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父母越來越“雞娃”?看經濟學家眼中的“育兒陷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個詞叫“直升機父母

”?

一個孩子是這樣描述的:我的爸媽就像一個直升機一樣,永遠懸停在我的頭頂。無論我做什麼,他們都關注著我。

可以說,現在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關注更多,越來越密集,在孩子身上花費時間、精力、金錢也更多,這種父母被叫作“直升機父母”,這種教育也被稱為“密集型教育”。

為什麼中國父母越來越“雞娃”?看經濟學家眼中的“育兒陷阱”

為什麼現在席捲全球的這一股直升機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如此的普遍?

在《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一書裡,兩個經濟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和數據告訴我們,所有教育方式的改變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現在的家長會那麼拼命地教育孩子。

不同育兒方式的選擇,背後的深層動機在於經濟水平

本書的兩位經濟學家認為:

當一個國家或者時代,父母的收入差距較小或者教育回報率較低時,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寬鬆的;

當收入差距較大或者教育回報率較高時,父母往往會更專斷,會更多地向孩子灌輸成才成功的觀念,更關注孩子的教育。

簡單地說,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報是關鍵因素

比如,在中國,虎爸虎媽、直升機家長這類教育方式,會獲得相當程度的支持,但是,在經濟不平等較低,也就是收入差距較小的國家,如北歐、德國、瑞士、荷蘭,這類教育方式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再比如,我們父母那個年代,他們的父母對於教育這件事並沒有那麼關注,能上學的就上,不能上的回家幹活就行了,而且那個時候,一個工人和一個教師的收入差距並不大。

可是,放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不一樣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上一個名牌大學和上一個普通大學或者甚至沒有上大學,所得到的就業機會和收入完全不同。

總之,決定一個家庭教養方式,或者在一個社會當中,哪種教養方式最多的,主要是取決於經濟問題

為什麼中國父母越來越“雞娃”?看經濟學家眼中的“育兒陷阱”

那麼,經濟是如何影響育兒選擇呢?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經濟水平的提高,教育回報率增加,也帶來了育兒焦慮。

本書的作者做了大量的調查,在歐美國家,現在和八十年代比起來,父母每週陪孩子的小時數平均增長了四到五個小時,也就是說,父母會拿更多的時間陪孩子。儘管沒有統計中國的數字,但是,我覺得中國父母陪伴孩子學習的時間會更長。

其實,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寫完作業,是不是還有很多的時間可以玩。但是,現在很多孩子寫完作業,經常寫到晚上九、十點鐘。能夠按時睡覺就不錯了,哪還有時間去玩?

在這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收入不平等在大量的國家開始激增,在中國也是一樣,教育的回報率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高。所以,這個過程中,人們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為什麼中國父母越來越“雞娃”?看經濟學家眼中的“育兒陷阱”

第二個,藍領收入的高低。

就是說,一個社會藍領階層的收入,將決定著家長是否足夠焦慮。

以日本為例,日本和中國一樣,也有這種類似於高考的制度,而日本的考試壓力也是很大的。但是日本的家長和中國的家長比起來,只有34%的家長,認為勤奮是很重要的。而中國的家長,有90%認為勤奮是很重要的。

那為什麼日本的家長,會比中國的家長要明顯在勤奮這件事上放鬆這麼多呢?因為在日本,他們的藍領收入是比較高的,也就是不管什麼職業,大家的總體收入水平差得不會太多。

所以,藍領收入和我們整個社會的教育焦慮狀況是有關係的。

為什麼中國父母越來越“雞娃”?看經濟學家眼中的“育兒陷阱”

第三個,地位和社會關係。

以歐洲為例,歐洲有很多貴族,他們大量的收入是來自於家庭的繼承,社交的獲得。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主要教孩子騎馬、社交、跳舞、彬彬有禮、怎麼吃早餐等,相對很輕鬆愉快的方式,所以,在歐洲尤其是北歐,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很輕鬆,基本都是放任型。

我們已經知道,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增加,不僅促進了文化價值觀的轉變,也改變了父母的行為。特別是,父母們越來越相信,孩子的成功取決於教育成就。所以,“直升機、密集型”育兒變得越來越流行。

事實上,教育方式不僅在國與國之間存在差異,在一個國家內部也會存在差異。比如,一個高收入家庭和一個低收入家庭相比,花在孩子教育上的精力和金錢更多,而低收入家庭更關注謀生。

為什麼中國父母越來越“雞娃”?看經濟學家眼中的“育兒陷阱”

那麼,密集型教育,到底值不值得?

