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記憶——去鄉下舅舅家過年

又到歲末,又到過年時候,但現在的年味好像不似以前那麼濃郁,而變得有點淡淡的。記得小時候過年,那是讓人期盼的,也是忙碌的,家家戶戶忙著推湯圓粉子,做湯圓心子,空氣中彷彿都瀰漫著年味的香甜......

舅舅家在金堂縣紅瓦店(現屬青白江區),每到過年,父母便會帶上我們姊弟四人去舅舅家小住幾日。

初一早上四點過,父親便起床開始搓湯圓。父親不會做飯,但做得一手好湯圓,個頭大小十分勻淨。湯圓心子是紅糖做的,裡面加了花生、核桃、芝麻、黃豆,花生之類的東西是奶奶用碓窩,一碓窩一碓窩搗出來的,用豬油把紅糖熬化後再加入搗爛的花生、核桃、芝麻、黃豆(花生、芝麻、黃豆是炒過的),這樣的湯圓心子做出的湯圓,那香甜是現在超市所賣湯圓所無法比的。很幸運的是,我現在還能吃到這樣的湯圓,臨近過年,八十八歲的老母親已經在準備做湯圓心子的食材。

兒時記憶——去鄉下舅舅家過年

吃罷湯圓,天還未亮,父母便帶著我們加上姨媽(姨媽家離我家不遠)帶著表姐、表弟浩浩蕩蕩出發了。那個時候的公交車不似現在這麼多,我們要從住家走到火車北站,坐早上六點過的火車到石板灘,再走路到舅舅家。火車是那種悶罐車,也就是現在的廂式火車貨車,車票兩角,中途還要在龍潭寺停一站。悶罐車慢慢悠悠地搖到石板灘大概需要二個小時左右。不像現在,到石板灘開車也就一小時左右。我現在都還記得石板灘那時的模樣:一條不算太寬的石板路,兩旁是木質結構帶閣樓的房子。

兒時記憶——去鄉下舅舅家過年

從石板灘到舅舅家要走二十里的路,路是機耕道加田坎路,走在路上,鄉村特有的氣息撲面而來。二十里的路程對於年齡尚小的我來說,走起還是有點惱火,不過沿途看到的景色,卻是現在很多人嚮往的田園風光。阡陌縱橫的田野間散落著農舍,農舍周圍是一片一片的竹林、樹木。農舍是那種茅草頂土坯房,舅舅家也不例外。我印象最深刻地是田裡的胡豆苗上開著的紫色小花。就這樣耍耍達達走到舅舅家已近傍晚,中途是沒有吃的,不過我們娃娃些會在家裡拿上一小塊臘肉,用紙包了放在衣服包包裡,路上邊走邊吃。

兒時記憶——去鄉下舅舅家過年

舅舅家是土坯房四合院,外面是竹林盤。我們的到來最高興的是外公,不僅看到女兒、女婿、外孫女、外孫兒,而且父親還會給外公一點零花錢。外公一直和舅舅住,一年中也會來我們家住上一些時日。外公在當地算得上是文化人,因為識字。在我印象中,外公從沒穿過短的衣裳,夏天是薄的長衫,冬天則是長袍。

說到外公,我還想說說外公的一門絕技:化水。化水或許被現在很多人認為是封建迷信,但在外公生前,當地人有個小病小痛,都會來找外公化水,而且喝了外公的化水後都還好了。這很神奇!看見過外公化水,就是平時喝的井水,用碗裝了端在手中,手指在水面比來劃去,嘴裡唸唸有詞,具體念啥不知道,總之就是病人喝了後會好。不過外公並沒有把化水傳給舅舅,這門絕技也就被外公帶到了土裡。外公給人化水從不收錢,純粹幫忙。

兒時記憶——去鄉下舅舅家過年

不曉得是水土不服還是跳蚤咬的,我們娃娃些每次到舅舅家耍,身上都會起紅疙瘩,奇癢無比。最害怕的就是上茅房(廁所),茅房就在豬圈旁,下面一個坑,上面用窄窄的木板搭上,看起來懸吊吊的。夜晚的鄉村漆黑一片,所以我們不再出門。晚上父親會在煤油燈下和舅舅、還有舅舅家的鄰居打亂戳(川牌),我們則擠在床上嘰嘰喳喳鬧半天才睡。白天的田野就是我們開心玩耍的好去處,舅舅家有一棵苦楝樹,掉下的苦楝果成了我們的玩具。附近還有一堰塘,淘菜、洗衣服都會到此。

兒時記憶——去鄉下舅舅家過年

初三是舅舅家請客的日子,舅媽打早就開始準備。姨媽和母親也會幫忙。八仙桌擺在院子中,有五、六桌,桌子板凳不夠,還會去鄰居家借。請的客人有親戚、鄰居。舅媽做得一手好菜,特別是熱窩兒雞,那味道簡直不擺了,現在和姐姐們說起,仍讚不絕口。雞是資格散養的“蟲草”雞,你想想味道會怎樣?臘肉不像現在是用樹枝燻,而是掛在灶門前,燒柴灶的時候順便熏熏。灶門前還掛了一個土陶的壺,已被煙燻得黑黑的。

兒時記憶——去鄉下舅舅家過年

端上桌的臘肉擺在碗上面,肥亮亮大塊的幾片,如果想在碗下面去找臘肉那就錯了,因為下面全是坨坨豆豉。臘肉雖肥,卻肥而不膩,因為做臘肉的豬肉是舅舅家殺的年豬,喂潲水和豬草長大的。

兒時記憶——去鄉下舅舅家過年

舅舅家請客很鬧熱,但他們本地人之間對話,我們根本聽不懂,因為他們說的是土廣東話(客家話)。當然,姨媽和母親除外,但也僅限於聽得懂而已。

......

在舅舅家過年雖短暫,但卻是甜蜜、美好的。雖然每次我會帶著滿身奇癢無比的紅疙瘩回去,但是來年,依然會興高采烈地跟著父母再到舅舅家過年,樂此不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