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把牛頓和愛因斯坦相提並論,為什麼麥克斯韋是電磁學的集大成者卻看起來低一檔次?

鍾銘聊科學


開闢難,而總結再提出相對來說容易一些,愛因斯坦、牛頓是物理學開闢級的人物,而麥克斯韋,成就固然偉大,但在他的前面還有法拉第、奧斯特等人做出的偉大成就,雖然電磁學的大廈非常壯觀,但其中並非麥克斯韋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其他很多很多人的功勞。

(麥克斯韋)

麥克斯韋之所以比牛頓。愛因斯坦他們略遜一籌,其關鍵原因就是在此。先來說說牛頓,牛頓所處的時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伽利略開創了實驗科學,歸納了科學的實驗方法,使人類走上了科學的道路,而在這個剛開闢的路上,牛頓做出的成就就像是指路的明燈。

牛頓三大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律使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發生了改變,在數學上發展出微積分,現在的工程工業、航天工業應該知道微積分的重要性,而牛頓更大的貢獻則是為後世的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科學方法論,即如何嚴謹的得出一個現象背後的科學解釋。

(物理學之父:牛頓)

牛頓被稱為“物理學之父”,在人類科學史上,能和牛頓平起平坐的,個人認為只有愛因斯坦、伽利略等人。

愛因斯坦是相對論的提出者,同樣的,在狹義相對論之前,也有很多的物理學家為其鋪就道路,洛倫茲、拉莫爾、龐加萊都對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有過幫助貢獻。

狹義之所以為狹義,是因為它應用的範圍窄,無法推廣到所有的參考系中,這讓它的實際作用受限,而愛因斯坦幾乎憑藉一人之力將狹義相對論在等效原理的基礎上推廣到所有的參考系中,這就是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利用10年的時間在1915年正式提出,其內容正是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組。

(愛因斯坦)

後來史瓦西在解這個方程時得到了一個解,這個解所表明的就是黑洞,目前黑洞也已經被證實了,第二個就是引力波,引力波在2016年時也被證實了,另外愛因斯坦還預言了蟲洞(愛因斯坦-羅森橋)。

引力透鏡、光線偏折、引力紅移等等等,都與愛因斯坦有關係,以至於在物理學家的眼中,愛因斯坦的光芒還要高過牛頓一籌。

這是愛因斯坦開創性的成就,愛因斯坦還在量子力學中有突出的貢獻,做個形象一點的比喻,將量子力學比喻為一個股份公司,愛因斯坦最起碼一個人要佔到10%的股份。

愛因斯坦是現代物理學兩座大廈的主要奠基者、牛頓是物理學之父、自然科學的奠基者,麥克斯韋自然在影響力方面略遜他們二人,這主要是因為前面的二位大神直接開闢了一塊新的疆域,所以他們的威望高,正像我開頭說的那樣,開闢一個新的領域更難一些。

圖/源自網絡,侵刪

一家之言,歡迎您們的補充!


科學船塢


為什麼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和磁,貢獻那麼大,麥克斯韋方程式那麼漂亮,卻不及牛頓和愛因斯坦影響力大啊?

這個,因為牛頓和愛因斯坦在科學上的貢獻更大,本就比麥克斯韋更大啊!

為什麼?為什麼是牛頓和愛因斯坦對科學的貢獻更大?

這個原因很多,但理解這一點,首先要理解“科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和理解科學是幹什麼用的。當然了,科學有什麼用?這又是一個很龐大的問題和話題。不過,簡明扼要提綱挈領的說,有句經常被提及的話講:“科學的第一功用是解放人的思想”。

科學有很多用處,有很多非常重要和非常廣泛的用處(或者叫影響),但科學的第一功用——科學的第一個功能和第一個作用是“解放人的思想”。

其實,說“解放人的思想”,這是在最近一百多年來的社會語境中,刻意偏向褒義的說法,如果我們換個說法,科學的第一功用就是用來給你洗腦,用來形成,塑造和顛覆你的三觀的。

