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把詞寫得意境深遠?

文乎


問題:怎樣才能把詞寫得意境深遠?


前言

深遠一詞,在道德經中可以見到:

玄德深遠,與物反,然後乃至大順。

深遠,簡單的理解是:意義深長。

古人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在意境的表達上,也可以借鑑一下繪畫的藝術。

一、北宋畫家郭熙的“三遠”

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介紹到“山有三遠”:

1、三遠

高遠

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

深遠

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

平遠

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不過,我們作詩的時候,常常把高遠作為登高遠望,例如黃庭堅的這兩句: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2、三遠的區別是:

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衝融而縹縹緲緲。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瞭,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淡。明瞭者不短,細碎者不長,沖淡者不大,此三遠也。

詩歌的創作中,如果是採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作法,多采用景物的描寫,其實很像畫畫,或者說完全可以靠畫筆把詩的意境描繪下來。例如:

《欒家瀨》:
颯颯秋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王維)
瀨聲喧極浦,沿涉向南津。泛泛鷗鳧渡,時時欲近人。(裴迪)

二、《憶王孫》 詩詞中意境的深遠

意境,不僅僅是實景,還有一些需要靠聯想的虛景,在景物的後面還可能藏有深意,這應該是題主所說的“意境深遠”。

亦可以用一首詞來舉例。宋人李重元的《憶王孫》:

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這首小詞很簡單,意象也是尋常可見,但是空氣中彷佛飄散著淡淡的哀傷,讀後去令人產生遐想和深思。

讓讀者為這個深閉門憶王孫的主人公而擔憂,她遭遇了什麼,等待的那個人什麼時候回來?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每一個意象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圍繞這首詞的主題和情感的特點,每個意象都在朝著一個共同方向發揮自己的效力。

1、意象的情感色彩:

萋萋的芳草、不歸的王孫、聲聲的杜宇、令人斷魂的高樓、黃昏、雨中墜落的梨花、關閉的門。

這首詞的意象,都是配合渲染這種悲哀的情感色彩

2、意象的背後含義:

芳草與王孫,是古詩詞中的一對cp,出自淮南小山的《招隱士》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古詩中的芳草望歸常常帶有這種含義。

柳,常常表示離別,樓高,自然是望遠懷念情人,特別是這句後面還加上了“空斷魂”三個字來推動一下這種氣氛。

杜宇,本身就是一個悲哀的故事,相傳蜀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悽切,因此“不忍聞”。

黃昏,表示時光的流逝,又有黑暗降臨的痛苦。雨後的梨花,是古詩中常見的落花意象。

有的意象,淡淡沒有滋味,有的意象,類似於壓縮的調料,雖然也是小小的一包,但會散發出濃烈的味道。

三、辛詞《摸魚兒 》意境中暗喻、寄託

辛棄疾這首《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用比興之法讓我感受到作者內容的痛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上闋似乎都是在寫景物,但是用春歸時的落紅、芳草、飛絮、蛛網寫出了一個頹廢的意境,原因是什麼呢?

下午換頭處用長門賦的典故,阿嬌縱使千金買賦,依然換不回漢武帝的寵幸,藉此表達的是自己的懷才不遇。後面又用楊玉環、趙飛燕的典故,暗諷這些紅極一時的人最終的悲慘下場。

結尾處,用一串意象寫景:危樓、斜陽、煙柳,暗示自己對於南宋政壇的擔憂。

南宋詞人越往後越是寄託遙深,有時候令人難解,反而不如北宋人的詞讀起來輕鬆不那麼燒腦。

結束語

回到題主的問題:怎樣才能把詞寫得意境深遠?

意境由意象組合而成,意象有山水之景、有鳥獸草木之形、有人物、有器具、有建築........每一個意象的選擇,都要考慮是否符合主題和情感,另外這個意象是不是自己本身有一定的含義。

例如樹葉與落葉、春葉不同,太陽與斜陽、初日不同、秋風與春風、西風不同、老翁與釣翁、漁翁不同、桃花與菊花、飛花不同...

