫療隊的進駐作對接準備。

他們本可以坐高鐵去,但為了節約時間,選擇了夕發朝至的直快列車,“咣噹”一晚,一夜未眠。“我們早去一點,就可以早一點投入一線救治,就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施秉銀說。

石秦東出發時默默地背上了呼吸機專用的雙頭氧氣表和連接管路。這些設備擱在揹包裡很沉,可他怕前方萬一沒有會耽誤搶救——這些救命設備後來全派上了用場。

初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施秉銀的心情十分沉重,“醫護人員已經很疲憊,有些人已被感染”,而且,“每個病區每天都有患者去世”。

對醫者來說,這是一場從死神手中救回生命的戰爭,一切都刻不容緩!

2月7日,西安交大一附院133名包括重症醫學科、呼吸內科、感染科、心血管內科、腎臟內科等多個專業的“精兵強將”迅速集結,奔赴武漢。

2月9日,西安交大一附院支援湖北國家醫療隊正式進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整建制接管七、八病區。

“這兩個病區是由婦產科和血管外科改造的。我們重新制定了詳細的感控方案和流程,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及時為病區配備了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高流量吸氧機等設備。”施秉銀深知,疫情兇猛,這些設備都是必不可少的生命橋樑,是從死向生的橋。

“挽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將危重症患者病亡率降下來!”施秉銀到武漢伊始便提出了這一目標。

作為內分泌專家,施秉銀深入臨床一線指導救治工作,參與重症患者的診療,建立重病例討論機制,每天晚上7時至8時組織多學科專家會診。

帶著自己對病例的分析和思考,施秉銀向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聯合醫務處提出成立“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率小組”,建議被採納。這個小組由施秉銀擔任組長,集合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上海復旦中山醫院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的專家力量。

“我們針對累計死亡病例逐例評估和討論,總結經驗,形成分析報告,指導危重症病例的救治,對降低病亡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施秉銀說。

救回每一名危重症患者都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

3月1日上午,七病區一名重症患者病情急轉直下。

想盡一切辦法搶救患者生命!患者在死亡黑洞中下墜再下墜,醫者拼盡全力,托住,再托住!

西安交大一附院團隊立即與專家組會診患者病情,商討治療方案。施秉銀與重症醫學科主任石秦東交流後決定,“上ECMO!”醫護緊急集結,ECMO上機運行,患者生命體徵終於平穩,“活過來了!”整個搶救團隊都為生命的復甦而欣喜……

每一名轉危為安的患者,都是醫護人員苦苦“守”回來的。戴著厚厚的防護設施,透過水汽和汗水瀰漫的護目鏡,他們目光堅定:守命,守希望,守患者性命相托的信任!

在施秉銀的倡導下,醫療隊在隔離病區內首創醫患微信交流群,患者的緊張感與無助感得到了紓解。護士每天都會俯身跟患者交流,送上暖言熱語,“我們是從西安來的醫療隊,相信我們,一起加油!”

不讓患者獨自苦痛,這是醫者最大的溫柔。

“我們剛到時,病房的氣氛很沉重……現在,氣氛越來越好。”西安交大一附院內分泌科護士楊媛媛說。

“如果我能活下來,一定到西安看你們!”有患者哽咽著對護士致謝。

活下來!——這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每次施秉銀去隔離病房查房,患者都會緊緊拉住他的手,久久不願放開……

“為了早日戰勝疫情,我們會爭分奪秒,不懈努力。” 3月5日晚,施秉銀在連線中信心滿滿,“相信武漢疫情很快會結束!”截至目前,西安交大一附院支援湖北國家醫療隊管理的108名危重症患者,只有兩例因病情過重病亡,其他患者全部轉危為安。

“秦兵”出征,不破樓蘭誓不還!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打響後,一批接一批的陝西醫護人員奔向湖北。截至目前,已有22批次1460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陝西醫療隊戰鬥在湖北抗疫一線。派出的醫護人員中,公立醫院約佔三分之二,民營醫院約佔三分之一。他們義無反顧,無論生死,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

赳赳老秦,共赴“疫”線!秦有銳士,誰與爭鋒?!

媽媽,武漢止疫時,共看春花笑

“史慶輝,有任務,要出發!11時20分準時到達學校行政大樓前集合。”大年初一10時20分,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影像醫學科醫生史慶輝正在工作崗位上值班,突然接到馳援武漢的命令。

史慶輝迅速和同事交接了工作,直奔集結點。半小時後,妻子送來了行李。就這樣,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一小時集結,史慶輝與另外5名戰友一同匆匆踏上征程。

“媽媽,我又一次出發了!……”當史慶輝和戰友登上開往武漢的高鐵時,他眼淚簌簌直流地給母親發去微信。

原來,除夕夜馳援武漢的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抵達武漢後,連夜協調對接工作,依據初步掌握情況,認為需增派影像學和檢驗醫療人員。於是,醫院立即通知史慶輝他們大年初一上午緊急集結出發!

9年前,史慶輝已響應號召選擇自主擇業退役後又在科室返聘。作為一名有著25年軍齡的老兵,當祖國召喚時,他義無反顧。“當天下午5時到達武漢後,我們就直接去了武漢市武昌醫院,瞭解情況後才到駐地。”史慶輝說。

史慶輝76歲的母親在除夕這天出院回家,身體並沒有完全恢復,就是想一家團團圓圓過個年。老人家沒想到,除夕晚上吃過團圓飯後,兒子大年初一就奔赴武漢了。

看到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時,武昌醫院醫生流著淚說:“你們來了就好了,我們現在可以放心了!”

連線中史慶輝說:“在武漢市武昌醫院時,重點是門診病人多。目前,醫療隊轉移到了火神山醫院,這裡的確診病人更多,2月12日一天就為100多名患者拍片診斷。忙到下班時,防護服裡面的衣服全部溼透了。”

1月31日,史慶輝的母親張茹英接到了兒子第一個報平安的電話,十分開心。滿心牽掛的她為兒子錄下了這樣一段視頻:“兒子,記得2008年的時候,你臨危受命,參與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這次疫情突發,你又一次出征,救死扶傷。作為一個男人,一生有這樣的兩次經歷,值得驕傲。你也是媽媽的驕傲!盼望你早日平安歸來!”

看到母親的視頻,史慶輝熱淚長流——媽媽,您放心吧!兒子不會辜負您的期望,武漢止疫時,共看春花笑!

春天,已經在路上……

那些蓬勃的芽、盛大爛漫的花也已經在路上……

是的,“一切都會好的!”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覺得這句話如此有力量。

因為,春天,從不會遲到。因為,總有明亮的臉龐在灰暗的天空下閃耀;因為,“救人救國救世,醫病醫身醫心”,是醫者刻在心底的信條;因為,在無數個晦暗不明的危難時刻,總有那些大寫的不朽的人,照亮我們的庸常。

疫情終將過去,勇氣和力量也會在傷痕中生長……

在無數個奇異清晨和詩意黃昏,我們還會吟唱:

是什麼讓我們難過?

是什麼讓我們快樂?

是什麼讓我們勇敢?

是什麼讓我們高歌?

……

當明媚的春光重新灑滿人間,和煦的春風再次輕撫大地,這段難忘的歲月已然流淌成歌,你們的身軀,亦將站立成碑。(作者:謝叢容 車喜韻 戴吉坤)來源:陝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