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后妃垂帘听政,为何大多都引发动乱,宋朝却能够平稳度过?

导言:在历代王朝中,皇帝为了保证皇权的高度集中,除了对权臣进行权力分化之外,还对外戚干政做出了一系列的防御。这其中,后妃干政最为关键。为此,“后妃不得干政”成为了历朝历代掌权者的“古训”,尽管如此,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有不少的女子从后宫走向了朝堂,这其中包括吕雉,武则天,慈禧等,她们的出现,构成皇权的威胁,甚至引起了不少的动乱,导致国家的覆灭也不在少数。但是我们细细研究,并非所有走上朝堂的女性都对皇权构成威胁,比如宋朝。

有正史记载的后妃临朝听政者共有二十九人,仅宋朝就占了九人,对于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共历十八帝的宋朝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宋代垂帘听政的女主分别有:仁宗朝的真宗刘皇后;英宗朝的仁宗曹皇后;哲宗朝的英宗高皇后;徽宗朝的神宗向皇后;伪楚皇帝张邦昌及高宗朝时两度临朝的哲宗孟皇后;光宗朝的高宗吴皇后;理宗朝的宁宗杨皇后;恭宗朝的理宗谢皇后;端宗朝的度宗杨淑妃。其中哲宗孟皇后垂帘听政两次,不过两次分别只有一个月,听政时间最长的为真宗刘皇后,长达十一年之久。

同样是后妃垂帘听政,为何大多都引发动乱,宋朝却能够平稳度过?

宋朝垂帘听政起于仁宗朝的真宗刘皇后,据记载,宋真宗驾崩前,因为继位者赵桢即宋仁宗年幼,所以在遗昭中尊皇后为皇太后,让其有权处理军国政事。刘太后是一位有才干的女子,与宋仁宗一起处理政事,垂帘听政十一年,功绩赫赫。史学家认为她有西汉吕后,唐朝午后的才能,却没有他们的野心。

由此可见宋代女主临朝听政,共有九人十次临朝听政,听政时间共计二十六年,可是却没有给宋朝、给赵家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可以说是稳固了赵世王朝的发展。这样的情况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士大夫对后妃干政的遏制

士大夫阶层在抑制后妃擅权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组成成分与之前历代相比,有着最根本的不同,之前官僚主要出身于世家贵族,即门阀或门第,宋代士大夫则以寒门为主,这个政治群体只能依附皇室发挥他们的政治作用

同样是后妃垂帘听政,为何大多都引发动乱,宋朝却能够平稳度过?

同时,皇帝对于士大夫这一群体也是十分重视的,他们是皇帝唯一可以信赖的政治集团。士大夫往往重义轻利、以天下为己任、以维护赵宋王朝安危为己任,辅佐和帮助皇帝,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制约着皇帝,主导了宋代政治的运行,后人称宋代"主柔臣弱"是很有道理的。这样的士大夫群体在面对后妃干政的情况。一定会加以防范,从而抑制后妃擅权。

首先,士大夫在舆论层面以及思想层面上抵制后妃干政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刘太后曾经问鲁宗道唐朝的武则天怎么样?鲁宗道直接说对她说,武则天是唐朝的罪人,危害了社稷。当时的刘皇后在垂帘听政,这样的提问其实另有深意,鲁宗道毫不避讳,不加掩饰地说武则天是罪人,其实就是已经在舆论方面抵制后妃过度干政。宋朝士大夫认为:母后临朝,足以使天下败乱。这种夸张性的句子也给了宋代后妃们极大的压力,从而在思想方面就十分顾忌,对一些越轨行为有所抑制。

同样是后妃垂帘听政,为何大多都引发动乱,宋朝却能够平稳度过?

其次,除了在思想上对后妃施加压力以外,士大夫也会在行动上对后妃干政予以限制。

在母临朝听政时,如果后妃有某个举动越轨,士大夫会及时阻止。《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了多次群臣制止后妃过于专权的事例:刘太后曾经以皇上有事为借口,想要独自处理政事,大臣立即阻止了她;有一次,刘太后想要在七庙设立刘氏的排位,鲁宗道也及时制止了她,并对她说,如果在七庙中设立刘氏的牌位,那后代的赵氏君主该怎么办?还有一次,刘太后与仁宗皇帝一同孝慈寺,想要自己坐辇车先走在前边。但是鲁宗道对他说,妇人应该夫死从子。于是刘太后就立即改正了。从以上可以看出,

当母后临朝时,士大夫会及时阻止她越轨的行为,防止其一步步争夺权力。独揽大权。

同样是后妃垂帘听政,为何大多都引发动乱,宋朝却能够平稳度过?