八句含以上的詩,中調以上的詞,大多要使用典故, 典故的使用都極大增加了詩詞的內容含義。

例如街道與烏衣巷不同、石橋與謝橋不同、宮殿與阿房宮、昭陽殿不同...

簡單來說,做好一盤色香味俱全的菜餚,注意選好調料和食材。意象好比食材,選得不好,廚藝再高超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話說回來,高級的廚師當然精通於挑選食材和調料。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要把詩詞的意境寫得深遠,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意境。

意境,簡單地說,就是情與景的結合體。是作者用形象的思維,把情與景高度融合後,把所想要表現的情思、景緻、人物、事件等反映在作品中,使作品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回味無窮的詩情空間。

意境深遠具體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形象美。古詩人在描寫自然景物時,常常以典型形象入詩,因物賦形,因色描彩。如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些美的形象,加上誇張的表現手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情感美。意境之所以能感人,就是詩人在有形的物體中(如樹木花草等)或無形的物體中(如風、春夏秋冬)寄託了感情。通過這些物體來表達的思想情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描寫燕子飛入百姓家的景象,表達了朝代的衰落與歷史變遷的感嘆。

三、含蓄美。含蓄是詩詞的魅力所在,讓人有一種言盡而意未盡的感覺。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問君能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那麼意境有多少類型呢?

一、高昂,慷慨。最具典型的是曹操《觀滄海》。

二、悲壯,空闊。如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蒼花雲海間”。

三、淡泊,清靜。最有名的就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了。

四、壯麗,豪邁。這個當然要數”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了,還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

五、深沉,濃郁。這方面就去閱讀一下杜甫的詩作了。

六、清新,淳樸。我印象深刻就是楊萬里的“籬落疏疏一徑深”,”早有蜻蜓立上頭”,這兩首。

七、淒涼,哀傷。這方面李清照的詞很有代表性。

八、婉轉,豔麗。這方面,我認為《春江花月夜》有代表性。

簡單地認識了一下意境,那麼怎樣去表現呢?

一丶。要展開豐富的想象力。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詞。文字及景物畫面需要人的想象思維加以豐滿,讓人充分感受到。

二、抓住意象,反覆凝鍊。詩詞創作離不開意象,意象是作詩的第一步,是詩的基礎。對意象的選取與描寫,通過意象來流露主觀思想,渲染氛圍。要抓住意象,反覆體味,這種意象或那種意象是否適合所要表達的情感。最有名的《楓橋夜泊》,作者用月、烏啼、霜、天空、江楓、漁火、寒山寺、鐘聲、客船等意象來表達“愁緒”,通過這些意象渲染,不但充分表達了愁,還給人一種空靈遼遠的感覺。

三、多讀經典,提高修為。

這方面,我就不多說了,凡是過來人,都會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總之,寫詩詞是一門高深學問,不是一般人就能寫得好的,也不是三言兩語能道得明白的,要多讀書多練習多交流方可進步。

這回答希望能讓你有借鑑。




富貴柚園


我們經常說唐詩宋詞,其實對詞這種形式影響最為深淵的是南唐的李煜。

亡國前,李煜多愛作些男歡女愛的豔詞,亡國後,李煜的詞突然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境界,有了對時間的感傷,對生命的感悟,以及對人生的感慨。

比如: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喜歡引用“朝來寒雨晚來風”來感嘆世事的無常,人生的無常。

意境是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用言語闡明的意蘊和境界。

它並不是一種實質的可觸摸的物質,而是一種虛化的、精神層面上的。

想要提升詞的意境,可以上升到生命,人生的高度來表達。



沒有畫框的風景


《看我拿馬雲,董明珠的疫情捐款作題材,試做一首元曲版的普天樂》

任你忙,莫怪運。明珠馬雲,金童玉女。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偏他兩個頻看鏡,不饒人處華髮生。十億捐出,一個億跟。笑醉江城!

