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淺談唐朝貞觀時期的諫諍制度

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體制,比較有特色的一個組成元素是諫諍制度,諫諍制度首創於周,伴隨著封建王朝的興衰更替,專制集權制度的的顛覆而逐漸走向衰亡。到了唐朝時期,諫諍制度的發展漸趨成熟,系統、完備的體制成型。諫諍制度發展的巔峰時期是在唐貞觀時期,在皇權至高無上的封建社會里,皇權的地位至高無上。

也正因如此,史冊記載的君臣關係和這段頗具色彩的諫官史才得以名垂青史。而貞觀之治繁榮局面的出現,諫諍體制的成熟完善,是促使貞觀盛世出現的重要因素之一。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淺談唐朝貞觀時期的諫諍制度

諫諍制度在唐朝時期發展成熟的因素諸多。

一、隋朝時期的諫諍制度以發展的日漸齊全,為貞觀時期的諫諍制度打下了基礎

諫諍制度自周以後歷經數代發展,已經為諫諍制度奠定了堅實的歷史基礎。從隋朝的社會背景探討。隋煬帝時期拒絕諫諍、最終的結果是國破身亡,唐太宗從隋煬帝身上深刻的吸取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意識到了諫諍的重要性。唐太宗個人因素也起到很大左右,據史料記載,唐太宗廣開言路,虛心納諫。朝堂風氣開明,為諫諍制度提供了適宜生長的環境。在治理國家,處理朝政中也能充分發揮發揮其作用。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淺談唐朝貞觀時期的諫諍制度

二、唐朝政風開明,廣納賢士,唯才是用,選賢任能,並且有著嚴格的諫官選拔制度

通過層層選拔出來的諫臣都具備出色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在開放的社會風氣中充分發揮職責所在,為貞觀盛世作出了巨大的能力。但是,諫諍制度歸根結底還是用以維護封建制度,無法從根源處擺脫封建階級的侷限性。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吸收借鑑貞觀時期諫諍制度的精華,時至今日,對現代行政管理體制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接下來將仔細分析一下貞觀時期諫諍制度成熟發展的影響因素。

三、“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唐太宗思想開明,虛心納諫,為後世豎立了良好的楷模

在封建社會的發展中,君王自詡為真龍天子,位高權重,九五至尊,高高在上的社會地位和權勢,助長了他們的嬌縱,使得他們很難聽進去反對的聲音。諫官這一職位雖然由來已久,歷朝歷代都有設立,但形同虛設,基本上都是空架子。唐太宗思想卻不同於他人,在他看來,皇帝與凡人一樣,才智有限。雖有無上的地位,但人無完人,也會有疏漏和考慮不周的地方。人貴有自知之明,才智有限的情況下,萬事皆不能獨斷。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淺談唐朝貞觀時期的諫諍制度

唐代著名的諫官魏徵曾經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太宗欣然接受這一建議,不僅廣納賢言,而且身先士卒,以身為訓。自己犯有過失時,虛心聽取諫言,並再三強調:

"君有違失,臣需極言。聯聞卿等規諫,縱不能當時即從,再三思審,必擇善而用之。"

正是因為唐太宗身上謙遜可貴的品質,開啟納諫的良好風氣,為後世樹立良好的楷模。

四、君臣互勵,諫風盛行

三百載唐朝,盛唐時期一百三十多年間,興盛鼎沸期,同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的鼎盛時期。唐太宗統治時期,國力鼎盛,政治清明,經濟高度發達,文化成就輝煌,與亞洲各地區友好通商,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因此成就了封建社會歷史中著名的"貞觀之治",併為日後的各代帝王治國理政提供了的榜樣和典範。完備的行政制度是封建社會有力的強盛王朝的原因之一,是貞觀盛世的助力之一。

諫諍作為一種特殊的行政制度,在治國理政中發揮著不可替代,舉足輕重的地位。諫官也是一種特殊的官僚集團,貫穿於由周至唐朝的歷史發展中,貞觀時期君臣之間相互諫勵、諫風興盛。許多受諫納諫的事例也世代流傳,至今仍有我們耳熟能詳的。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淺談唐朝貞觀時期的諫諍制度

五、諫諍制度與封建皇權相輔相成,是維護皇權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之一

以君主專制社會為背景,君主是一個國家最高權利的代表。

"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

由此可見君主的一言一行與國家的命運一脈相承,息息相關。諫諍制度產生於,保證君主憲令正確,和國家各項事情正常運轉的基礎上。但是,皇權具有其絕對的優勢,自始至終,都是用來維護皇權行使的工具。但是同時,諫諍制度也是封建君主權利的約束與挑戰,因此很大一部分,諫諍制度能否實至名歸最大程度上取決於君主的態度與開明程度。

但是另一方面,諫諍制度又與封建王朝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正如太宗所說:

"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

有越來越多開明的君主,已經意識到了諫諍制度對於皇權的鞏固與維護起到的巨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廣開言路,聽取不同方面的看法與建議。

