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為何這部小說依然長盛不衰?

1844年8月,大仲馬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基督山伯爵》在巴黎的《議論》報上開始連載,一時洛陽紙貴,引起萬人追捧。

這部被公認為世界通俗小說的典範的《基督山伯爵》直接啟發了現代美國恐怖小說大師斯蒂芬·金,由此誕生了《肖申克的救贖》,而根據他的這部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則成為了後來的電影經典。

時至今日,為何這部小說依然長盛不衰?

類似的事例只多不少。

《基督山伯爵》似乎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寶藏”,其後有無數的小說作家與影視製片紛紛對其仿效與致敬。單說其中的一個“越獄”環節就衍生出了無數的小說和影視作品。

那麼,為什麼作為通俗小說的《基督山伯爵》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如此大受追捧,時至今日也長盛不衰呢?

我想,《基督山伯爵》能獲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不外乎有兩點。

1.故事手法及傳奇色彩

《基督山伯爵》講述一個本來擁有大好前程的年輕水手唐泰斯因為一封信被兩個小人和法官陷害,被打入黑牢,在獄中得到法西亞神甫的指點,出獄後成為鉅富,經過精心策劃,逐一對仇人進行報復的故事。

“復仇”是小說中最大的母題,也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從始至終都無法忽略的點。大仲馬一開始就向讀者拋出了誘餌,並引導讀者進入他所創造的小說世界中。此時,讀者完全被作者擺佈。因為讀者始終被“復仇”的點牽引,再加上作者時而賣個關子,穿插一些次要情節,使得整部小說層次感非常強,人物、情節、各種插曲與矛盾在得到圓滿詮釋的同時,復仇的“真相”也漸漸呼之欲出,挑撥著讀者那本來已趨於敏感的神經。

時至今日,為何這部小說依然長盛不衰?

在《基督山伯爵》中,作者始終圍繞“復仇”這個中心線索來大作文章。唐泰斯出獄後的各種際遇,其實都只是為了使他的復仇更加完美的點綴。在情節上,作者穩紮穩打,不留一點冗餘,也沒有一點急色。這樣不疾不徐的節奏控制實乃大師的手筆才可做到。

此外,《基督山伯爵》中故事的傳奇色彩也是令人手不釋卷的原因。讀者閱讀的過程也是一個“尋寶”的過程。大仲馬將故事設定在真實的歷史大背景下,以當時風雲變幻的社會形勢來凸顯小人物的孱弱與渺小,這與唐泰斯發跡後所施展出的種種手段形成鮮明對照,以此來反襯出後來唐泰斯的強大與不可戰勝。其中,越獄、尋寶、增強勢力、復仇等元素也給整個故事賦上了濃郁的傳奇色彩。這一點是不是頗像現在的網絡小說?只因大仲馬深諳讀者之喜好,故迎合之。

2.小說的人生觀

如果僅僅有傳奇故事,《基督山伯爵》至多算是一部不錯的書,不會成為世界名著,也不會成為通俗小說的殿堂級文學。

除了傳奇故事外,《基督山伯爵》更是包含了作者個人的人生哲學。恰好,在這一點上,作者與所有讀者都能達成一致。

時至今日,為何這部小說依然長盛不衰?

唐泰斯的復仇實際上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作者借主人公之手對社會中的奸佞力量進行了無情的抨擊,同時也藉助唐泰斯的力量對那些善良無辜的人進行了褒獎與讚美。

唐泰斯的復仇顯然也符合作者的處事態度,即有仇必報,有恩必償。但唐泰斯的復仇並非走向極端、不擇手段,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復仇方式酣暢淋漓卻又令人覺得合情合理。而在復仇成功後,基督山伯爵並沒有表現出大仇得報的解脫與喜悅感,而是以更加超然的態度審視自身和外部世界,因此他在最後寬恕了唐格拉爾,並用他的話來說,也寬恕了自己。

時至今日,為何這部小說依然長盛不衰?

《基督山伯爵》中的唐泰斯身上既有正義的一面,同時又有魔鬼的影子。在沒有復仇之前,這個魔鬼始終盤踞在他的腦海,左右他的行動。復仇之後,那個魔鬼徹底消失,唐泰斯放下了執念,寬恕了仇人也成全了自己,甚至將財產悉數捐贈,從此隱姓埋名,遠走天涯。也許,這也是大仲馬內心的真實夙願,也是他豁達灑脫的人生態度。

細細想來,我們人人何嘗不是如此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