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落幕時》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文|琪雪

《祈禱落幕時》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謊言是真相的影子,在影子裡能看到謊言所投射出的人心。——東野圭吾

《祈禱落幕時》是東野圭吾加賀恭一郎系列最後一部小說,於2014年斬獲第48屆吉川英治文學獎。在2019年4月被改編為同名電影,電影上映以來,受到觀眾好評,116596人打出8.0的高分。

其實,最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自己如同在大海里摸針,完全沒有方向。一直看到全書的50%,依舊處於沒有任何頭緒,不明就裡的狀態。等我耐著性子繼續看剩下的50%的時候,立馬覺得驚豔,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還好,我沒有放棄”。

《祈禱落幕時》主要講的是在偵察日本東京發生的兩起兇殺案過程中,發現其中一件證物與加賀16年前死去的母親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隨後加賀恭一朗一步步抽絲剝繭發現令人心痛的真相。這部小說以兇殺案為明線,以父母對子女的愛為暗線,講述了一個關於守護的故事。

《祈禱落幕時》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加賀恭一郎劇照

這部小說中最令我為之動容的就是淺居忠雄和淺居博美的父女情。父親為了女兒可以讓自己從這個世界消失。女兒為了父親,可以親手掐死自己深愛的父親。在親子關係中,【犧牲】與【成全】、【謊言】與【真相】父母與孩子究竟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共存?

《祈禱落幕時》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犧牲與成全】犧牲是愛也是枷鎖,成全是舍也是救贖

很多人看完這部小說之後,都認為淺居忠雄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父親對於女兒的愛,他只希望女兒能夠幸福。

可是,我卻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淺居忠雄甘願一輩子活在黑暗之中,不僅僅是為了女兒博美能夠幸福,還為了自己能夠幸福。只不過,他幸福的來源和活下去的希望都來自女兒博美。

淺居博美的母親在她小時候為了養野男人偷拿其父親印章,欠下一大筆錢然後潛逃。被逼無奈的淺居忠雄只能連夜帶著淺居博美逃離家鄉。原本打算悄悄跳海自殺的淺居忠雄,因為女兒失手殺了企圖強暴自己的橫山俊一,而不得不營造一場死亡的假象。自己則頂替橫山俊一的身份,開始過“他人”的人生。

為了女兒能夠幸福的生活,他不得不躲在黑暗之中。可偏偏總有人忍不住好奇,偷偷窺探黑暗中的秘密。淺居忠雄為了守住女兒的幸福,犯下一樁又一樁的殺人案。可是,心狠手辣並非是他本性。他無法直面這樣殘忍的自己,所以將所有的希望都轉移到女兒博美身上。漸漸地,女兒則成了他冗長黑夜裡唯一的光。

《祈禱落幕時》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淺居忠雄劇照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淺居忠雄的影子隨處可見。

為了不影響孩子學習,隱瞞已經離婚的事實,在孩子面前和丈夫扮演一對恩愛夫妻;

為了孩子,在婚姻關係中不斷隱忍,寧可和另一半做熟悉的陌生人,也要給孩子完整的家;

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熱愛的事業,專心在家陪伴孩子成長;

所有的好東西都留給孩子,自己則捨不得吃捨不得穿。

似乎,我們的父母永遠都在犧牲。這些犧牲是來自一個父母對孩子最本能的愛,可也是枷鎖。這個枷鎖鎖住了父母追求幸福的權利,鎖住了他們選擇的自由,使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孩子。所以,到了最後,孩子成了他們的唯一,成了他們的希望。

武志紅曾經說過,人的一生要經歷三次分離。

  • 第一次分離是孩子的出生,是孩子與媽媽身體的分離。
  • 第二次分離是孩子與媽媽心理的分離,在孩子6個月到36個月大時,孩子逐漸意識到媽媽是媽媽,自己是自己,媽媽和自己不是一體的,而是兩個獨立的兩個人。
  • 第三次分離就是孩子成年離開家庭,成家立業真正與原生家庭的分離。

當犧牲成為常態,孩子就再難進行第三次分離。所以,才會出現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媽寶男”“啃老族”。而這類人的父母雖過得辛苦,但依舊不捨和孩子分離。因為他們在精神上深深依賴著孩子。這種依賴讓第三次分離的痛更加深入骨髓。

想要破除這種尷尬又痛苦的局面,父母和孩子都必須忍痛成全。唯有這樣才能換來彼此精神的獨立,才能擁有選擇的自由,實現彼此的救贖,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祈禱落幕時》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謊言與真相】假作真時真亦假,謊言與真相的剝離,是對人性的內省

將橫山俊一的屍體假裝成淺居忠雄,並且頂替橫山俊一的身份生活,是淺居忠雄父女第一個謊言,也是他們之間最大的秘密。可是,一旦撒了一個慌,就需要用無數的謊言來成全。

也就是說,淺居博美所謂的幸福和夢想,全部都建立在謊言之上。而因此得來的快樂也不過是虛妄的快樂,她和父親必須小心翼翼維護著這份快樂。要時刻擔心有人將謊言拆穿,將他們所有希望撲滅。

《祈禱落幕時》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淺居博美劇照

還記得電影裡警察在瞭解真相後問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必須要活得掩人耳目的淺居博美會選擇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當時加賀回答是:“或許,她想要過不一樣的人生。”

我覺得這個回答太過於淺顯。要知道淺居博美是淺居忠雄的唯一,而淺居忠雄又何嘗不是女兒博美的唯一呢?

