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哈爾濱瘟疫是如何傳播爆發的?又採取了哪些有效的防控措施遏制了疫情蔓延?

聚焦歷史記錄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來答題。

話說在1910年的10月到1911年的4月期間,在東北曾經爆發了一場非常嚴重的鼠疫,短短時間之內就迅速蔓延到了整個東三省,還波及到了河北和山東,僅半年就造成6萬多人喪生。而那次鼠疫的中心哈爾濱,據統計有四分之一的人在這場瘟疫中喪生。

這場瘟疫最初是自俄國境內傳入滿洲里的,隨即再傳入東三省,並繼續蔓延。其罪魁禍首是一種叫做旱獺的生物,當年旱獺的皮毛很受歐美市場的青睞,雖然旱獺這個東西主要生活在蒙古,但是中俄邊境的滿洲里卻也存在貿易,此外有很多華工被招募到俄國進行捕捉旱獺的工作,頻繁的人員和貿易往來在帶來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使得鼠疫病毒流竄到了這裡。

再加上大清國開始對疫情認識不夠以及防控上的不當,使得疫情一發而不可收拾,當時造成了很多聚集性感染,甚至很多家庭為此而舉家而歿。可以說,當時的疫情相當嚴重,一時關外屍橫遍野。

就在這時,俄日兩國卻對東北虎視眈眈,想要趁著疫情之亂蠶食掉東北。可以說,當時的清廷真的是內憂外患。然而,就在這緊急時刻,時任清廷外務部右丞的施肇基力排眾議,主張籌辦“萬國治疫會議”,並且推舉當時為劍橋大學醫學博士背景的南洋華僑伍連德主持防疫工作。

抵達疫區之後,伍連德發現疫區的人們對鼠疫完全沒有認知,根本沒有采取有效的隔離和消毒措施,於是趕緊擬定防疫知識和公共衛生防疫措施,第一時間分派宣傳和落實。恰逢當時鼠疫爆發之時已臨近春節,有大量華工自俄國境內返回,清廷下令務必嚴格排查鐵路沿線的疑似感染者,做好隔離工作。同時關閉勒哈爾濱至山海關的沿線鐵路。與此同時,清廷還大量加派了醫護人員前往疫區協助伍連德展開疫情的防控工作。

為了弄清楚病毒的基理和傳播途徑,到達疫區之後,伍連德大著膽子私下做了屍體解刨,摸清了病毒的路數,原來這種鼠疫病毒是通過人的飛沫傳染的,於是防止飛沫傳染就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當時,伍連德建議以紗布和吸水藥棉為主要材料製作口罩,雖然不及現在口罩的防護效果,但在當時科學界還不相信這種疫病會在人類間傳染的情況下也算是一個創舉了。當時疫區的人們出行必須佩戴口罩,膽敢有人不遵守是會受到嚴懲的。

除此之外,伍連德還把疫區進行了有效的分割,根據嚴重程度分割成不同的區域,實施有針對性的定點定時消毒。期間設立多個隔離營,一旦發現有人感染,立馬實施隔離。

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人們入土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是如果患病者的屍體如果不做妥善的處理,會成為新的傳染源,為了能夠消滅隱患,伍連德建議屍體一律要焚燒處理。這個建議在當時是極具挑戰性的,然而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施肇基的大力支持,第一時間說服清廷下令,凡是因感染疫病而身亡者,其屍體一律焚燒處理。

就這樣,在一整套防疫措施事實下來,防疫工作終於看到了成效,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東三省的疫情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當時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一天要死近200人,而到了1911年3月1日這天,已無新增病例。

最終,人們戰勝了這場近代歷史上最大的一場鼠疫,同時也讓國人與清廷對現代防疫有了新的認識。這其中,伍連德功不可沒,但同時施肇基的全力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他在多方面的周旋,想必伍連德的很多想法恐怕也不能得到有力的推廣和貫徹。當然,當時清廷在這件事情上的反應和做法也是可圈可點的,畢竟這麼大的疫情靠一個人的努力是萬萬不行的,唯有眾志成城才能爭取到生機。


大獅


1910年冬天,在中國東北哈爾濱發生了鼠疫,鼠疫在39中傳染疾病中排在第一位,比非典和新冠病毒都要嚴重。當時這場鼠疫在哈爾濱持續了6個月,最終有6萬多哈爾濱人民因此喪命。

那麼當年的那場瘟疫是怎麼引發的呢?後來又是如何制止的呢?

