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CULTURAL TOURISM


即便能有人從遠古存活至今,在彼時彼刻,他也無法意識到,自己曾經用來捕獵的骨刀,可以在未來的博物館裡陳列;戀人在中世紀贈與的羽毛筆,會成為千禧年後引人一擲千金的珍寶。就像那張不知何時保留下的過江船票,恍惚間,褪色的紙面就會帶來一段對逝去時光的追憶。所有生活裡的細枝末節,最終都會堆積出一個清晰的時代,平凡卻又偉大。


千年黃葛渡

蜿蜒長江奔騰6300多公里,流經中國的11個省市自治區。因為流域綿長,這條母親河所過各處,又為它賦予了許多別名。在四川宜賓至湖北宜昌段,它被人們稱作“川江”。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臨江門碼頭纜車遺蹟


川江素有盛名,上段稱“蜀江”,下段稱“峽江”,在重慶江津,由於附近河道呈“幾”字形,當地人便以“幾江”稱之。全長約為長江近六分之一的川江支流眾多,僅在重慶,就有嘉陵江、烏江流過。正是因為水域繁密,人們日常渡江,便成了一個大問題。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俯瞰朝天門碼頭


明清時期,川江流域的大小渡口就有159處之多,擺渡漁船千餘隻,從業者萬餘眾。在更早的南宋,重慶南坪的黃桷渡,就已是初入渝黔的重要渡口。加之南岸和渝中半島隔江相望,人們往返兩地向來需要依靠渡船,到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兩岸又多出了龍門浩與玄壇廟兩個渡口,共19條渡船。其中最大的,還是黃桷渡。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黃葛渡碼頭邊靠岸小息的渡船

說起黃桷渡,不得不提到多年前的一樁“公案”。作為重慶市的市樹,“黃桷”成為山城不少地方的地名。重慶人最熟悉不過的有黃桷坪、黃桷埡,但偏偏,“黃桷渡”卻成了“黃葛渡”。

黃桷渡在南岸,河對面是南紀門。清乾隆年間,巴縣知縣王爾鑑評定出了“巴渝十二景”,其中的“黃葛晚渡”,就在黃桷渡處。對於黃葛晚渡,前人多有頌詠,最早的,是鎮守釣魚城的南宋名將餘玠。他寫道:“龍門東去水和天,待渡行人暫息肩,自是晚來歸興急,江頭爭上夕陽船。”數百年後,重慶七中前身——東川書院的主講人周開豐同樣不吝溢美之詞:“渝江秋色老,野渡暮生寒,天水蒼茫合,煙嵐縹緲看。悄無人共語,似有艓橫灘,極目層城上,風高更倚欄。”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高山江水塑造出了重慶獨特的豪邁

這樣看來,黃桷渡改為“黃葛渡”,似乎才是正解。不過,黃桷渡當地的居民並不這麼認為,他們的居住地,曾經有黃桷渡糧店、黃桷渡小學、黃桷渡牛奶場,當然,還有渡口那棵粗壯的黃桷樹。據說,這棵老樹就是黃桷渡名字的由來,可為什麼又叫黃葛渡呢?

1988年黃桷渡拆遷時,黃桷渡確確實實變成了黃葛渡。為此,老一輩的黃桷渡人糾結了十幾年。實際上,黃葛渡是因黃葛樹而得名。四川農業大學退休教授林鴻榮是重慶榮昌人,1986年,黃葛樹成為重慶市樹之後,他應邀發表《黃葛樹考證》,收錄進其專著《中華樹史論叢》當中。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渡江老照片

經他考證,重慶的市樹是黃葛樹,而不是黃桷樹。黃葛樹是《中國植物誌》上的學名,黃是“老樹”之意,葛在《詩經》中就存在。《詩經·周南·樛木》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因此,“葛”是“老樹葛藟”演化而來。

同時,“黃葛”一詞最早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的記述:“江水又東,右徑黃葛峽,山高險,全無人居。江水又左徑明月峽,東至梨鄉,歷雞鳴峽。”宋朝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明代《蜀中名勝記》,清康熙《峨眉山志》以及清成都縣誌均有黃葛樹的記錄,但“黃桷”一詞,卻無記載。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渡江的人

那黃桷樹又是怎麼來的呢?傳說,當年劉備入川,路過歌樂山龍泉寺,種下一棵樹,那樹發了六個枝椏,分成六股樹幹,得名“六股樹”。“六股樹”越長越大,十多個人手拉手才能合抱。久之,“六股樹”就訛傳為黃桷樹了。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渡江的人在船上做飯

