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古代洛阳的地位入手,谈东周为何危而不亡?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古代洛阳的地位入手,谈东周为何危而不亡?

从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公元前770年)再到周郝王病死,秦夺九鼎,东周覆灭(公元前256年),期间历时515年,这一时期,正处于我国第一个大乱世-----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诸侯征战不休,周天子大权旁落,其军事实力衰弱,经济实力不俗,堪比小儿抱金于市,然而诸侯虽觊觎不已,却不曾真正打过主意,东周危而不亡,原因何故?

一、洛阳缘何成为商业贸易中心

早在西周时期,洛阳就以经商闻名天下,而洛阳之所以能在东周时成为天下闻名的商业贸易中心,与洛阳城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关。

1、洛阳特殊地理位置

平王东迁的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城,而它之所以能成为平王东迁的都城,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从当时的地图来看,洛阳位于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加上西周时期周王把国家的象征---九鼎移至洛阳,洛阳城得到开发,逐渐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是西周的陪都,有着便利的交通,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

从东汉时期傅毅的《洛都赋》中我们可以得知:“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严阻,扶二崤之崇山。”正是便于发展水路交通的地区。而洛阳居中的地理位置,更有利于各诸侯国商品的汇入,使其成为当时各国交通和商业贸易的重要枢纽。

其次,洛阳城的地理位置巧妙,有天然的屏障护卫,故东汉傅毅称:“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岩阻,扶二崤之崇山。砥柱回波缀于后,三涂太室结于前。镇以嵩高乔岳,峻极于天。”

加上当时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环绕四周,既相互牵制以防灭国,同时也成为其屏障之一,“其时西有掳据桃林之险,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吕扼天下之膂,屏东南之固;而南阳肩背泽潞,富甲天下,辑辕伊闭,披山带河。”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古代洛阳的地位入手,谈东周为何危而不亡?

据此来看,平王东迁洛阳时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这样易守难攻的位置,使得以洛阳为都城的东周王室可以偏安一隅,而洛阳天然居中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水陆交通,对它发展商业有着天然的优势。

2、洛阳经商历史悠久

从洛阳这座城市的发展史来看,古代洛阳人经商天赋仿佛与生俱来,早在东周之前,洛阳人经商已经成为一个传统。远在夏朝时期,夏人就曾在此立都,从此洛阳就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周朝开国之初, 为了镇守东方,周文王建立了洛阳安置殷商遗民,。而殷商之民具有高超的经商天赋,就如同擅长经商的犹太人一般,殷商灭国之后,更以此为业,使得洛阳逐渐成为天下闻名的经济中心,为周王室东迁建立洛阳商业贸易中心打下良好的基础,平王东迁之后,洛阳人更是以商业为本业,经商之风逐渐盛行,《史记·苏秦列传》中言道: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而东周时期已经有青铜器文化逐渐转为铁器文化,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洛阳的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商人阶层逐渐扩大,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商贸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可见洛阳商业规模之大。

而洛阳悠久的经商历史也催生出了优秀的洛阳商人,周人白圭就是其中之典范。他所总结的“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商理论至今还在被人所沿用。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古代洛阳的地位入手,谈东周为何危而不亡?

3、洛阳局势相对稳定

东周时期,诸侯国之间彼此征战不休,但是却少有波及到洛阳的,这与周王室特殊的政治地位有关。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虽然有很大的隐患,但是在多年的传承下来,诸侯国对于周王室的宗主大家长的地位是认可的。

而西周时期分封的兄弟舅甥之国,他们对东周王室尚存几分崇敬之意,有他们拱卫在洛阳城四周,彼此之间实力相当,可互为掣肘,诸侯国之间虽常有征战,但是对于洛阳却是不敢轻举妄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洛阳城的政治稳定,从而促进了洛阳的经济发展,使得洛阳可以成为政治中立的商业贸易中心,同时商贸中心的确立又维护了洛阳的的稳定局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中原地区及周边诸国没有一个国家强大到号令其他诸侯的程度,就不足以对周王室造成威胁,诸侯国之间保持了动态而稳定的平衡。在这种局势之下,周天子仍是名义上的天下之主,

宗法制和礼法制影响尚存,诸侯国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攻打东周王室,成为众矢之的,而周王室的巧妙周旋,使它在遭遇多次灭国危机时保存了下来。

二、东周为何危而不亡

东周之时, 周天子虽然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然而王室式微,却能在此危局之中苟延残喘五百余年,尚能保存名义上的分封权,在多次的灭国之危中艰难生存。究其原因,我们之前只简单归结于周王室特殊的政治地位和诸侯国之间的彼此牵制有关。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来看,当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1、从金属铸币流通看洛阳的商贸地位

现今的中国考古界普遍认为,中国最早的货币是商朝时期的贝币,而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仅存史料分析,认为我国较早具备现代货币基本职能的是东周的空首布,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金属铸币。东周金属铸币的出现,说明洛阳的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而当时的铸造业也相当发达了。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古代洛阳的地位入手,谈东周为何危而不亡?

