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黃色”新聞引發的血案

一場“黃色”新聞引發的血案

鍍金時代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美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劇烈轉變的時代。

1860年至1900年美國製造業產值由19億美元增加到114億美元,煤產量由1000萬噸增加到2.12億噸,鋼產量由不足100萬噸增加到1100萬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鐵路的擴張。鐵路鋪設裹挾著泡沫瘋狂增長,總里程數在1860年時還只有3萬英里,1870年就已經有5.2萬英里,1880年增長到9.2萬英里,1890年進一步增長到16.3萬英里,1900年達到19.3萬英里。

一場“黃色”新聞引發的血案

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

美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與其自由放任的經濟環境有著很大關係,在寬鬆的經濟環境之下,政府很少干涉經濟活動,民間則熱衷於發財致富,1850-1910年資本供給額增加了16倍。根據1900年的普查報告,投入工業的資本在10年內增長了50%。

但是自由資本主義的時代並不長久,很快就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各行各業的壟斷巨頭崛起。比如到19世紀80年代,約翰·洛克菲勒掌控了全美國90%的精煉油,在石油工業中處於主導地位。19世紀末期,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美國1%的企業可以掌控33%的產品生產。

與此同時,這也是美國社會急劇轉型,動盪不安的年代。

貧富差距十分驚人,1%的家庭控制著全國將近88%的財產。工人每天工作10-12個小時,每週工作6天是常態。罷工經常發生,最著名的就是1886年5月1日美國勞工聯合會發起的那次爭取八小時工作制的罷工。然而罷工都被壟斷資本家和政府聯手鎮壓下去了。

鍍金時代的工人組織力量非常薄弱,一大原因是當時的美國勞動力很充足。正如在《美國憑什麼永遠例外》裡提到的那樣,美國在1836-1914年間接納了三千多萬歐洲移民,這些移民壓低了勞動力報酬,從而使他們與本地工人關係很是緊張。

但也有好處,比如工業發展帶動了城市化。

1860年,全美8千人以上的城鎮只有141座,1890年猛增到449座。1860年美國城市人口僅500萬,而到了1900年城市人口就達到了2500萬,增長了四倍。紐約市及其周邊地區1860年人口100萬左右,1900年就膨脹到了300多萬,芝加哥更是從1860年10萬居民增長到1900年人口超過100萬。

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建設跟不上,導致火災、疾病、犯罪、環境破壞等問題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欣欣向榮又混亂不堪,被馬克·吐溫吐槽為“鍍金時代”,表面光鮮,內裡問題很多。另外,那個時候的美國帝國主義野心膨脹起來,並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奪去了西班牙多處海外殖民地。

與此同時,美國新聞業也出現了重大改變。以往的報紙多是政黨的喉舌,為政黨的政治目的服務。而隨著市民數量的膨脹,立場不偏向某個政黨的、迎合市民大眾口味的報紙風靡一時。美國新聞業的“黃色新聞”時代到來了。

黃色新聞養成記

“黃色新聞”的名字,是來自報業大亨約瑟夫·普利策旗下《世界報》刊載的彩色漫畫人物“黃孩子”,一個光頭、齙牙、穿著一件寬大黃色睡衣的男孩。

後來創作“黃孩子”的漫畫家被另一位報業大亨威廉·赫斯特挖到其旗下的《紐約新聞報》。這件事不過是這兩位報業大亨競爭的一個小插曲——普利策和赫斯特是“黃色新聞”的領軍人物,二者的競爭發生在各個方面。

一場“黃色”新聞引發的血案

競爭的一大指標自然是報紙發行量。為了吸引更多讀者,兩人都是用瞭如下絕招,這些也都成了“黃色新聞”的特色。

絕招1:誇張的插圖

彩色漫畫能夠刊載在報紙上,得益於彩色印刷技術的發明。新的技術讓各種插圖,如漫畫、連環畫和照片等能夠更好地呈現在報紙上。“黃色新聞”也擅長用大量插圖吸引讀者注意力,或表達誇大的概念。

普利策擅長利用漫畫諷刺現實,有一次登載了一幅諷刺總統候選人的漫畫:總統候選人被邀請參加富翁宴會,與壟斷巨頭們一起大吃大喝,而坐在後面的失業工人還在乞討。

赫斯特則在一次紐約殺人碎屍案後,巧妙利用了衝擊力極強的圖片。其《紐約新聞報》用彩頁登出包裹屍體的油布照片,徹底轟動紐約。

據說普利策對報紙的圖片內容本來沒有好感,一度不想這樣用插圖。試行一段時間後,報紙發行量就降低了,他只好重新恢復圖片欄目——這真的是人民的呼聲啊。

絕招2:刺激的選題

為什麼人民群眾鍾愛插圖呢?