(詞的創作,意境要深遠,該是細微處見大格局,大格局處見細微。此次江漢蒙難,馬雲和董明珠的表現,那叫一個爽。因而馬雲成了中國人心目中的小馬哥,董明珠可稱董小姐。小字的背後,是大家風範的大氣摡。所以他們的名字可以入詩,上功臣榜。)




李老根2017


如果希望把詞寫得意境深遠,切記:

  • 別把意說盡

  • 要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

  • 把看不見的意形象化


  • 多寓情入景,以景見情

  • 避免直抒胸臆

以上幾點是融合一起的。

但是,上述幾點僅是技巧方面討論,要寫出深遠的意境,還需要作者全面的能力,包括駕馭文字的能力、對自然、人生的感悟和理解等。

  • 何謂意境深遠?

意餘言外,含味不盡,引發豐富聯想。不要把你要表達的意直接說出來,直說出來的話就無餘味了,意就淺了。

例如,表達對生活漂泊、歲月漸老的感慨,如果說“白頭愁漂泊,歲月不留人”,那就說盡了,沒有餘味了。如果說“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那麼就給人豐富的聯想空間。因為沒有直接寫,所以讀者會從詩裡描寫的景物來體會當中包含的情感。

黃葉,是令人感傷的秋天,黃葉又被風吹雨打,漂泊的滄桑感就有了。孤獨的夜燈下是頭髮蒼白的人,那麼歲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也出來了。

因為沒有說破,所以引發聯想。詩詞能在讀者閱讀後產生聯想,才有餘味,意境才深。

納蘭性德很多詞常常直抒胸臆,如“勞人只合一生休”、“古今幽恨幾時平”、“人間何處問多情”、“爭教兩處銷魂”等等,把情說破了,便少餘味,所以陳廷焯批評其“意境不厚,措詞亦顯淺”。

再看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沒有一句直寫情,卻蘊含著無限感傷。去年一樣的天氣,去年一樣的亭臺,夕陽西下了,幾時會再回來?似是感慨歲月流逝,又似是思念故人,滿懷愁緒卻無實指,給讀者的聯想非常豐富,讀完後餘意不盡,所以意境很深。

  • 作者在表意的時候,為了避免淺直,故不直說,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來寄意。

象上述兩首詩詞,“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和“去年天氣舊亭臺”,都是寫景,以景見情。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把看不見的情意形象化了。詩詞的語言是很講形象化的,因為虛的東西讀者不好理解。你說“我很愁苦”,這樣的表達很無力,讀者是感受不到你愁苦的,如果你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那是真的愁苦了。因為很形象。站在窗前,看著秋天黃昏,雨點打著梧桐,一點一滴,好像詩人的愁緒也如這雨點一般無窮無盡。

這是寓情入景,以景見情。

  • 在實際的詩詞創作中,有一種很常見的技巧,可以有效地加深作品的意境。這就是以景結情。

一首詩詞,前面可能抒發了一些感情,但末尾那一句,卻是以寫景來結束。如秦觀《滿庭芳》:“消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漫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前面部分一直在抒發身世的感慨,末尾卻以黃昏燈火作結,把讀者的思緒引入到黃昏燈火迷茫的蒼茫境界中,從而令讀者的思緒在這一個境界中產生許多回味。又如晏殊《踏莎行》末句:“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借酒消愁,喝醉了大睡一場,這是抒情,醒來後怎樣呢?他卻不繼續寫情,而是忽然一下子轉為寫景,說看見斜陽照著深深的庭院,就把詞給結束了。這一結束,把讀者的思緒引向了庭院和夕陽,想象著作者心裡在想著什麼呢?他的愁又是愁什麼呢?