不過,真正把二者混淆的還是重慶人的口音。清初“湖廣填四川”,部分巴蜀人士訛音筆誤,將葛(gé),桷(jué),角(jiǎo),都念為guō(郭)音,再加上人們因“桷”字從木旁,故在書寫時就逐漸寫成了“桷”,這就是黃葛樹樹名衍化為黃桷樹的由來。

當然,不管稱呼怎麼改變,對重慶來說,黃葛渡的蒼茫千年,只是人們渡江歷史的小小縮影。


廖氏兄弟與海棠溪義渡

有渡口,自然就需要擺渡。舊時渡船多為木船與竹筏,擺渡則分民渡與義渡。所謂民渡,便是由船主設置,渡人、渡物都要收取費用。義渡則由當地平民、官員,或是鄉紳宗族倡議募捐,募集到的資金部分用來造船,另一部分購置房產田地,以供租賃,所得租金都拿來給養船工、維修渡船,但過渡本身不收費用。

在過去,落地士子、還鄉官員、宗族元老等一些當地有影響力的人物,形成一種特殊的鄉紳階層。他們近似官員,又不是官員,往往樂於福澤一方。“修橋、鋪路、擺義渡”,一直被民間鄉紳所推崇的三大善舉。但在重慶,修建跨江大橋未免太不切實際,所以,資助過江義渡就尤為普遍。

據不完全統計,從清代到民國時期,巴縣曾先後設立10餘處義渡,海棠溪義渡便是其中之一。清中葉時期,海棠溪渡口還並非義渡,反倒是一直負責將米薪雜物運入主城,以供日常。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海棠溪渡口

道光年間,某年天降大水。船工為多收錢財,不顧船體載重,嚴重超載,導致渡船傾覆,數十人與一船貨物盡葬魚腹。有鑑於此,時任巴縣縣令楊霈決定,要在海棠溪設立義渡,杜絕此類事件。

在當時看來,楊霈此舉無異於天方夜譚,因為縣中銀錢本就吃緊,根本無力開設義渡。這一點,縣令楊霈自然最清楚不過,可為了維持船渡正常運行,他也只好硬著頭皮請當地鄉紳捐獻。這時候,一個名叫廖春瀛的太和鄉鄉紳站了出來。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舊時義渡

在巴南區天星寺芙蓉村,有一個被當地人稱作“天井坪”的山坪,那裡至今還保留著許多黔渝馬道痕跡。串聯起這些古道的,是十多間外門框外斜的老屋,當中有不少都是廖氏舊居。

雍正年間,廖氏先祖在湖廣填四川的大潮下來到了太和鄉。定居後,廖家開枝散葉,經過幾代,便成了當地的名門豪族。在太和鄉十餘處二進的院落裡,廖家200年間就有30多人為官,其中五品以上的更是超過一半。曾任正五品文官、“誥授奉政大夫”的廖堯勳,膝下育有二子,他們就是捐資義渡的廖春瀛和廖春溶。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舊時義渡

道光14年,廖氏兄弟拿出價值9000多兩的土地,又追加錢財,共計一萬四千兩,捐贈義渡。聽聞下浩林覺寺的僧人將廟產田地抵押,揮霍一空,負責籌備義渡的鄉紳們立刻便用廖家捐獻,買下了寺廟。加上其他鄉紳捐贈,以及部分渡船適當收取費用,每年所得,可以維持義渡運營。

乾隆年間,巴渝十二景中的“海棠煙雨”,所指就是海棠溪。但因廖氏兄弟的慷慨,巴南區至今還流傳有這樣的傳說:廖春瀛字海山,廖春溶字棠溪,海棠溪名字,是來自道光年間資助義渡的廖氏兄弟。

事實上,當初為表彰廖家所作貢獻,政府確實準備將義渡命名為“廖氏義渡”,但此舉遭到了廖春瀛的反對。不僅如此,廖家的子子孫孫更是一直守護著先祖捐資的海棠溪義渡。當多年後,有妄人企圖將廖家捐款挪用,廖氏後人硬是從縣、府、道,一直告到了督察院。最後,義渡才得以被保留。

除去海棠溪義渡,重慶可查的義渡還有張家溪義渡、柳家溪義渡、豬腸子義渡、李家沱義渡、大渡口義渡、魚洞義渡、木洞鎮義渡等。其中不少,都在漫長的歲月裡伴隨人們兩岸往來。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如今的海棠溪路標

1927年,海棠溪義渡管理所曾嘗試緊跟時代,用“汽划子”(以煤炭作燃料的小型輪船,又稱“小火輪”)來開辦過江輪渡。可因投資太小,所購“汽划子”載客量不夠,且性能差,常有故障停擺,不久便夭折。1941年,曾經規模龐大的海棠溪義渡隱入歷史深處,廖氏兄弟所捐獻的田產,移交重慶市與巴縣作為教養事業基金,渡船則捐贈給了海棠船業公會。


