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把词写得意境深远?

文乎


问题:怎样才能把词写得意境深远?


前言

深远一词,在道德经中可以见到:

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

深远,简单的理解是:意义深长。

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在意境的表达上,也可以借鉴一下绘画的艺术。

一、北宋画家郭熙的“三远”

郭熙在其《林泉高致》中介绍到“山有三远”:

1、三远

高远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深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平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不过,我们作诗的时候,常常把高远作为登高远望,例如黄庭坚的这两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2、三远的区别是: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诗歌的创作中,如果是采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法,多采用景物的描写,其实很像画画,或者说完全可以靠画笔把诗的意境描绘下来。例如:

《栾家濑》:
飒飒秋风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
濑声喧极浦,沿涉向南津。泛泛鸥凫渡,时时欲近人。(裴迪)

二、《忆王孙》 诗词中意境的深远

意境,不仅仅是实景,还有一些需要靠联想的虚景,在景物的后面还可能藏有深意,这应该是题主所说的“意境深远”。

亦可以用一首词来举例。宋人李重元的《忆王孙》: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首小词很简单,意象也是寻常可见,但是空气中彷佛飘散着淡淡的哀伤,读后去令人产生遐想和深思。

让读者为这个深闭门忆王孙的主人公而担忧,她遭遇了什么,等待的那个人什么时候回来?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围绕这首词的主题和情感的特点,每个意象都在朝着一个共同方向发挥自己的效力。

1、意象的情感色彩:

萋萋的芳草、不归的王孙、声声的杜宇、令人断魂的高楼、黄昏、雨中坠落的梨花、关闭的门。

这首词的意象,都是配合渲染这种悲哀的情感色彩

2、意象的背后含义:

芳草与王孙,是古诗词中的一对cp,出自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古诗中的芳草望归常常带有这种含义。

柳,常常表示离别,楼高,自然是望远怀念情人,特别是这句后面还加上了“空断魂”三个字来推动一下这种气氛。

杜宇,本身就是一个悲哀的故事,相传蜀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因此“不忍闻”。

黄昏,表示时光的流逝,又有黑暗降临的痛苦。雨后的梨花,是古诗中常见的落花意象。

有的意象,淡淡没有滋味,有的意象,类似于压缩的调料,虽然也是小小的一包,但会散发出浓烈的味道。

三、辛词《摸鱼儿 》意境中暗喻、寄托

辛弃疾这首《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用比兴之法让我感受到作者内容的痛苦。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上阕似乎都是在写景物,但是用春归时的落红、芳草、飞絮、蛛网写出了一个颓废的意境,原因是什么呢?

下午换头处用长门赋的典故,阿娇纵使千金买赋,依然换不回汉武帝的宠幸,借此表达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后面又用杨玉环、赵飞燕的典故,暗讽这些红极一时的人最终的悲惨下场。

结尾处,用一串意象写景:危楼、斜阳、烟柳,暗示自己对于南宋政坛的担忧。

南宋词人越往后越是寄托遥深,有时候令人难解,反而不如北宋人的词读起来轻松不那么烧脑。

结束语

回到题主的问题:怎样才能把词写得意境深远?

意境由意象组合而成,意象有山水之景、有鸟兽草木之形、有人物、有器具、有建筑........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要考虑是否符合主题和情感,另外这个意象是不是自己本身有一定的含义。

例如树叶与落叶、春叶不同,太阳与斜阳、初日不同、秋风与春风、西风不同、老翁与钓翁、渔翁不同、桃花与菊花、飞花不同...

八句含以上的诗,中调以上的词,大多要使用典故, 典故的使用都极大增加了诗词的内容含义。

例如街道与乌衣巷不同、石桥与谢桥不同、宫殿与阿房宫、昭阳殿不同...

简单来说,做好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注意选好调料和食材。意象好比食材,选得不好,厨艺再高超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说回来,高级的厨师当然精通于挑选食材和调料。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要把诗词的意境写得深远,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意境。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情与景的结合体。是作者用形象的思维,把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把所想要表现的情思、景致、人物、事件等反映在作品中,使作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回味无穷的诗情空间。

意境深远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形象美。古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常常以典型形象入诗,因物赋形,因色描彩。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美的形象,加上夸张的表现手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情感美。意境之所以能感人,就是诗人在有形的物体中(如树木花草等)或无形的物体中(如风、春夏秋冬)寄托了感情。通过这些物体来表达的思想情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描写燕子飞入百姓家的景象,表达了朝代的衰落与历史变迁的感叹。

三、含蓄美。含蓄是诗词的魅力所在,让人有一种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问君能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么意境有多少类型呢?