知道了科學的第一功用,知道了科學的第一個功能和作用就是塑造人的三觀。那麼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牛頓最偉大,愛因斯坦次之,而麥克斯韋、門捷列夫、伽利略、波爾、海森堡等人,在牛頓和愛因斯坦面前,要被歸為第二流的科學家之中了。

其實,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科學進步都或大或小的改變了/重塑了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在人類歷史上,至少是在最近數千年以來的歷史上,不單單是“改變了”人們的三觀,而且還稱得上是“從根本上顛覆了”整個人類的三觀的偉大科學家,只有三位,分別是牛頓、愛因斯坦和達爾文。其他的,許多科學家的貢獻也對人類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重大影響,比如說開爾文勳爵的諸多成就(特別是在熱力學上的貢獻),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沃森和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等等等等,但這些都不是在根本上改變整個人類的三觀。

再說一遍:真正在根本上改變整個人類三觀的,第一個(有科學史和思想史的學者認為是唯一一個)集大成者是牛頓!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牛頓之後的詩史已經為牛頓所造就,牛頓之後的人,再偉大也做不到像牛頓那樣深刻的影響人類的思想世界,以及人類思想世界的發展演變史了。

牛頓之後的後來者中,又一次徹底顛覆人類三觀的,首先是達爾文,進化論知道吧?這個不用多說了吧?然後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打破了絕對時空觀,也為打破絕對精確可知論的世界觀(就是量子世界觀的興起)做出了基礎性的重要貢獻。至於其他的人,當然也很偉大,比如說麥克斯韋就很偉大。但在改變、顛覆和從根本上重塑人類思想世界這個科學的第一功用上講,麥克斯韋和門捷列夫等人的貢獻以及影響力,和牛頓以及愛因斯坦相比,還是明顯淺薄了些的。

這裡的要點是:大家要知道,科學不但包括“應用科學”,科學在根本上是“無用”的純科學!真正純粹的科學不是被金錢或者利益驅使的“器皿”,凡是國之重“器”的都不會是最精髓最重要的科學!科學是在人性中思想裡的好奇心上生長出來的參天大樹!是人類思想世界中最偉大,最重要,最輝煌和最無窮無盡的延伸!坦白的講,我們中國人比較信仰“實用主義”,比較喜歡“功利”,一直認為純科學是沒什麼用、不值錢的旁門左道。直到今天,我們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在基礎科學上,不要說別的投入,恐怕補課費還沒交夠,甚至有人根本就是隻想著投機取巧,不想交補課費呢。

好了,說了不少了。總而言之,大家要知道科學的第一功用是解放人的思想,在這一點上,牛頓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後人無法超越的巔峰,牛頓之後,根本上解放人類思想的,是達爾文和愛因斯坦。其他的許多科學家都做出了傑出貢獻,但堪稱“顛覆一切”的,人類歷史上,只有牛頓,達爾文和愛因斯坦三個人了。


137億年前的氫二氧一


麥克斯韋是和牛頓、愛因斯坦一樣偉大的科學家,之所以會形成“低一檔次”的概念,應該是因為有些人對他的瞭解不夠。事實上,麥克斯韋的所有成就加在一起,足以媲美這個世界上任何另外一位物理學家。

最美公式的主人

牛頓統一了天上的力和地上的力,而麥克斯韋則統一了電和磁兩種作用,並給出了世界最美公式——麥克斯韋方程組。這是一組描述磁場、電場、電荷密度、電流密度之間關係的偏微分方程,互相之間發生耦合,變化萬千。

麥克斯韋方程組宣告了電就是磁,磁就是電這樣的公理,是物理學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一次大統一。自麥克斯韋之後,物理學界一直在追求大統一,愛因斯坦晚年一直致力於統一引力場理論,最終以失敗告終,目前號稱統一了宇宙四種基本力的弦理論只是紙上談兵,還稱不上科學。