當年的鼠疫,並不是中國首先爆發的,東北哈爾濱也是受害地區。

1910年,鼠疫傳入哈爾濱,既然是傳入,那就說明開始並不是在哈爾濱爆發的。

其實這次鼠疫是從滿洲里通過鐵路運輸傳入東北哈爾濱的,但是源頭也不是滿洲里,而是當時沙俄控制的西伯利亞。

鼠疫是10月17日,在哈爾濱被發現,第一位死亡的患者是在11月9日。

第一位患者死亡後,引起了當時政府的高度重視,當時東北的俄官員和政府共同應對,派遣了第一批醫務人員,這些醫務人員中有一位叫伍連德,在後來的防疫工作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伍連德的神奇發明,用廉價的方式,控制了疫情大規模傳播。

鼠疫是傳染性極強的傳染病,所以對於科研人員和醫務人員來說,除了救助患者,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阻斷傳播。鼠疫主要傳播途徑中的一條就是飛沫傳播,和今天的新冠病毒在這點上有些像,所以當時最有效的阻斷傳播的辦法就是戴口罩。

不過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要想製造醫用口罩並不簡單,而且成本也是個問題。後來伍連德發明了一種雙層紗布口罩,這種口罩可以阻擋飛沫傳播,而且成本低廉,一個口罩的成本是兩分半錢。

當時的鼠疫如此嚴重,為何沒有引起大規模的防禦。

從一些資料中可以看出,當時鼠疫雖然嚴重,但是主要防範地區還是在東北,而不像今天,全國各省都重點預防,這又是為何呢?

因為今天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交通無比便利,人員流動規模大,所以病毒傳播距離也比較遠。

在經過6個月的奮戰後,伍連德的團隊終於戰勝了鼠疫,結束了當時的那場浩劫。

瘟疫在歷史上鼻子不少見,每次都是一個沉痛的教訓,而很多病毒都是來自野生動物體,所以再次呼籲,放過野生動物,給自己一片和平。


斯幽說歷史


1910年在東北大地上爆發的鼠疫,是人世間的一場慘劇。鼠疫流行之處,屍橫遍野。被感染者發燒咳嗽,不久便吐血而死,臉部呈紫色,而且染上就活不了。數月間,吉林、黑龍江兩省因鼠疫而死的就有三萬多人,並且大有向關內蔓延的趨勢。

於是,在濱江關道第四任道員於駟興的奏報下,清廷派出陸軍軍醫學堂幫辦、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的醫學博士伍連德為東三省防疫醫官、欽差大臣,伍連德在12月24日到達哈爾濱後,帶著助手林家瑞深入疫區,解剖患者屍體,最終確診為肺鼠疫,與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極為相似。主要傳播途徑也是飛沫。

在確診後,伍連德開始採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比如戴口罩、隔離患者、消毒,將浴池、茶樓劇院等改成隔離區,使用火車車廂改成隔離醫院,有效的控制了疫情的傳播。伍連德又說服了清廷,將死去的患者焚燒,消滅病菌。至此,一場席捲東三省的鼠疫就此得到了控制。

肺鼠疫和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很類似,都是通過飛沫傳播,所以防控措施也幾乎相同,都是通過佩戴口罩隔絕飛沫,對主要場所進行消毒,再將患者集中隔離治療,最後則是將帶有病菌的患者屍體進行徹底的焚燬。