這就是所謂言盡而意不盡。如果意盡了,讀者沒有想象了,意境也就淺了。

  • 除了景物之外,情意也可以寓於人的活動中。

如表達快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是作者的活動。“小園香徑獨徘徊”,也是作者的活動。“最是蒼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也是人的活動。無論寫景物還是人的活動,目的都是一個:將看不見的情意形象化。

  • 無論以景物寄情或以活動寄情,景物和活動都必須高度符合所要表達的意。

既然景物和活動是意的載體,那麼對於景物活動的刻畫,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作品的意境深淺。選取載體必須要有高度代表性,語言要高度精煉,才能在有限的字句裡將意表達出來。這裡考驗的是作者對自然、人生的感悟能力和文字能力。

大自然的風雲雨雪、春花秋月、山河草樹,一切事物,在詩人的眼裡都可以成詩。要學會欣賞這些事物,帶著感情去了解這些事物,詩詞是感性的,詩人要有敏銳的詩心。同樣寫春天,同樣寫燕子,“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是春天的喜悅,“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是思念的惆悵,“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則寄託了悲痛的亡國哀思。“境”是被作者的“意”選擇出來的,如果沒有對自然、人生的感悟,結果可能就是“境不達意”,例如都是燕子,為何可以表達完全不同感情?這來自作者的對於燕子這個事物的感悟和理解,而這種理解是帶著強烈感情色彩的。

  • 另一個方面,就是文字表現的能力。

這個能力與作者的悟性有關,也依賴於長期的訓練。詩詞的語言,以下三方面是最重要的:精煉、典型、渾成。

精煉,方能蘊含豐富內容,令形象飽滿;典型,方能準確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渾成,方能使情與境高度合一,相輔相成,加深感情的表達。詩詞的語言缺乏這些特點的話,意境的表達會大打折扣。


所以說,意境的形成和深淺程度,不僅與特定的技巧有關,還與作者的自然、人生感知能力和駕馭文字的能力有關,是詩詞創作綜合能力的體現。

下面這張圖意境不錯,筆者試依此圖填詞,也歡迎各位試填。

《菩薩蠻》

畫船聽雨春衫溼,江南四月垂楊碧。歸夢到橫塘,杏花流水香。

憑欄思遠道,柳外青山杳。舊燕又雙棲,來時芳草迷。


大晟府小書僮


說實話,不只是詞,就所有寫作寫的意境深遠都是作者的至高追求。但,這是很難求的目標。按我個人的體驗,其實最根本的就一點:作者格局的高低,換句話說,作者的世界觀大小高低決定了你成文的意境是否深遠。再換成文學理論術語說就是,作者的文學觀照主體的廣與狹決定了作品意境的高與低。當然,這是根本但不是全部,餘下的就是你的表達能力和表達技巧上。總之,作品意境基本代表了作者的綜合素質。要想意境深遠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了的。為了簡單,我粘一段我本人在論述“婉約派”和“豪放派”的著作中的一段話來說明吧:南朝梁時期的劉勰(約465-532年)早就說過“草創鴻筆,先標三準,履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於中,則酌事以取類;歸餘於終,則撮詞以舉要。然後舒華布實,獻替接文。”就是說,要想寫好文章,先要遵循三條準則:首先,要根據所要表達的情感來確定主題,其次,選擇和內容相關的素材,最後,要選用適當的語言來突出重點。然後才能去安排文辭,用上必要的省略掉不必要的。

——也許,這是對文學作品風格形成的原因較為準確的總結。我發現,用這個論述來解釋所謂的“婉約”和“豪放”還是很恰當的。

劉勰還說:“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革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意思是說:水性柔和,漣漪才可能產生;樹木堅實,花朵才可能開出。這是詞采以附於文章的情誼;虎豹沒有斑紋,它的毛皮就和犬羊的沒有區別;犀牛雖然有皮毛,但做成甲冑之後還需要塗上丹漆,這是文章的情意離不了詞采。

