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後期為什麼感覺沒有人才呢?

天地玄黃日月盈


一、原因:

1、是因為關羽北伐和兩年後的劉備伐吳,這兩場襄樊戰役和猇亭之戰失去了一大部分蜀國當時最優秀的文才武將。後期雖有優秀武將的後代為國所用,如傅彤之子傅僉,黃權之子黃崇,當畢竟熱血有餘,才智略乏,不能獨擋一面。

2、是地理原因,蜀地本身文化底蘊淺薄落後,人口數量少,基數少當然導致了人才缺乏。

3、就是一直以來的蜀中士人的不合作態度,他們對於外來的統治者沒有認同感,而劉備諸葛亮也沒有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荊州人是劉備入蜀時的核心力量,而且入蜀後一直統治著蜀地,同時荊州集團也對蜀本地士人缺乏認同感,所以從蔣費一直到董厥樊建,蜀士人對統治者很隔膜,當然也不會為之所用。甚至還出現了彭恙謀反等此類事件。人才庫沒有源頭活水,當然只能日益枯竭了。

4、就是諸葛亮治蜀後,對人才的對事務的態度也有很大關係,事無鉅細,排擠政敵,川中士族對諸葛亮嚴苛治國不滿,但又只能忍氣吞聲。人人自保試問又怎能人盡其才呢?


Anoxia boy


蜀漢滅亡時,人口九十四萬,官吏就有四萬多人,官吏佔比在魏蜀吳三國中是最高的,有如此龐大的官僚體系,應該說是有人才基礎的,不應該缺乏人才。

但給人的感覺的確是人才匱乏,無多少人可用。

這個局面,完全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在用人方面,諸葛亮比劉備遜色不少。



人才需要培養,需要給他機會鍛鍊。

諸葛亮只顧成就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名聲,嚴重限制了人才的使用和發揮,這是蜀漢後期人才嚴重不足的根本原因。


魏氏春秋曰:亮使至,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派遣使者到司馬懿營中,司馬懿不問軍事,只問諸葛亮的飲食及其政務的煩簡。

來使回覆道:“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的事,就親自處理,而且每天所食不過數升。”

司馬懿聽了以後,說:“諸葛亮快要死了。”

沒過多久,諸葛亮就病逝五丈原。




不可否認,諸葛亮做事認真,兢兢業業,但事必躬親,啥事都自己做,最後累死也就算了。

罰二十,有的理解為打二十杖,有解釋為罰二十斛,總之都是很小的罪過。

儘管一個益州牧被劉備弄成了帝國,但地盤還是那麼大。諸葛亮號為丞相,再不濟要處理的事遠比益州牧要多得多,就算再能幹,但不是這個套路吧。


別人也需要成就名聲,也需要實現自己的價值,也就需要機會。你諸葛亮啥事都自己做,不給別人機會,不僅不能培養人才,而且會產生牴觸情緒。


固執的堅持自己的用人理念,都說馬謖小子不行,特別是劉備還專門交代,但諸葛亮還是一意孤行,招致了街亭之敗。

這不僅僅是看人不準的問題,深層次來說,還是一個信任的問題。


用人的方法上也存在缺陷,楊儀與魏延一向不和,諸葛亮採取制衡的手段,控制使用,這沒有問題。

但一旦諸葛亮不在了,那就必然會出現火拼,魏延被殺,這也是蜀漢後期很大的事件,雖不是致命的,但也是相當嚴重的。


但就蜀漢的困窘而言,也不能完全由諸葛亮承擔這一切。

作為人臣,諸葛亮應該近乎完美,再強求什麼似乎不現實。

但諸葛亮不能放手,給更多的人才提供機會,這是最大的問題,其中的道理也沒必要過細的分析。


一個團隊,不僅僅是看領頭大哥能做多少事,而更應該看能把多少人才集聚起來發揮能量。



豹眼看歷史


第一培養機制問題。諸葛亮凡事事必躬親,導致蜀國嚴重缺乏獨當一面的內政高手和軍事將領。

第二蜀漢自己內部鬥爭問題。蜀國雖小,但內部矛盾相當激烈,外來勢力和本土勢力鬥爭從沒停止,導致益州本土勢力長期持不合作態度,人才的發掘愈加困難。

第三是諸葛亮凡事親躬,下屬得不到應有的經驗。當前期的人才老去後,後期的人才卻得不到培訓,自然就沒有人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