一、高昂,慷慨。最具典型的是曹操《观沧海》。

二、悲壮,空阔。如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花云海间”。

三、淡泊,清静。最有名的就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了。

四、壮丽,豪迈。这个当然要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了,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

五、深沉,浓郁。这方面就去阅读一下杜甫的诗作了。

六、清新,淳朴。我印象深刻就是杨万里的“篱落疏疏一径深”,”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首。

七、凄凉,哀伤。这方面李清照的词很有代表性。

八、婉转,艳丽。这方面,我认为《春江花月夜》有代表性。

简单地认识了一下意境,那么怎样去表现呢?

一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词。文字及景物画面需要人的想象思维加以丰满,让人充分感受到。

二、抓住意象,反复凝炼。诗词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作诗的第一步,是诗的基础。对意象的选取与描写,通过意象来流露主观思想,渲染氛围。要抓住意象,反复体味,这种意象或那种意象是否适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最有名的《枫桥夜泊》,作者用月、乌啼、霜、天空、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等意象来表达“愁绪”,通过这些意象渲染,不但充分表达了愁,还给人一种空灵辽远的感觉。

三、多读经典,提高修为。

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凡是过来人,都会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总之,写诗词是一门高深学问,不是一般人就能写得好的,也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得明白的,要多读书多练习多交流方可进步。

这回答希望能让你有借鉴。




富贵柚园


我们经常说唐诗宋词,其实对词这种形式影响最为深渊的是南唐的李煜。

亡国前,李煜多爱作些男欢女爱的艳词,亡国后,李煜的词突然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有了对时间的感伤,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比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引用“朝来寒雨晚来风”来感叹世事的无常,人生的无常。

意境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它并不是一种实质的可触摸的物质,而是一种虚化的、精神层面上的。

想要提升词的意境,可以上升到生命,人生的高度来表达。



没有画框的风景


《看我拿马云,董明珠的疫情捐款作题材,试做一首元曲版的普天乐》

任你忙,莫怪运。明珠马云,金童玉女。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偏他两个频看镜,不饶人处华发生。十亿捐出,一个亿跟。笑醉江城!

(词的创作,意境要深远,该是细微处见大格局,大格局处见细微。此次江汉蒙难,马云和董明珠的表现,那叫一个爽。因而马云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小马哥,董明珠可称董小姐。小字的背后,是大家风范的大气摡。所以他们的名字可以入诗,上功臣榜。)




李老根2017


如果希望把词写得意境深远,切记:

  • 别把意说尽

  • 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 把看不见的意形象化


  • 多寓情入景,以景见情

  • 避免直抒胸臆

以上几点是融合一起的。

但是,上述几点仅是技巧方面讨论,要写出深远的意境,还需要作者全面的能力,包括驾驭文字的能力、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和理解等。

  • 何谓意境深远?

意余言外,含味不尽,引发丰富联想。不要把你要表达的意直接说出来,直说出来的话就无余味了,意就浅了。

例如,表达对生活漂泊、岁月渐老的感慨,如果说“白头愁漂泊,岁月不留人”,那就说尽了,没有余味了。如果说“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那么就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因为没有直接写,所以读者会从诗里描写的景物来体会当中包含的情感。

黄叶,是令人感伤的秋天,黄叶又被风吹雨打,漂泊的沧桑感就有了。孤独的夜灯下是头发苍白的人,那么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也出来了。

因为没有说破,所以引发联想。诗词能在读者阅读后产生联想,才有余味,意境才深。

纳兰性德很多词常常直抒胸臆,如“劳人只合一生休”、“古今幽恨几时平”、“人间何处问多情”、“争教两处销魂”等等,把情说破了,便少余味,所以陈廷焯批评其“意境不厚,措词亦显浅”。

再看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没有一句直写情,却蕴含着无限感伤。去年一样的天气,去年一样的亭台,夕阳西下了,几时会再回来?似是感慨岁月流逝,又似是思念故人,满怀愁绪却无实指,给读者的联想非常丰富,读完后余意不尽,所以意境很深。

