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常见径路有哪些?

13965072511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主要是通过X线透视、造影、B超等方式),经过穿刺体表血管(或微创穿刺器官),将导管送到病变部位,通过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装置、技术对心脏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因此在选择介入治疗的路径时,医生主要根据患病的脏器和其所负责供血的血管进行选择。基本原则是可以准确的到达所需治疗的部位,路径通畅(所经过的血管不要有严重的狭窄、闭塞、转角过锐、管径够宽大),导丝、导管以及治疗推送装置可以顺利抵达,同时要考虑到介入装置进入血管后,会否由于其减少了血流量,而引发相应的脏器出现供血不足。而血管的选择主要是体表能够较易定位的动脉或静脉。

比方说,我们老百姓最常听说的冠状动脉造影。最常采用的路径就是大腿根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要检查、治疗的血管属于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系统。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血管在体表容易触及,导丝导管经经此处皮肤切口进入血管后,可较为顺畅的到达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开口,进行造影剂注射检查血管通畅情况或置入球囊、支架的推送装置进行治疗。桡动脉的优势是穿刺后,患者可以尽快活动,减少卧床时间,但其管径较股动脉细,容易痉挛,所以应用前一定要进行相关检查,确定手部供血机制健全才可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而股动脉较粗,操作安全性高,适合紧急情况或桡动脉无法操作的患者,但术后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避免创面出血。而我们脖子上的颈动脉,也很好触及,为啥不能用呢?因为脑部供血一旦由于导管干扰,引发供血不足,就有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甚至致残致死。

(贡医生为高龄、高危患者实施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总而言之理论上,通过我们体表的动脉或静脉,可到达全身各个重要脏器,前提是我们的介入材料的体积和可操作(引导)性等能满足临床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介入治疗选择的路径会越来越丰富,患者诊治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远期效果也会不断提高。所以医疗科学工作者仍在不断努力,勇攀医学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