麥克斯韋妖的提出者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在統計力學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麥克斯韋是統計力學的創始人。愛因斯坦的1905年所寫的5篇文章被譽為全部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其中2篇都是研究統計力學的,也就是說,愛因斯坦的偉大建立在麥克斯韋研究的基礎之上。

麥克斯韋還曾經提出一個假象實驗——麥克斯韋妖實驗,差點讓一隻神通廣大的妖精破壞了熱力學第二定律。這也是物理學史上最有名的假象實驗之一。

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創始人

麥克斯韋於1871年創立了卡文迪許實驗室,該實驗室簡直就是諾貝爾獎的搖籃,從其中走出了發現電子的湯姆孫,提出原子結構的盧瑟福,發現中子的查德威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克里克,發現康普頓效應的康普頓等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綜上所述,並不是麥克斯韋比牛頓和愛因斯坦成就差,只是因為人們的學識不同、理解不同罷了。麥克斯韋單單憑藉他在電磁學方面的貢獻就足以比肩牛頓和愛因斯坦,他們都是最偉大的科學家。

順便聊一點八卦,麥克斯韋去世的同一年愛因斯坦出生,很過人認為愛因斯坦是麥克斯韋的傳承。


瘋狂知識點


如果按成就給有史以來的物理學家進行一次大排名,牛頓和愛因斯坦會坐穩前兩把交椅,其地位無人可以撼動。麥克斯韋也是偉大的科學家,他完成了電和磁的統一,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就是一種電磁波。可他習慣了坐第三把交椅,幾乎未曾有過進入前兩名的時候。

統一是物理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一個大的主線。牛頓統一了天上的運動和地上的運動,愛因斯坦統一了時間和空間,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和磁。既然都是統一,為何麥克斯韋就不能和牛頓、愛因斯坦平起平坐呢?

主要還是由於牛頓和愛因斯坦實在是太牛了,比麥克斯韋要牛。

牛頓可謂是一手設計出了經典力學的藍圖,牛頓第二定律的建立使人們可以定量地研究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的運動,並且也能反過來根據物體的運動研究物體的受力。萬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為天文學的發展打下理論基礎,同時也將天上的運動和地上的運動統一了起來。除此之外牛頓還在光學領域有很多開創性的研究,其發明的反射式望遠鏡也是當今很多望遠鏡的基礎。另外,牛頓還是一位非常偉大的數學家,獨立發明出微積分就能夠讓他成為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愛因斯坦一手建立起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建立改變了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廣義相對論將引力進行了幾何化的處理,同時愛因斯坦還是量子論的奠基人之一。

和麥克斯韋相比較,牛頓、愛因斯坦的研究幾乎都是覆蓋當時的整個物理學,麥克斯韋方程組僅僅涉及到電、磁、光,麥克斯韋在統計物理學方面也有一些研究,但終究達不到麥克斯韋方程組的高度。從基礎性的角度以及影響面上講牛頓和愛因斯坦要比麥克斯韋偉大。

今天一些理論物理學家也在追求一種統一,將自然界中的四種相互作用統一起來。科學家們已經完成了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的統一,還有萬有引力沒有統一進來。假若有誰將萬有引力統一了進來,他也會是偉大的科學家,但就影響力而言也是不能和牛頓、愛因斯坦相比較的,和麥克斯韋倒是可以掰一下手腕。


刁博


人們把牛頓和愛因斯坦相提並論,為什麼麥克斯韋是電磁學的集大成者卻看起來低一檔次?

有個比較通俗的說法可以評價這三位大佬的成就,一牛二愛三麥,說的就是科學界的第一大佬是牛頓,第二是愛因斯坦,第三是麥克斯韋,但有朋友會認為牛頓和愛因斯坦應該愛因斯坦排第一位,比如下圖就是科學界的另一種排位方式:

其實這都沒有關係,來了解下這三位大佬的成就,大家心裡就對他們的位置排行有個數了!