據伍連德的發現,此次鼠疫傳播源是旱獺,也就是土撥鼠。疫情也不是東三省先出現的,而是俄羅斯的獵人身上帶出來的。其實除了這次鼠疫外,在1912年和1919年短短的幾年裡就爆發了兩次霍亂,在1921年再次出現鼠疫。在這幾次的瘟疫中,伍連德都站在第一線,採取上述的防疫措施進行治療。

如今,在哈爾濱道外保障街上,有一座紫紅色的三層樓房,這就是中國現代醫學和現代醫學教育之父伍連德博士紀念館。伍連德後來擔任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處長兼總醫官,全權負責東三省的防疫事務。918事變後,伍連德拒絕與日寇合作,憤然南下就任上海海港檢疫所所長。在上海淪陷後,伍連德攜家眷返回馬來亞避難。


邯鄲醉


1910年,正是辛亥革命爆發的前一年。此時的清王朝,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國內暗流湧動,一場巨大的風暴正在醞釀。而正是這一年,在東北地區,爆發了一場規模巨大鼠疫,數萬人因此喪生,差一點就將東三省變成了人間煉獄。

1910年的10月,在沙皇俄國的西伯利亞地區,爆發了鼠疫,不少來自中國東北的勞工被鼠疫感染。面對這種情況,沙俄選擇了將消息封鎖,將廠房焚燒,然後將染病的勞工遣送回東北。就這樣,由於沙皇政府這種極其卑劣的行為,鼠疫從沙俄傳染到了中國的東北。

隨後,鼠疫在東北的滿洲里開始爆發,即而席捲了整個東北,並隨著人員的流動開始向華北地區蔓延。

鼠疫愈演愈烈,西方列強也有點慌神了。列強們旨在瓜分中國,有大量人員在華攫取利益,一旦這次鼠疫失去控制,列強瓜分清朝的野心就會落空不說,搞不好還會把鼠疫帶回國內進而造成一場全人類的災難。

鑑於清政府那孱弱的醫療水平,西方列強想要接手清政府去治療鼠疫,不過一向軟弱的清政府此時還是硬氣了一把,拒絕了列強的“好心”,決定自己去解決這件事。

在外交部右丞施肇基的推薦下,伍連德負責全盤處理此事。

伍連德這個人不簡單,典型的學霸,擁有劍橋大學醫學博士頭銜。伍連德接到命令後,不顧被感染的危險,來到了鼠疫爆發的中心,然後頂著被殺頭的危險偷偷解剖因鼠疫致死的病人(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解剖人體屬於重罪 ),最終得出結論:此次鼠疫,和之前在歐洲爆發的鼠疫不一樣,這場鼠疫可以唾沫傳播。

而當時的清政府,卻不太相信伍連德的結論,而是相信西方人結論(西方人認為這是傳統鼠疫,傳染源在老鼠身上,不會通過唾沫傳播),因此派了西方的醫生來疫區滅鼠(實際上這種方法一點用沒有,因為傳染源不在老鼠身上)。

伍連德頂住了壓力,多次上書清政府,最終還是讓清政府同意了自己的判斷。雖然清政府同意了伍連德的判斷,但防治成了一個難題,想要消除傳染源,必須要將屍體進行火化才行。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講究死者為大、入土為安。伍連德想要火化屍體,那可是難上加難。在這個關鍵時刻,攝政王載灃拍板了:燒!