重慶最早的輪渡公司


老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即便在今天,這句話也絕對算得上真理。千百年過去,依仗長江流水,重慶人捕魚灌溉,得以自養。但在複雜的人類社群裡,江水還被賦予了更多含義。


矇昧時光,深沉長江是喜怒無常的神明,人們忌憚、恐懼,也敬重、感激。對於精明的商人,奔騰江水是最大宗的生意之一,依託這種天然的動力,他們可以通過貨運和商貿,獲得令人羨慕的財富。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如今的輪渡


與晝夜不停的貨運碼頭相比,運載人流的輪渡,似乎並不那麼惹眼。可著眼普通百姓,條條渡船通往的,是他們的營生、炊火,和平淡安樂的人生。從買菜上班到遊樂歸途,萬千條生命的軌跡,化作重慶數十年的煙火眾生——正如涓涓細流,匯成江河。

“陪都形勝自天成,江水滔滔繞山城。唯我輪渡應運而興,日夜服務便利民行。”1938年元旦,重慶輪渡第一條航線——儲奇門至海棠溪線路開通,重慶輪渡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們,創作出了這首《輪渡歌》。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如今的輪渡

一年前的5月,時任四川省民政廳廳長稽祖佑與建設廳廳長盧作孚,聯名向省政府建議,開辦重慶輪渡航線。當然,在歷史上,此刻的盧作孚還有另一個更加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或者說,“中國船王”。

這一年,民生公司旗下已擁有46艘輪船,總噸位上萬,員工近4000人,是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航運企業。就在建議開辦重慶輪渡航線的3個月後,這位偉大的實業家正式出任國民政府交通部的次長。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停靠在岸邊的貨船

抗戰爆發後,盧作孚在四川省建設廳的繼任者河北衡來到重慶,召集川江航務管理處、重慶市社會局、重慶市駁渡事務所,以及民生公司等單位的負責人,商議籌備“重慶輪渡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的相關事宜。

商討結果是,公司由官商合辦,省政府出資10萬元,先行開通渝中區儲奇門至南岸區海棠溪的川江過江航線。原因無他,渝中區與南岸區僅一江之隔,儲奇門與海棠溪則是兩岸百姓往來的集中點。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如今的輪渡


同時,當時的抗戰物資多從雲貴兩點,經川黔公路運來,而當時的海棠溪,正是公路起止點。就這樣,川江航務管理處處長何靜源管理的輪渡公司籌備處,向民生公司租來“民約”和“民慶”號輪船,《輪渡歌》伴隨江風流水,飄揚兩岸,開啟了重慶輪渡的煙雲80載。

儲奇門至海棠溪輪渡航線開行初期,票價分前後艙,前艙要600文銅板,後艙只要400文。實行法幣後,票價抹去了兩個零,單位從“文”換成了“分”。2月,輪渡公司籌備處又從川江航務管理處借調“渝平號”,拖著裝運汽車的駁船過江,正式開通重慶汽車輪渡。開設地,同樣在海棠溪。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如今的山城

此後,輪渡公司開始大規模擴張。6月,飛鳳、新恆大、慎元、新江利4條蒸汽拖輪從武漢購得,被改為輪渡,依次按數字編號;不久,渝中區朝天門至南岸區彈子石航線、渝中區朝天門至江北區覲陽門航線、渝中區望龍門至南岸區龍門浩航線,相繼開通。

10月1日,重慶最早的輪渡公司、重慶客輪有限公司的前身——重慶輪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之後,輪渡公司雖陸續購置船隻,可終因開通在抗戰期間,無法完全滿足人們的過江需求。

那些年,在兩江四岸的山水間,重慶人怎麼過江?

兩岸繁華夜景

為躲避日機轟炸,到1939年,重慶城區仍有民渡、義渡工1132只木船。但即便如此,輪渡公司在抗戰時期,仍有無法磨滅的功績。僅1938年10月到12月,過江輪渡載客量便達百萬人次,最早開通的儲奇門至海棠溪航線,載客量更是接近總量的一半。第二年初夏,在儲奇門碼頭輪渡躉船被炸燬的情況下,也依然沒有阻擋這條生命線的運行。

往後的歲月裡,海棠溪義渡停辦,後起之秀渝工輪渡股份有限公司與重慶輪渡股份有限公司一時瑜亮。條條輪渡見證過物價飛漲的荒唐,感受過人流如織的禮讚,也在代代更迭的記憶里老去、遠走。


圖 ◎ 何志宏 羅大萬 葉希文 部分圖片由重慶圖書館提供

出品 ◎ 攝程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