“君有過則諫,反覆之不聽,則去。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國,正是此道。”

綜上看來,皇權與諫諍制度"相愛相殺",彼此之間相互依靠,又彼此制約。

六、諫諍制度在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的完善自身,於唐貞觀時期發展成熟,達到鼎盛時期

諫諍制度創始於周朝,後歷經千百年的發展,至隋唐時期漸趨於成熟。諫諍制度諫官的權責不斷加強,隊伍逐漸壯大,諫官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也越來越高。唐貞觀時期的諫諍制度,在繼承以往的基礎上又不斷的推陳出新。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淺談唐朝貞觀時期的諫諍制度

不斷賦予其新的發展權責,例如這個時期的諫官可以同宰相一同,參與內閣會議,為國事進言獻策。為諫官履職提供了更好的保障。這無形中,官員的思想覺悟也有很大的提升,直言進諫,剛正不阿,高尚的品格為保障。給貞觀乃至整個唐朝朝廷風氣,帶來了不可比擬的影響。諫諍風氣興盛,在貞觀時期達到了其巔峰的時刻。

也正因如此,貞觀時期於諫諍制度而言,才更具權威性與代表性。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瞭解,探討諫諍制度發展完善以及成熟的因素。

首先,珠玉在前,歷史前期諫諍制度累計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各種積極影響和隋朝滅亡帶來的深刻的經驗教訓。其次,是君主個人的因素,唐太宗個人對整個諫諍制度的發展都帶來重要的影響。貞觀時期的諫諍制度極其具有代表性。在這個時期諫諍制度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隋朝雖然僅僅歷經兩世就滅亡,但是隋朝諸多制度為唐朝的發展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例如諫諍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封建社會時期,任何一項社會風氣或是制度的盛行,都離不開統治者階級的態度,統治者個人的愛憎喜好對次也有巨大的影響力。

唐太宗作為一代賢君,開創的"貞觀之治","貞觀之治"與"文景之治""康乾盛世"被譽為我國曆史上三大太平盛世。這一盛世的開創者,離不開唐太宗個人的功績,虛心納諫,唯才是用,主張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正是以這一因素為助推,這一時期湧現出無數諫諍的典範。忠直諫官輩出。諫權本是對君權的一種制衡,但同時又維護著封建制度的發展,他們直接相互依存,彼此制衡。時至今日,對於當代公共權利的監督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學者們對中國古代諫淨制度給予高度關注,研究成果頗豐。縱觀不同時期,不同層面,不同學者從不同層面角度,進行了研究,目的是全面的展現唐朝時期的諫諍。作為封建社會頂尖的時期。因此,唐代諫諍制度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淺談唐朝貞觀時期的諫諍制度

首先,制度層面。史書記載:"諫官掌獻替,以正人主;御史掌糾察,以繩百僚",諫諍制度被視為一種特殊的監察,李孔懷在《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一書中,談及唐代的諫官系統,是行政監察日趨完善的體現之一,孔繁敏在《論中國古代諫諍的幾個問題》中提及,從制度層面為切入點,對諫諍制度的發展演進進行深入研究,揭示其中的規律。

其次,對諫官研究。如陳敏在《唐朝諫官制度淺析》中介紹了唐代諫官機構的設置、諫官的考核任免。從影響層面進行研究。汪曾瑜在《古代臺諫政治的反腐敗作用》,分析了諫諍制度對與封建集權制度引起的腐敗。

七、諫諍制度為當時朝代以及後世帶來的廣泛深刻的影響,利與弊的交織

古語有云:"納諫者昌,拒諫者亡",這充分體現了諫諍制度對古代封建王朝的興衰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貞觀盛世"輝煌與諫諍制度得以發揮重要的關係也同樣有著必然的關聯。縱觀研究諫諍制度的發展歷程,諫淨制度作為的本質是中央集權的行政制度,其中的一項補充制度,主要發揮的作用受到了三個方面的影響。

君主,諫官,制度。三個最重要因素的共同發揮作用。有了這三個方面的保障。貞觀時期的諫諍制度才得以名垂青史。風氣盛行一時傳為佳話,流芳百世,為我們今天的學習研究提供巨大的參考價值。諫諍制度是封建君主集權制度的一種,自我調節機制,最為核心的作用就是用以規勸君主、制衡君權,保障國家社會機器的正常運轉。

諫諍制度無疑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制度。但同時也存在著自己的缺陷與不足,他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諫諍制度先天的御用性和過度的依賴性。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諫諍制度歸根結底是用來維護封建專治制度。"君權神授"的觀念牢牢佔據著君主的統治觀念。"納諫"服務於君主為穩固統治,換角度言之。諫諍制度是否能正常實施,與君主個人的聯繫非常密切。若君主昏庸,諫諍制度的權力將受到踐踏。

雖然諫諍制無法拜託其本質上的封建屬性,但諫諍制度中包含前人的智慧與遠見卓識,瑕不掩瑜,積極方面遠大於其弊端。蘊含著許多積極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參考文獻:

《申子》

《資治通鑑》

《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