牛頓:科學體系的開創者

以前我們沒有科學這個名詞,所以牛頓在1687年發表的著作標題名字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當然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絕對稱得上偉大,但卻並不是牛頓最偉大的地方,而是以科學思維來解釋自然界一切現象的體系,這個體系叫做牛頓經典力學體系。

151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提出了日心說,太陽系行星都以太陽為中心公轉。

1610年,伽利略的《星空信使》以前所未有的角度向人類介紹了全新的星空世界。

1600年-1610年間,開普勒完成了行星三大定律,從數學角度描繪了行星運行的軌道。

但他們之間都缺乏一個粘合劑,將現象從原理角度來闡述的理論,牛頓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成了聯繫這些現象的一個紐帶,並且成為從牛頓之後的力學和天文學的基礎,也是現代工程學的基礎。天體運行遵循人類發現的自然規律,科學第一次在理論上徹底戰勝神學,佔據了理論絕對制高點,成了開啟科學革命重要契機與動力,這是牛頓力學在科學史上的地位,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伽利略開創了實驗科學,牛頓則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完美的詮釋了科學,當然牛頓除了這些成就外,還有角動量與動量守恆,光學以及光譜觀察和微積分等

牛頓力學體系伴隨著現代科學發展的方方面面,甚至登陸火星都可以用牛頓經典力學計算完成,它的精度高到你根本不用擔心會降落錯位置。

愛因斯坦:從質量與能量的關係到宇宙的起源

愛因斯坦以光速不變的假設和洛侖茲變換與龐加萊的同時性的相對性原理,拋棄以太建立了狹義相對論,以前所未有的角度詮釋了時空的本質!

曾經洛侖茲和龐加萊走到了狹義相對論的邊緣,但洛侖茲死守以太,仍然試圖用以太的角度解釋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為零的結果,而龐加萊的同時性的相對性原理仍然沒有跨出這一步,他們都太保守,而愛因斯坦善於打破一切規則建立新規則,這使得他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然還有後來揭示物質來源的質能方程,質能等價,很多朋友以為這隻能解釋原子彈和氫彈的能量來源,但素不知質能等價方程和廣義相對論結合,能為我們解釋宇宙的前世今生!愛因斯坦就幹了這件事!

自1905年後的十年,愛因斯坦啥都沒做,就想著把狹義相對論從勻速直線運動擴展到了各種運動狀態下的廣義相對論,將牛頓平坦時空的宇宙升級到了廣義相對論質量與時空互相影響的宇宙!

1922年弗裡德曼將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設定了一個特殊的條件,假設了宇宙是一個物質分佈均勻的前提,解出了三個解,表明了宇宙有三種形狀,而在大部分情況下宇宙是動態的,1928年勒梅特提出了和弗裡德曼一樣的結果!

1929年哈勃發現遙遠星系的遠離,從而從觀測的角度證實了宇宙在很久以前的過去曾經處在極其緻密的狀態。

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則從觀測上證明宇宙曾經發生過一場開創時空的能量爆發事件!

從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中推導出的結果,加上質能等價方程,我們得以從理論上搞明白了時空與物質的由來,這個宇宙觀沒有一個科學家所能給予你,愛因斯坦做到了!

愛因斯坦的偉大,知道狹義和廣義相對論就可以了,因為幾乎整個二十世紀,半個科學界都在各個方面驗證狹義與廣義相對論,但愛因斯坦的成就並不止此,要說他量子力學的開創者之一也不為過,因為愛因斯坦有個以光電理論獲得諾貝爾獎的梗,就像表彰一個立下無數戰功的將軍的理由:卻是他救了一隻小狗?也有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預言和布朗運動的描述等等!

麥克斯韋是誰?他又幹了什麼?

種花家很喜歡麥克斯韋的大鬍子,但是HOLD不住啊!但麥克斯韋絕對可以,我們先引用費曼的評價來展開:

“從人類歷史的長遠觀點來看……幾乎無疑的是,麥克斯韋發現電動力學定律將被判定為19世紀最重要的事件。與這一重要科學事件相比,發生於同一個10年中的美國內戰,將褪色而成為只有區域性的意義。”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麥克斯韋發表了一組四個方程,用來描述所有的電磁現象,這就是著名的麥克斯韋方程組!