就這樣,肆虐東北的鼠疫才被制服。


小鎮月明


(勞工)

一、起源

誰也沒想到,位於東北哈爾濱道外區的傅家店因零星發生的勞工死亡事件,竟然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發展成為席捲東三省的大面積瘟疫,這就是那場令人震驚的'肺鼠疫'(即'黑死病')。

時間回溯到百年前。

公元1910年的12月,在傅家店修建鐵路的勞工中,陸續出現勞工死亡。

起先,這些零零星星發生的勞工死亡事件並未引起當局重視,以為是勞工或勞累過度或因病無錢醫治導致的。後來,隨著死亡人數的增多,死亡的人員不是勞工、就是因密切接觸勞工而死的人。

這一吊詭的現象逐漸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開始對死者的情況進行比對,發現死者死前都是一樣的狀態:

'先發燒,次咳嗽,繼以吐血,不敷日即身死,死後皮膚呈紫紅色……。'

這一情況立馬引起了當時有學識的醫官們的關注,意識到這些勞工的死似乎與當年肆虐大半個歐洲的'黑死病'如出一轍。

公元1347年,在歐洲發生的那場長達6年之久的鼠疫大瘟疫,就是因為難以控制的疫情蔓延,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

醫官們便把此次傅家店勞工死亡情況連同歐洲當年的大瘟疫向清廷作了報告。

此時的傅家店疫情已漸漸向東三省蔓延。

那時的俄國、日本在軍事、醫學領域均遙遙領先,得知東北疫情後,打算借幫助大清進行防疫檢驗為名,意欲奪得東北的管轄權。

(中世紀歐洲黑死病蔓延)

勢弱的清廷得到疫情報告及相關態勢後,明白若不直面處置這場突發的鼠疫,恐怕大清岌岌可危,會就此崩潰。

大清當即婉拒了俄國、日本的'幫助'提議,經慎重考慮,立馬任命懂外交、善權衡、能打硬仗的外務部右丞、時年33歲的施肇基為東三省防疫大臣,全權負責處理這次席捲東北的'黑死病'大瘟疫,嚴令只許成功,不容失敗。

二、防控與疫情消失

臨危受命的哲學博士施肇基,曾留學於美國康奈爾大學,是一位有魄力、也有遠見卓識的大臣。他接受任命後,便火速趕到東北,與東三省總督錫良著手撲滅這場已蔓延的大鼠疫。

同時,施肇基急電令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督學伍連德趕到疫區,擔任此次東北'黑死病'瘟疫調查員及總醫官,協同處理這場瘟疫。

那時的醫學水平還很有限,沒有口罩,對隔離防控疫情也很迷茫。用'鏈黴素'等抗生素診治傳染病人的方法也是後來才發明的。

當時處置疫情的基礎非常薄弱,可有效借鑑的就是歐洲中世紀流行的'黑死病'處置經驗。

剛開始,施肇基根據傳教士英國醫生傑克遜等人的實地分析,認為這次鼠疫的傳染源是田鼠,便參照歐洲方法,在東三省採取了轟轟烈烈的滅鼠運動。

哪知此招沒有奏效。

捕鼠的人還倒下不少,疫情反而加大。更不幸的是,很有經驗的傑克遜醫生也在診治病人時被感染而死。

(施肇基)

這一下讓施肇基陷入茫然之中,開始感覺這場發生在東三省的鼠疫與歐洲'黑死病'有些不一樣,但究竟差別在那裡,無從知道。

困惑之際,伍連德於1910年12月24日火速趕到了疫區中心哈爾濱。

伍連德,字星聯,時年31歲,這位年輕的醫學博士,熟諳細菌學、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學,有名的公共衛生學家,乃馬來亞華僑,早年留英,畢業於劍橋大學。他留學回來後,曾在馬來亞開設私人診所,從事熱帶病研究。1907年,受清政府聘任到天津任陸軍軍醫學堂副督學,也就是副校長。

當他從天津趕到哈爾濱時,哈爾濱幾乎成了一座死城。

施肇基把東北嚴峻的疫情情況告之伍連德後,伍連德結合所展開的瘟疫調查情況,會同當時有見識的醫生們在哈爾濱成立了第一個鼠疫研究所。

通過研究所會商,伍連德意識到這次東北的'黑死病'肯定傳染源不同,不能再沿用老辦法,便提出瞭解剖屍體的大膽設想。

正好哈爾濱城區有一家日本人開設的旅館,老闆娘突然去世。在施肇基的同意下,伍連德便用簡陋的貝克顯微鏡觀察了死去的老闆娘的心、肺和血液,發現當中殘存有大量的鼠疫桿菌。

經核查,這位老闆娘並沒有接觸田鼠。哪,鼠疫桿菌從何而來?