19世紀末普通美國人的教育年限也就五年左右,以他們的閱讀能力,讀不了太深刻的東西,自然喜歡衝擊力大的大幅插圖。類似的,他們閱讀品位也不高,熱衷閱讀色情、暴力、犯罪、兇殺類新聞——人性一貫如此。

於是普利策的《世界報》和赫斯特的《紐約新聞報》就經常報道類似選題的新聞,還用聳人聽聞的標題來突出這一點。為了更加醒目,標題還用特別大的字號佔據突出位置。

比如《世界報》的標題 “急需女人的愛”、“新娘不是妻子”、女英雄還是女罪犯?”、“暴風雨過後死人無數”,《紐約新聞報》也有樣學樣,標題都是些“利用小女孩來掩蓋她的罪惡”、“死亡從電話線傳來”、“從一天中收到的愛與浪漫的故事”等。

絕招3:巨大的社會影響

在鍍金時代,報紙不僅僅在報道新聞,還會深入參與社會事件,施加其特有的影響力。

上面提到了《紐約新聞報》用彩頁登出包裹屍體的油布照片。其實在兇殺案剛曝出的時候,赫斯特就在《紐約新聞報》上懸賞1000美元獎勵提供線索的人,還派出手下三十多名記者進行調查。他的記者最終找到了真兇,讓他得意地誇獎自己的記者可同任何城市的刑警隊媲美。

普利策手下的調查記者偽裝成精神病,混入紐約布萊克韋爾島精神病院,調查病人受到虐待的情況,引起轟動,糾正了精神病院的不良風氣。

這名記者還曾受到《八十天環遊地球》的啟發,搞了一次環球旅行,每天刊發相關報道。普利策充分利用這一活動,在報紙上搞競猜,吸引大量讀者互動。

一場“黃色”新聞引發的血案

說起互動,普利策最出色的創意是為自由女神像基座募捐。

為了紀念美國和法國之間的友誼,法國創作了自由女神像運到紐約,紐約市政委員會卻無法提供經費。普利策就在《世界報》上發起募捐基座的活動,來充分展現自己是響應民眾心聲的報紙。十多萬市民參與了募捐活動,儘管捐助的都是小錢,但還是湊齊了十萬美元,為自由女神像建立了立足之地。

看了《傳媒顱內高潮術》你就知道,刺激的選題、標題黨、別出心裁的互動,這些放在今天的新媒體身上也不過時。現在新媒體的煽動能力,“黃色新聞”時代的報紙自然也充分具備——美西戰爭就能說明這一點。

“西班牙政府官員在美國輪船上非禮婦女”

美國的野心隨著其經濟體量的增長而愈發膨脹,在19世紀末對外擴張的呼聲越來越高。“黃色新聞”成了這種對外擴張呼聲的反映,也反過來煽動了對外擴張的潮流。

當時古巴民眾發起了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反抗,西班牙殖民當局便將民眾抓進集中營,導致11萬人死於飢餓和疾病。美國報紙誇大其詞,稱有40萬人死在集中營裡,藉此激起美國民眾的同情和關切。

赫斯特在1897年派記者和畫家來到古巴,想要找到戰爭的蛛絲馬跡。畫家看到古巴一片風平浪靜,就電報說:這裡很安定,沒有動亂,沒有戰爭,請求回國。赫斯特則回覆道:請留下。你提供圖片,我提供戰爭。

和古巴起義者有聯繫的女性在前往美國之前遭到了警察脫衣搜身檢查,記者一下子就找到了創作靈感,把遭受搜身的女性的故事寫成富有煽動性的報道,起了這樣的標題:“我們的國旗能保護婦女嗎?“、”西班牙政府官員在美國輪船上非禮婦女“、”理查德·哈丁·戴維斯披露古巴局勢驚人一面:美麗的妙齡女郎在我們的奧立沃特號上被禽獸西班牙人脫光衣服搜身“。