當然1、2、3都不是麥克斯韋的,只有最後一個方程的右邊部分才是麥克斯韋發現的,但這意義非凡,此前科學家已經發現電荷能產生電場,磁場能產生電場,但從來都沒有人想到兩者可以互相產生,這就是電磁波的理論基礎,但這是隻是表象!因為電磁理論統一的意義絕不是電磁波這個現象那麼膚淺。它更深層次的含義是光速不變和電磁波和光統一的科學意義!

前者將會促使愛因斯坦思考牛頓經典力學和電磁理論無法兼容,因此發展出狹義相對論,而後者則是物理學上第一次將可見光和看不見的電磁波統一起來!而在它之後,將會有更多的統一理論發生,當然再往後的統一則在100多年以後才發生了!

於是便有了光,這就是麥克斯韋乾的好事!

三個大佬的不完整故事講完了,各位排個序吧,誰第一,誰第三?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要說實際應用上,麥克斯韋的理論應用的還是最多的,基本上涉及電光的部分均繞不開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的理論雖然宏偉,但多是極端情況下的理論解釋,實際的應用還是趕不上麥克斯韋的!其次愛因斯坦所受的啟發也來自於麥克斯韋,因為麥克斯韋方程直接導出了光速不變的結論,引起物理學關於光速問題的廣泛討論,麥克斯韋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叨比3


一個個都扯淡,說什麼麥克斯韋只是總結前人理論,牛頓的理論不是前人的基礎上出來的?你當伽利略開普勒這些人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你妹?愛因斯坦的的狹義相對論不是在前人基礎上,那你說說狹義相對論的變換公式為什麼叫洛倫茲變換?都他媽扯淡,一個個還意思叫科學領域創作者。

麥克斯韋在物理學的地位完全是和牛頓愛因斯坦平齊的,只是對於你們這些屁民來說,電磁學比經典力學抽象但又沒有相對論震撼,給你們宣傳你們也接受不了,所以才讓你們覺得電磁學名氣沒那麼大而已


Nemo9107121


在物理學裡,麥克斯韋與牛頓、愛因斯坦是一個級別的。但是,牛頓和愛因斯坦是改變了人類世界觀,這個影響已經超出了物理學和科學的範疇,對人文、社會等都有重大影響。

牛頓力學建立了一個絕對時空觀,甚至是機械論。牛頓力學讓人們認識到地球上的蘋果與月亮是遵循同樣的物理規律。後來,拉格朗日利用牛頓三大定律和動力學原理,使用數學方法建立了分析力學。拿破崙看到他的《天體力學》,問拉格朗日為什麼書中沒有提到上帝,拉格朗日說“陛下,我不需要這個假設”。拉格朗日認為,理論上來說,只要知道這個世界某個時刻所有物質的狀態,就可以通過計算,推算過去和未來。這就是牛頓力學發展到頂峰時的機械論世界觀。一百多年前,法國數學家龐加萊計算“三體”問題時,發現了微分方程的解的不穩定性,初始狀態極細小的差別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龐加萊進一步發展了“混沌”理論,“蝴蝶效應”就是它的一個特例。機械論或者因果決定論開始崩潰。

愛因斯坦建立了一個相對性的世界觀,質量可以改變空間結構,高速運動會改變時間和空間,質量與能量會相互轉化……於是,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被顛覆。

相比而言,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對人的思想沒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它只是在物理、天文、通信、信息等領域具有影響力。麥克斯韋方程推出的電磁波速度不變性質,是牛頓力學與愛因斯坦相對論之間的一個紐帶。一個與參考系無關的速度,在牛頓力學中是不可想象的。正是為了解釋這個推論,一群科學家開始思考新的時空觀,最終愛因斯坦完成了這個偉大任務!