我们都知道,金属铸币的出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商品经济是否发达的标志,从目前出土的记录来看,洛阳及其附近地区是我国中原地区出土东周金属铸币----空首布最为丰富的地区。早在新中国建国前夕,孟津县后海资村曾出土了一批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其后由洛阳东郊马坡村群众捐交有72枚。

1970年12月,伊川县富留店村西台地出土的春秋时期的一个陶罐中,发现了大型平肩空首布604枚,斜肩空首布149 枚,共计753 枚。无独有偶,据调查,新中国成立前在这瓮货币出土地点西边约80米的地方,也曾出土一瓮同样的空首布。这些空首布出土位置都位于洛阳城的交通要道上,也从侧面印证了洛阳已经成为当时的商业贸易中心。

而《国语·周语下》也印证了考古发现的这一猜测,书中明确记载了春秋时期周景王“铸大钱”之事,详细的介绍了当时金属铸币(空首布)在洛阳一带的铸造和流通情形。据记载: “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据考证,学术界认为周景王于公元前524年所铸之大钱即为今天洛阳城周边出土的空首布。

通过其出土的范围和出土的金属铸币的数量来看,当时的洛阳确实已经具备了铸造货币的经济实力,由此可以推导,洛阳城在东周时期已经是当时有名的经济贸易中心。

2、从金属铸币看周天子的政治地位

孔子说过:“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可见当时周天子的宗法制上的大家长地位已经受到极大的衰减,而诸侯擅自征战也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东周时期,虽然周天子大权旁落,但是从周王还能行使如“赐命”之类的一些形式上的权力、 霸主的地位必须得到周王室的承认、霸主号令诸侯常需借助王室的名义等方面,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平王东迁后其地位虽衰,但周天子仍是宗法上的大宗主,在名义上“天下共主”的地位依旧不可取代。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古代洛阳的地位入手,谈东周为何危而不亡?

这一点,从楚庄王问鼎失败可以看出当时周天子的政治地位还是相当稳固,《史记》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此后,楚庄王自知时机尚未成熟,从周国的郊区撤兵了,可知当时东周王室虽势弱却尚未到灭国之时。

而司马迁的《史记》则记载:“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从这个记载来看,此时的周王还享有分封权,除此之外,东周王室还有分封刘国的记载,可见周王的政治权力尚存,周天子政治地位尚还稳固。

正是因为周王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所以他铸造金属货币是名正言顺

的,即使诸侯反对,《国语·周语下》中就记载了单穆公反对周景王制造大钱(空首布)的理由:“不可。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

然而东周的金属铸币还是被制造出来,并成为当时流通较广的货币,间接说明了周王的政治地位还是稳固的,且正如上文所说的,东周空首布的出现也印证了洛阳的商贸中心地位。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东周王室危而不亡,当时各大诸侯国尚未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各国诸侯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名义上承认了东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以古代洛阳的地位入手,谈东周为何危而不亡?

正因如此,加上洛阳城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便利了各国商贾往来洛阳,使周王室所在的洛阳成为了当时的自由贸易港,突破了当时诸侯国的封锁,东周王室才得以将洛阳经营成政治中立的商贸中心,促进了洛阳商业的繁荣发展,是洛阳成为我国最早出现金属铸币和使用金属铸币的地区,最终推动洛阳成为古代的商贸中心。

洛阳城市经济职能的进一步扩大、政治职能逐渐降低,成为了东周王室不被覆灭的保证,这才是东周王室危而不亡的根本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齐丹丹.两周时期洛邑历史地位的变迁

[2]戴彩云.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生存处境及其应对研究

[3]张玉石.东周王室危而不亡---从金属铸币的流通谈古代洛阳的商业贸易中心地位

[4]李爱玲、白雁钊.东周时期周王权力研究述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