(伍連德)

在細細的勘察中得知,原來是因她的旅館不久前入住了一位經營旱獺(也就是土拔鼠)的商人,其旱獺皮上有眾多的鼠疫桿菌。

這驚人的發現迅速打破了當年歐洲'黑死病'腺鼠疫'獸--人--獸'的傳染模式,成為另一種可怕的傳染模式:獸--人--人。

席捲東北的'肺鼠疫',其人傳人的傳染途經終於成功找到。伍連德迅速將此情況連同防控方案報告施肇基,得到施肇基認可。

由此,伍連德得以順利採取強硬措施迅速處置擴展開來的東北'肺鼠疫':

一是醫護人員戴口罩,嚴防鼠疫桿菌通過'飛沫'及'呼吸'傳播方式人傳人。當時的口罩系伍連德用雙層棉片當中插入藥水片簡易製成,這就是有名的'伍氏口罩',後來廣泛用於醫學。

二是封城和宵禁制度,首從哈爾濱封鎖,疫情最重的傅家店劃分了四個隔離區域,嚴禁穿行;入夜後,城內居民不得隨意出門,以免交叉傳染。

三是統一處置屍體,凡家中有病死之人,一律交與衙門處置,不得私葬,屍體交由警察和軍隊統一焚燬、掩埋。

四是實行隔離,對家中活著的病人,必須向政府報告,接受隔離;政府徵用火車皮用作隔離醫院,專設疑似病房,收治病人,加大隔離力度,實行統一救治。

在一系列防控處置措施下,發生在1910年底春節之際的那場東北大疫情,在6萬多人死去後,終於在1911年3月,哈爾濱首次出現'黑死病'沒有新增病例的報告,疫情至此得到全面控制,此後漸漸消失。

三、後記

劫後餘生的東北因禍得福,後來醫學迅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醫學防控事業。

伍連德因撲滅那場'黑死病'所作出的巨大貢獻,被當時的清廷表彰為醫科進士,授予陸軍藍翊軍銜。並於1911年4月在瀋陽主持召開萬國鼠疫研究會議,在會上,當選為主席。

1912年,伍連德在南京臨時政府設置的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擔任處長,兼任總醫官,在東北先後設置了哈爾濱、滿洲里、齊齊哈爾、拉哈蘇蘇等直轄防控醫院。

隨著東北各式軍醫院、軍醫講堂的應運而生,伍連德又建立了中華醫學會,創建了北京中央醫院(即北京醫科大學人民醫院分院的前身)、東北陸軍總醫院(即今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醫院)、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即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前身)。

伍連德先後獲得'國士無雙'、'鼠疫專家'的稱號。

他建立完善的醫學防控體系,很快又用於1919年的哈爾濱霍亂和1920年東北再次爆發的鼠疫,大大降低了感染幾率,避免了大規模的疫情恐慌,使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及時處置。

由此,伍連德獲得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提名。

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病逝,卒年82歲。

(伍連德)


月夜luck


1910年哈爾濱的疫情大爆發是倆個獵人從蘇聯帶入,控制疫情的是一位馬來西亞華僑醫生伍連德,口罩就是伍連德發明的,當時人死未火化,窮人扒下衣服再穿,導致疫情不斷,1911.1.31大年初一焚燒了10堆屍體22OO人,持續了百十天才結束,哈爾濱的鼠疫死亡了62473人,1935年伍連德推舉為諾貝爾醫學獎候選人唯一一位華人,1960.1.21伍連德病逝馬來西亞82歲,所以口罩與焚燒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