RaymondIT


麥克斯韋確實很偉大,他的麥克斯韋方程組甚至被很多人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方程。但只能說牛頓和愛因斯坦更偉大,所以顯得麥克斯韋看起來好像低一檔!為何會這樣?

主要在於牛頓和愛因斯坦開創性,力挽狂瀾的科學理論,在人類科學史上完全開創並奠定了一個新時代,同時對人類思維方式有重大影響,甚至是顛覆性的影響!

牛頓的經典力學統治了物理學界幾百年,甚至直到今天我們仍舊生活在經典力學統治的世界!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我們傳統思維的顛覆絕對是震撼性的,讓我們認識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直到今天仍舊會有很多人無法理解時空的相對性!

從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到愛因斯坦的相對時空觀,是我們對宇宙本質認知過程中的一個飛躍,牛頓的經典力學統治了低速世界,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統治了亞光速世界!

麥克斯韋的貢獻同樣很大,但並沒有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絕對的顛覆和開創性質!單從貢獻來看,麥克斯韋的貢獻覺不亞於牛頓和愛因斯坦,但或許因為開創性和影響力不夠,給人們感覺要低上一檔!在麥克斯韋之前,有法拉第等人對電磁的關係有研究,但並沒有弄清楚電磁關係的本質!

或許這樣說會比較準確公正:麥克斯韋是牛頓時代和愛因斯坦時代之間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三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統治了各自的時代!


宇宙探索


牛頓、愛因斯坦是研究物理學基礎理論的,我們說這個世界是物理的世界,因此,基礎物理學理論是我們認識這個宇宙的基礎知識。所有的應有科學與發明創造,皆為建立在物理學基礎理論地基之上的建築。

因此,發明大王愛迪生、特斯拉等人,他們的發明創造對於人們現實生活的貢獻,其實是遠遠大於愛因斯坦的,但在科學史上幾乎不提及他們。

電磁學理論當然是十分偉大的。物理學就是研究聲光電力熱。麥克斯韋電磁學的研究,在科學史上是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他的理論對於催生愛因斯坦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理論都有巨大貢獻。但是,畢竟牛頓與愛因斯坦的理論,是直接解釋宇宙的完備的基礎理論,是集大成的理論。

在伽利略開創近代科學之前,人們認識宇宙的諸多理論,如神創論,還有古希臘的各種理論,什麼水元素論、火元素論、四元素論,然後是柏拉圖的理念論,再到亞里士多德的存在論。易經的陰陽五行理論。老子道德論。

無論是神學、宗教還是中西思想、哲學,無論何種解釋,無疑都是非科學的,也是經不起科學實驗檢驗的。

自從伽利略牛頓開創近代實驗科學以來。人們認識宇宙就採用了科學的解釋。

我們可以把解讀宇宙的基礎理論分為三個階段:1.0版本是牛頓力學;2.0版本的相對論;3.0版本是量子力學。

牛頓力學是可以解釋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現象,但放到宇宙尺度就不靈了。相對論向下兼容牛頓力學,可以完美解釋宇宙大尺度的星體運行原理。

量子力學,也是向下兼容牛頓力學,應該說目前的量子力學理論研究只到了2.5版階段。科學家們只是觀測到了量子狀態的許多獨特現象,並加以運用。但並未完全弄懂原因、機理。目前,量子力學只能解釋四種宇宙基本力中的三種:弱核力、強核力、電磁力,但尚無法解釋引力的原理。

然而,量子力學理論與相對論理論互不兼容。相對論用於解釋宏觀大尺度宇宙現象。量子力學用於解釋量子尺度的微觀世界現象。

人們期待能夠同時兼容相對論、量子力學理論的大一統理論、萬物理論。這個4.0版本可以解釋之前1.0、2.0、3.0無法解釋的現象,於是就有了弦理論、超弦理論、M理論等萬物理論。然而,這些理論目前只是一種科學假說,尚未被驗證。

人們想科學認識宇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