看到這裡,可能有的人會問,如此關注孩子的教育,把孩子折騰得很累,把父母折騰得很累,到底值不值得?

在經濟學角度,就是用統計數據來說話,對於學術成績的影響,密集型教育非常明顯。

有一個國際性通用的考試,不管你是什麼國家,考題都一樣。對比最終結果發現,不管是數學、閱讀,還是科學,密集型教育的家庭比鬆散型、放任型的家庭平均高20分以上。

為什麼中國父母越來越“雞娃”?看經濟學家眼中的“育兒陷阱”

育兒差距會導致“育兒陷阱”嗎?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叫“貧困陷阱”,意思就是貧困是一個人無法擺脫的持續的糟糕結果的原因和結果。如果一個人很窮,他的錢幾乎只夠用於基本生活需求,那他就無法積蓄和投資,那麼,貧窮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就會陷入“貧困陷阱”。

放在育兒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家庭條件好的家庭,可以選擇更好的小學初中高中,可以請家教,可以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和興趣班。家庭條件差的家庭,尤其是大山裡的孩子,擁有的教育資源非常有限,育兒差距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最終就容易變成育兒陷阱。

為什麼中國父母越來越“雞娃”?看經濟學家眼中的“育兒陷阱”

  • 父母的眼界,決定了他們的教養方式

經濟學家們認為,藍領工人的工作往往是單調的,而“敢於質疑”的思想,只會成為這種職業的障礙。因此,這就決定了這部分父母更傾向於專斷型教育,就是孩子必須聽我的,不願意聽孩子講話,也不願意溝通,只要孩子聽話就行。

  • 差異不是源於目標或期望,而是源於父母面臨的約束

不同經濟背景的父母實施不同教養的方式,可能會完全不同。第一個是觀念,第二個是錢。你沒有那麼多的錢,你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陪孩子。

  • 家庭之外的更寬泛的孩子的成長環境

長期以來,教育研究者們認識到了同伴的重要性。孩子能夠從彼此身上學到很多。有抱負的孩子,周圍也同樣是這樣的孩子。那麼,他們可能會表現得更好。大家拼了命地去選學區房,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中國父母越來越“雞娃”?看經濟學家眼中的“育兒陷阱”

面對育兒差距,給父母的幾點建議

  • 首先,做權威型父母,與孩子理性、平等地溝通。

現在比較受推崇的教養方式,就是權威型,以理性和問題導向的態度引導孩子的行為,通過說理和塑造價值觀來跟孩子溝通。當孩子與自己的意見發生分歧時,父母可以強調自己作為成年人的觀點,但是也認可孩子的個人興趣和獨特的行為方式。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權威型,並非專斷型。專斷型是什麼樣的呢?父母會有特別多的限制和規矩,潛臺詞就是“我是父母,我都是為你好,你就必須聽我的”,這種方式之下,孩子沒有什麼發言權,父母跟孩子之間,也沒有過多的交流。父母最主要的是發佈指令,如果孩子做不到的話,就會用強權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比如,大聲地呵斥,管著孩子、盯著孩子。

為什麼中國父母越來越“雞娃”?看經濟學家眼中的“育兒陷阱”

  • 其次,抓住孩子0-4歲教育,尤為重要。

諾貝爾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最新經濟研究表明,對兒童早期(0-4歲)的投資,尤為重要,可以減弱家庭收入不平等對孩子未來的影響。

無獨有偶,兒童發展心理學家也認為,孩子的幼兒時期,對孩子大腦的發育、未來行為習慣的養成、性格的培養等方面至關重要。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孩子早期的語言環境,將影響孩子以後的學習成績甚至是一生。

所以,在0到4歲時,一是要對孩子多說話,多說積極正面的、豐富的詞彙,二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比如閱讀,培養專注,培養好的行為等,只要小時候的習慣養好了,以後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家長才還不會操那麼多心,其實,這就相當於在家的早教

為什麼中國父母越來越“雞娃”?看經濟學家眼中的“育兒陷阱”

  • 最後,放下電子產品,把時間還給孩子。

現在是電子時代,電視、手機吸引了我們太多注意力,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公共場合,經常看到一些父母抱著手機玩,真正高質量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少。

最簡單、最經濟的育兒方式就是,遠離電視和手機,多陪伴孩子,陪孩子親子共讀,陪孩子做遊戲。

一個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閱讀、運動和遊戲,是兒童發展的三件法寶

最後,我想說,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將來有一個好的職業,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理性、科學地育兒,不焦慮,但也不放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