  • 作者在表意的时候,为了避免浅直,故不直说,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寄意。

象上述两首诗词,“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和“去年天气旧亭台”,都是写景,以景见情。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把看不见的情意形象化了。诗词的语言是很讲形象化的,因为虚的东西读者不好理解。你说“我很愁苦”,这样的表达很无力,读者是感受不到你愁苦的,如果你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是真的愁苦了。因为很形象。站在窗前,看着秋天黄昏,雨点打着梧桐,一点一滴,好像诗人的愁绪也如这雨点一般无穷无尽。

这是寓情入景,以景见情。

  • 在实际的诗词创作中,有一种很常见的技巧,可以有效地加深作品的意境。这就是以景结情。

一首诗词,前面可能抒发了一些感情,但末尾那一句,却是以写景来结束。如秦观《满庭芳》:“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前面部分一直在抒发身世的感慨,末尾却以黄昏灯火作结,把读者的思绪引入到黄昏灯火迷茫的苍茫境界中,从而令读者的思绪在这一个境界中产生许多回味。又如晏殊《踏莎行》末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借酒消愁,喝醉了大睡一场,这是抒情,醒来后怎样呢?他却不继续写情,而是忽然一下子转为写景,说看见斜阳照着深深的庭院,就把词给结束了。这一结束,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庭院和夕阳,想象着作者心里在想着什么呢?他的愁又是愁什么呢?

这就是所谓言尽而意不尽。如果意尽了,读者没有想象了,意境也就浅了。

  • 除了景物之外,情意也可以寓于人的活动中。

如表达快乐,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作者的活动。“小园香径独徘徊”,也是作者的活动。“最是苍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也是人的活动。无论写景物还是人的活动,目的都是一个:将看不见的情意形象化。

  • 无论以景物寄情或以活动寄情,景物和活动都必须高度符合所要表达的意。

既然景物和活动是意的载体,那么对于景物活动的刻画,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意境深浅。选取载体必须要有高度代表性,语言要高度精炼,才能在有限的字句里将意表达出来。这里考验的是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能力和文字能力。

大自然的风云雨雪、春花秋月、山河草树,一切事物,在诗人的眼里都可以成诗。要学会欣赏这些事物,带着感情去了解这些事物,诗词是感性的,诗人要有敏锐的诗心。同样写春天,同样写燕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春天的喜悦,“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思念的惆怅,“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则寄托了悲痛的亡国哀思。“境”是被作者的“意”选择出来的,如果没有对自然、人生的感悟,结果可能就是“境不达意”,例如都是燕子,为何可以表达完全不同感情?这来自作者的对于燕子这个事物的感悟和理解,而这种理解是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

  • 另一个方面,就是文字表现的能力。

这个能力与作者的悟性有关,也依赖于长期的训练。诗词的语言,以下三方面是最重要的:精炼、典型、浑成。

精炼,方能蕴含丰富内容,令形象饱满;典型,方能准确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浑成,方能使情与境高度合一,相辅相成,加深感情的表达。诗词的语言缺乏这些特点的话,意境的表达会大打折扣。


所以说,意境的形成和深浅程度,不仅与特定的技巧有关,还与作者的自然、人生感知能力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有关,是诗词创作综合能力的体现。

下面这张图意境不错,笔者试依此图填词,也欢迎各位试填。

《菩萨蛮》

画船听雨春衫湿,江南四月垂杨碧。归梦到横塘,杏花流水香。

凭栏思远道,柳外青山杳。旧燕又双栖,来时芳草迷。


大晟府小书僮


说实话,不只是词,就所有写作写的意境深远都是作者的至高追求。但,这是很难求的目标。按我个人的体验,其实最根本的就一点:作者格局的高低,换句话说,作者的世界观大小高低决定了你成文的意境是否深远。再换成文学理论术语说就是,作者的文学观照主体的广与狭决定了作品意境的高与低。当然,这是根本但不是全部,余下的就是你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上。总之,作品意境基本代表了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想意境深远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了的。为了简单,我粘一段我本人在论述“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著作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吧:南朝梁时期的刘勰(约465-532年)早就说过“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词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接文。”就是说,要想写好文章,先要遵循三条准则:首先,要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来确定主题,其次,选择和内容相关的素材,最后,要选用适当的语言来突出重点。然后才能去安排文辞,用上必要的省略掉不必要的。

