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后,为什么还不能将内阁取代?

内阁之位最早出现在明代,作为朱元璋废除宰相后,辅佐皇帝处理国事的机构,一直延续到了清代。在这个过程中,内阁的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直到军机处的诞生,开始直接对内阁的辅政功能产生影响,清朝也一直保持着军机处和内阁共生的现状。

军机处可以说是皇帝最亲密的直属机构,直接听取皇帝的指令形式。其存在的很大意义,就是为了加强皇权,能够帮皇帝的命令,最直接的执行到位,这里面大有取代内阁的意味。然而,为什么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后,还不能将内阁取代?

在雍正设立了军机处之前,内阁一直都是清王朝的主要国事处理机构,这个机构从明代开始,一直沿用下来。内阁的设立最早能追溯到洪武年间,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后,入直参与机务的,大多是翰林院出身,这就是内阁的最早组成。

当年朱元璋在杀害胡惟庸时,其目的就是为了废除沿用千年的宰相制度,使得权力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实现真正的中央集权。然而,在失去宰相后,面对大量的国事奏折,朱元璋一度陷入了困境中。于是他在六部外,设立了一个独立的四辅官制度,成为帮助皇帝处理国事的秘书机构。

直到明成祖时期,才在四辅官制度的前提上进行升级,也开始有了真正的内阁制度。不过,这个时候的内阁仅仅是作为秘书的职能,其品级不高,不具备真正的实权。直到清兵入关后,在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并加以升级,成为真正有实权的机构。

既然有了一个辅佐皇帝的内阁,为何还要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因为雍正时期,西北战事频繁,由于内阁的主要目的就是审阅奏折,辅佐皇帝执政。面对大量的战争情报,雍正当心泄密,于是设立了军机处,地点在隆宗门,在里面办事的都是满族的亲王和大臣。

《清史稿》:雍正七年,用兵西北,虑泄机密,始设军机房,后改军机处。

不过,当战争结束后,雍正深感军机处的便捷之处,于是将其保留,并改名为“总理事务处”,专门处理皇帝的直属事务。直到乾隆时期,才在乾隆帝的授意下,将其改名回“军机处”。

其实,设置军机处还有另一个作用,因为内阁的权力日益增高,严重影响了皇帝的中央集权。乾隆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朝廷,所以将军机处重新启用,目的就是为了平衡内阁的权力,甚至有取代的意味。然而,军机处却并不能真正地取代内阁,甚至与之形成了共生的关系。

因为,军机处在设立之初,就是为了解决皇帝之不便。尤其是,一些关键时刻,皇帝无法直接找到内阁大臣,并要求他们执行政务。这时候,有一个军机处能够直接处理他的指令,是最为高效的存在,所以,军机处一直存在。

明代当时并没有军机处的存在,皇帝想要处理一下加急的事情,只能依靠宦官来执行。这种方式就间接的扩大了宦官的实权,从而出现了宦官乱政的事情发生。清朝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于是,设立了由满人组成的军机处,成为皇帝的心腹。

《清史稿》:自军机处创设以来,一切承旨书谕及办理各件,皆关系机要,此与前代所称平章军国重事相相仿,非专指运筹决胜而言。

其实,军机处还和内阁一直存在着交集,因为无论军机处处理皇帝的何种指令,最终的奏折依然会回到内阁这边进行审阅。同时,我们仔细翻看清朝历史,凡大学士往往都兼军机大臣,即管理内阁又掌军机处。

​可以说,军机处和内阁就是皇帝处理事情的两个职能部门,不过两个部门的处理机密程度不同。不过,组成人员可以相似有重叠。

感谢你的观看,写作不易赞。

【参考文献:《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