此外,士大夫还会在皇帝有能力处理政事之后,竭力促使母后撤帘归政,及时的将权力归还于皇帝

一般情况下,面对群臣压力,以及对自身力量地认识,当皇帝有能力之后,母后会主动归大权。但是宋代也有后妃因为贪恋权力而不肯及时放手地情况。

这时宋大夫就会迫使太后还政,宰相韩琦就曾迫使曹太后归政于宋英宗。

宋代的士大夫阶层对于维护王朝稳固有着极大的责任心,尤其是宋代宰相的权力,可以插手宫中的一切事物。为了维护赵氏王朝的根基,他们极力约束、抵制后妃干政。大臣富弼就曾经说过:刘皇后不敢座和午后一样的事,宋仁宗可以保全陛下之位,就是因为大臣们的力量。在士大夫的干预下,宋代的女主临朝听政有了良好的发展。

同样是后妃垂帘听政,为何大多都引发动乱,宋朝却能够平稳度过?


宋代家法对后宫干政的遏制

宋代家法的严密,有效的抵制了后宫干政。宋代加家的严密主要体现在对于外戚势力的防范,以及对后妃的自我约束上。

宋代建立后便吸取前朝教训,认为唐朝的衰败是后妃干政,结党营私的后果,所以宋代制定了一套把后妃辅政纳入良性运行轨道的机制。首先,宋代有完善的官僚体系制度。宋代祖制规定:母后可以在皇帝年幼或患重病的情况下垂帘听政,但是完善严密的官僚体系制度,尤其是监督体制,可以对母后听证进行很好的约束。

同样是后妃垂帘听政,为何大多都引发动乱,宋朝却能够平稳度过?

在对后妃的约束上,可以说是"女子之防尤严。"

明确规定了后妃不能与外界沟通,这样后妃的活动范围就十分有限,有效遏制了后党集团的形成。

后妃干政往往依赖外戚。宋代对于外戚也有着明确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严禁外戚参与机要,不会予以重任。而且对于犯法的外戚子弟惩罚更甚,抑制外戚势力的膨胀,防止其干预政事。

后宫干政往往重用外戚,很容易形成外戚集团,威胁皇权。

宋代对于外戚十分防范。宋朝宰相吕大防,就认为前朝外戚干预政事,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宋代外戚都不可以参与政事,不可以担任文职,也不可以担任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之任。而宋代又重用文官,二府又是宋代的中央决策机构。这样一来,外戚根本无法接触到国家重大政事。除了任官方面,宋代对外戚还有诸多限制,比如不能与后宫私自相见,外戚子弟犯法要更加严惩。

这样一来,外戚很难形成一股势力去影响皇权。

同样是后妃垂帘听政,为何大多都引发动乱,宋朝却能够平稳度过?

由于宋代,家法严密,尤其是对女子家法甚严,而且皇帝对外戚格外防范。因此后妃一般也会安分守己。 在家法的约束、以及大臣们的舆论压力和实际行动干预下,大多数后妃都能认识到越轨的后果很严重,都会以维护赵氏王朝为基点出发,形成良好的后妃风范,进行自我约束。

而且宋代的后妃大多出身并不高,非官僚家庭出身的后妃就占一半以上。没有显赫的出身背景,就意味着没有强大的靠山,很难与朝中大臣相互勾结,也不容易形成外戚势力。

同样是后妃垂帘听政,为何大多都引发动乱,宋朝却能够平稳度过?

结语

士大夫在舆论和行动上的干预、以及对与外戚和后妃的家法约束,使得后妃干政很难进行越轨行为,保证了宋朝的平稳运行,维护了宋朝利益。这在整个古代都是罕见的。当然,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已经不存在所谓的女性干政、后妃干政的行为,但对于其中蕴含的一些政治思想与精神,也值得当代人学习。


参考文献:

《宋史》——脱脱

《后汉书》——范晔

《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