——也许,这是对文学作品风格形成的原因较为准确的总结。我发现,用这个论述来解释所谓的“婉约”和“豪放”还是很恰当的。

刘勰还说:“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革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意思是说:水性柔和,涟漪才可能产生;树木坚实,花朵才可能开出。这是词采以附于文章的情谊;虎豹没有斑纹,它的毛皮就和犬羊的没有区别;犀牛虽然有皮毛,但做成甲胄之后还需要涂上丹漆,这是文章的情意离不了词采。

——这也许能作为对“婉约词”的较形象的描述。

刘勰还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其意是指: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是十分广阔的。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动了心脉,视线好像通到了千里以外。对此,我再加一层意思:心脉的旷远大度,可以让思维居高临下领略千山万水江河湖海。

   ——这或许能作为是对“豪放词”的最形象描述。

刘勰还以“博见为馈贫之粮”来形象比喻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素材和原料的观点,符合了唯物主义的文学创作的原理。这好比是先见之明,印证了我一直坚持的:“婉约词”、“豪放词”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生活境遇的不同,所赋予作者的“主观体验”就有差别,因此所激发的“感悟”表达就不同。映照生活的文学表达就有了不同的主题。这是二者产生的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加之作者主观关照目标的不同和表述方式的不同,就是二者风格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也就是说,生活基础是决定宋词是“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基本因素;关照客体是决定宋词是“婉约派”或“豪放派”的主要因素。或者说,作者的世界观所导致的“主观关照”客体的不同所导致的“主观体验”的不同,是作品是为“婉约词”或是为“豪放词”的关键所在。


唱响大中国


【潤】

芦芽渐露雁飞临,

陌野荷塘着色深,

絮风吹过抹新绿,

虫熙蛙攘复一春;

套盏水冷酒尚温,

人心遍看对难分,

且把闲情抵逸趣,

笑对愁思醉余痕;

花尽叶茂未急看,

散瓣堕地舞残身,

喜雨应时悄悄落,

不觉豌蔓绕柴门。

青鹏.2019.春日.雨


青鹏1978


这个问题很高深哎!

这是我们中国现代诗的最大问题!自从外国白话诗传到中国后,中国的古体诗就严重没落了!

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吟上一两首诗,那也是浮云风雅,根本不值一提!

像中国古代写诗,那不仅将就字用的好,用妙,而且还要意味深长,细品有道理,再品真好,最后品,高人,真乃高人!

“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可见古人写诗是下了大力气的!不像现在,谁都可以遣词造句,写几首古诗!仔细读之,不仅无味,还堆叠成风,什么意境也没有!就是没有古人读书多,游记多,更没有古人那种社会环境!所以,现代人写古诗,贻笑大方!

就是现代诗,自从顾城和海子等人去世后,那种写诗带有意境的现代诗也没有了,全都是附庸风雅,粗陋不堪!

怎么写?

一定要多读,多想,多思,一个月也写不出来一首诗,而现在一天能写几十首,这能比吗?

对诗,没有苦思冥想怎么可能出意境呢?

就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是什么意思,那是海棠叶子又长大了点,因为这是暮春时节,树叶在成长,所以绿肥,就是叶子变大了;而红瘦是什么意思呢?昨夜不是又下雨,又刮大风的,把很好的海棠花瓣都吹落了,只留下一些花蕊站立枝头,所以红瘦,就是被风雨摧残的海棠花!

古诗词的意境,立刻在眼前展现出来,而古人却用了很简单四个词,总结出了一夜风雨过后的庭院情景,把现实和感知联想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

这种,寓情于景,寓理于事物的方式,真是我们现代人要好好学习的!


从A到X的温柔信使


格局决定了高度,眼光决定了长度,胸怀决定了宽度,思想决定了深度。






曾经沧海16795243


《卜算子》自怜

半碗老白干,两块咸蒸肉。

斜倚楼梯半片床,

就这相思豆,

残月枝桠勾,顾影灯前瘦。

半截卷烟和泪流,

烟火烧了手。

此为上次和作,因觉不妥,就删退了。今整理重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