畫家則在《紐約新聞報》刊載時特意配上特別刺激的插圖:一個少女背部裸露,衣服被兩個好色的西班牙官員脫下。

當事人卻指認了報道的不實之處,即搜查她們的是西班牙女警,而不是男性。《紐約新聞報》的報道因此顯得格外虛假和尷尬,直到後來有其他古巴女性承認有西班牙男性官員脫衣搜身的例子,才算給了《紐約新聞報》一點面子。

不過這標題,這配圖,結合了色情、戰爭、腐敗等元素,激起了讀者的情慾和同情心,並訴諸對國家不作為的憤怒——哪個愛國青年男性,不想從海外解救飽受摧殘的妙齡美少女呢?

後來以保護僑民為藉口到達古巴的美國“緬因號”戰艦在哈瓦那港口突然爆炸,致使268名美國官兵死亡。赫斯特聽說了這個消息,欣喜若狂地說:“請用整版來刊登這個消息,這意味著戰爭!

《紐約新聞報》就在沒有調查的情況下,直接稱“緬因號戰艦被敵人的詭雷炸為兩段”,並把責任推到西班牙人身上。

隨後《紐約新聞報》在美國國內大肆進行戰爭煽動,刊發了《全國在戰爭狂熱中顫抖》、《哈瓦那人侮辱了我們對“緬因”遇難者的懷念》等報道,激化民眾情緒。普利策也不得不跟上,在1898年4月10日也發表了署名社論,要求美國政府與西班牙交戰。

一場“黃色”新聞引發的血案

在被煽動起來的民意和軍隊的裹挾之下,美國政府作出了開戰的決策。赫斯特更是唯恐天下不亂,親自組織記者團前去報道戰地新聞。缺少這種條件的報紙就只能“報道美軍事實並沒有打的仗,取得了沒有取得的勝利”了。

黃色新聞的末日

普利策和赫斯特真的意識不到“黃色新聞”的負面影響嗎?

他們應該是知道的,即使自己不知道,也能從別人對他們的反應中猜到。

普利策本來給哥倫比亞大學捐款,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立新聞學院。然而哥倫比亞大學一開始拒絕了他的請求,直到他死後才利用他的捐款建立了新聞學院,並設置了新聞業內頗具影響力的“普利策獎”。

所以拿到“普利策獎”的記者其實並不會以這位老前輩為榜樣,他生前的名聲實在是差了點。

美西戰爭後,社會輿論對“黃色新聞”的批評越來越多。赫斯特曾誇口稱古巴的戰事就是“日報的戰爭”,很多人也就認為自己受了煽動,被媒體愚弄,打了這場本無必要的戰爭。民眾也對“黃色新聞”產生了審美疲勞,某些學校、圖書館和俱樂部開始禁止黃色報紙銷售。

以公正、嚴肅、莊重、準確為原則的《紐約時報》等報紙崛起,也擠佔了“黃色新聞”的生存空間。

普利策及時收手,大幅度減少黃色新聞,“講一些勇敢和真實話,令社會上有知識、有教養、有獨立見解的人們敬重的話”。

赫斯特卻變本加厲,繼續煽動民意。

由於赫斯特痛恨時任美國總統麥金萊,《紐約新聞報》多次刊登抨擊麥金萊的評論,甚至有社論寫道:“假如除掉壞人(指麥金萊)和廢除不良政府只有暗殺一法的話,那麼現在是應該採取行動的時候了。

一場“黃色”新聞引發的血案

1901年,麥金萊遇刺身亡,在兇手身上搜出了一份刊登攻擊麥金萊評論的《紐約新聞報》。這件事徹底激起了民眾對《紐約新聞報》和赫斯特的憤怒,民眾開始抵制《紐約新聞報》,黃色新聞的輝煌年代徹底一去不復返了。

雖然美國“黃色新聞”時代已經過去一個多世紀了,但它們的各種操作手法,如標題黨、奪人眼球的圖片、低俗刺激的選題、煽動情緒等仍然被其後各類媒體運用,

就正如《傳媒顱內高潮術》裡講的那樣,直到今天的不少新媒體在精神上還是“黃色新聞”的傳人呢。

本回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