在那個黑暗的晚上,淺居忠雄對女兒說:“爸爸願望是希望你過的幸福,除此之外無所謂。希望博美能生活中屋簷下,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把興趣變成工作。要擁有夢想的活下去”。

我想這段話,一定深深地刻在博美的腦子裡。表面上,當演員,成導演是博美的心願,是她的夢想。可是,事實上這就是一個謊言,實際真相應該是博美希望父親看到自己找到了的夢想,希望父親可以幸福快樂。而淺居博美真正的夢想應該是可以和父親並肩走在陽光下,和尋常父女一樣能夠光明正大的享受生活。

她一直在用父親忠雄希望的樣子生活,小心翼翼維護著兩人之間的快樂。而她之所以要站在舞臺的,一方面是因為爸爸忠雄希望她能夠擁有夢想活下去。另一方面是因為只要她站在舞臺的中心,那麼無論父親身處何方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會因為她而覺得幸福。

《祈禱落幕時》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這種謊言與真相相互交雜的情況,在父親忠雄決定自殺那個晚上,開始一點一點的分離。也是直到那時,博美才發現,父親原來並不幸福,他所有的快樂都是謊言。就像自己營造的那般,他只是希望自己快樂。

所以,當加賀恭一郎最後拆穿真相的時候,博美是笑著離開的。因為,當謊言和真相剝離開的時候,她才真正開始直面自己的內心,對人性開始深刻地內省。她才發現,從背棄人性開始,她和父親就已經失去感受幸福的權利。自己和父親的一生不過就是一部長長的悲劇。

《祈禱落幕時》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龍應臺在《目送》裡對父女母子的定義,之前我深以為意,現在卻有了另外番瞭解。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不是不斷目送你離開的背影,而是互相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祈禱落幕時》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對於父母而言,孩子是其迴歸本心的良藥。

全天下的父母,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會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孩子。將所有汙穢擋在家之外,給孩子一個乾淨的成長環境。自己則會慢慢被這些汙穢侵蝕,逐漸被迷霧遮住眼睛,在兜兜轉轉中變得功利。而孩子,便是讓父母靜心凝神迴歸本心的良藥。

還記得《釜山行》中的石宇嗎?

一開始石宇是一個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人。危險來臨時,他想到只有如何保證他和女兒秀安的安全。考慮任何事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他會在下屬為投資者考慮而出言諷刺,他會在秀安給老人讓座而教育秀安不用如此,在秀安想要和其他人分享消息時阻止秀安。

生活中石宇這樣的父母並不少見。他們如此冷漠並非心地是有多壞,而是對這個世界充滿戒備,他們冷漠的背後是對自己和家人的本能保護。面對陌生人,他們穿上堅硬的盔甲,任何人任何事都傷不了他們。當然,外人的行為同樣無法感動他們。因為,當一個人對你不信任時候,你說的任何一句話都無法走進他的心裡。

可是,孩子的話可以。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大多處於本能,他們用強硬對抗外界,卻在孩子面前露出他們柔軟的內心。關鍵時候,孩子的話就會如同秀安說的話那般,直擊內心深處。讓身為父母的他們,開始內省,慢慢發生蛻變,找回初心。

《祈禱落幕時》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是一面幫助自己不斷內省的鏡子

人們常說,父母對於孩子起到引導和教育的作用。可我卻認為,父母對於孩子而言,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孩子不但可以看到自己的與眾不同,還可以通過鏡子看到自己隱藏的缺陷,進而引發內省。

就拿我來說,因為從小都是父親在教我應該如何做事,又該與人相處,所以我做的風格和處世的態度和我的父親很像,脾氣性格也如同複製粘貼那般。有時候和父親一起去做一些事,他那種不耐煩的性子和不善的語氣,會讓我覺得很難受,常常覺得心裡堵著一口氣。

當我一個人的時候,我就會細想和父親發生的不愉快。在回憶的過程中,我發現在父親身上好像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才反應過來,有時候我會用自己討厭的方式對待其他人。因此,在下次遇到事情時候,我會刻意提醒自己要耐心一點。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候,只有當你跳出那個圈,你才能發現問題的所在。而父母,就是你跳出圈子的助力。因為父母就是你的一面鏡子,在鏡子你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祈禱落幕時》所謂父女一場,不過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一場修行

渴望幸福的帷幕一重又一重,但當真相公之於眾的那一天來臨之時,幸福的帷幕終將落下。

有時候,一個人不負責任的行為,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產生連鎖反應。在《祈禱落幕時》這部小說,東野圭吾採用“冰山原理”寫法,先描寫我們能夠看到的細碎線索,然後一點點從表面看到的山體,推演出藏在水面之下80%的真相。

直到我看完整本書,我才真正理解為什麼東野圭吾給這本小說起名為《祈禱落幕時》。

在我看來,書名中的【落幕】,其實一句三關。一方面是說淺居博美和加賀恭一郎的舞臺劇落下帷幕,另一方面是指淺居博美和其父親悲劇的人生就此落下帷幕,還有一方面是指加賀恭一郎對母親的執念和對父親的誤解在真相出現後落下了帷幕。而祈禱落幕時是指淺居父女早就渴望結束這種謊言與現實交雜的痛苦生活。

【犧牲】與【成全】、【謊言】與【真相】兩者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在親子關係中,有時候進行適當的取捨,可以讓父母與孩子獲得自我的救贖。

--END--

我是琪雪,一個愛閱讀愛寫作的理工女,如果你也如此,那就關注我吧 ,和我一起探討閱讀和寫作的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