——這也許能作為對“婉約詞”的較形象的描述。

劉勰還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其意是指:文章在構思時,精神活動的範圍是十分廣闊的。所以,靜靜地凝神思索,思緒可以上接千年;悄悄動了心脈,視線好像通到了千里以外。對此,我再加一層意思:心脈的曠遠大度,可以讓思維居高臨下領略千山萬水江河湖海。

   ——這或許能作為是對“豪放詞”的最形象描述。

劉勰還以“博見為饋貧之糧”來形象比喻藝術想象的基礎只能是客觀生活中的素材和原料的觀點,符合了唯物主義的文學創作的原理。這好比是先見之明,印證了我一直堅持的:“婉約詞”、“豪放詞”的產生,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生活境遇的不同,所賦予作者的“主觀體驗”就有差別,因此所激發的“感悟”表達就不同。映照生活的文學表達就有了不同的主題。這是二者產生的基礎。

在這樣的基礎條件下,加之作者主觀關照目標的不同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就是二者風格形成的原因和過程。

也就是說,生活基礎是決定宋詞是“婉約派”或“豪放派”的基本因素;關照客體是決定宋詞是“婉約派”或“豪放派”的主要因素。或者說,作者的世界觀所導致的“主觀關照”客體的不同所導致的“主觀體驗”的不同,是作品是為“婉約詞”或是為“豪放詞”的關鍵所在。


唱響大中國


【潤】

蘆芽漸露雁飛臨,

陌野荷塘著色深,

絮風吹過抹新綠,

蟲熙蛙攘復一春;

套盞水冷酒尚溫,

人心遍看對難分,

且把閒情抵逸趣,

笑對愁思醉餘痕;

花盡葉茂未急看,

散瓣墮地舞殘身,

喜雨應時悄悄落,

不覺豌蔓繞柴門。

青鵬.2019.春日.雨


青鵬1978


這個問題很高深哎!

這是我們中國現代詩的最大問題!自從外國白話詩傳到中國後,中國的古體詩就嚴重沒落了!

雖然現在很多人都吟上一兩首詩,那也是浮雲風雅,根本不值一提!

像中國古代寫詩,那不僅將就字用的好,用妙,而且還要意味深長,細品有道理,再品真好,最後品,高人,真乃高人!

“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可見古人寫詩是下了大力氣的!不像現在,誰都可以遣詞造句,寫幾首古詩!仔細讀之,不僅無味,還堆疊成風,什麼意境也沒有!就是沒有古人讀書多,遊記多,更沒有古人那種社會環境!所以,現代人寫古詩,貽笑大方!

就是現代詩,自從顧城和海子等人去世後,那種寫詩帶有意境的現代詩也沒有了,全都是附庸風雅,粗陋不堪!

怎麼寫?

一定要多讀,多想,多思,一個月也寫不出來一首詩,而現在一天能寫幾十首,這能比嗎?

對詩,沒有苦思冥想怎麼可能出意境呢?

就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肥是什麼意思,那是海棠葉子又長大了點,因為這是暮春時節,樹葉在成長,所以綠肥,就是葉子變大了;而紅瘦是什麼意思呢?昨夜不是又下雨,又颳大風的,把很好的海棠花瓣都吹落了,只留下一些花蕊站立枝頭,所以紅瘦,就是被風雨摧殘的海棠花!

古詩詞的意境,立刻在眼前展現出來,而古人卻用了很簡單四個詞,總結出了一夜風雨過後的庭院情景,把現實和感知聯想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了!

這種,寓情於景,寓理於事物的方式,真是我們現代人要好好學習的!


從A到X的溫柔信使


格局決定了高度,眼光決定了長度,胸懷決定了寬度,思想決定了深度。






曾經滄海16795243


《卜算子》自憐

半碗老白乾,兩塊鹹蒸肉。

斜倚樓梯半片床,

就這相思豆,

殘月枝椏勾,顧影燈前瘦。

半截捲菸和淚流,

煙火燒了手。

此為上次和作,因覺不妥,就刪退了。今整理重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