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又有好幾天沒有寫東西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咱們歷史上的一種制度——進貢制度。

這一套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實行了幾千年,從遠古時期的周朝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權時期的清朝。在實行這麼長時間中有一些變化,但是整體上沒有大變:中國古代皇權對朝鮮、越南這樣的藩屬國進行"冊封與賞賜",而這些藩屬國在規定時間內向中國的王朝"稱臣與進貢",這便就是中國的朝貢制度。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似乎生活中我們所能接觸的很多歷史書,好像對這種進貢制度都是以批評的聲音居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負面評價基本上也是出於以下兩種理由:

第一種理由是外國人發出來的牢騷。當他們不辭辛苦的來中國時,覺得中國對待其他的國家在地位上有些太不平等了,你是大國不假,但我是小國也是國啊,大家坐下來好好地平等對話不行嗎?為什麼見到中國的皇帝就非要下跪呢?為什麼我給你帶點禮物,你們非要把它曲解成是小國對大國的"進貢"?為什麼你對我的回禮,就非說成是大國對小國的"恩賜"呢?分明就是你們以大欺小嘛。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第二種理由是中國人這邊自己也非常看不慣。很多人都覺得進貢這種制度就是一套虛頭巴腦的東西,只是皇權階級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不惜打腫臉充胖子。周邊小國時不時來朝貢一下,帶的盡是一些不值什麼錢的貢品,還摳摳搜搜的只有一點點,可咱朝廷給他們的恩賜那就值老鼻子錢了,並且數量更多。每次都給當時的財政經濟造成很大壓力,說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一點都沒錯。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其實現在再來看,這兩種理由很難說通,畢竟沒有從根本上解釋朝貢這套制度為什麼還能持續了那麼多年的原因。中國歷史幾千年裡面,有可能是有極少個別的皇帝有虛榮心,但是很難想象整個朝廷頂著財政壓力,僅僅只是為了維持這套虛頭巴腦的東西,並且還堅持那麼多年。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各位朋友們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上至國家各種典禮、各種儀式、下至民間機構組織的慶典、公司的開業儀式,學校的畢業典禮,還有家族中的紅白喜事等等,這絕對不是虛禮,而是有著豐富的社會作用。

今天我們不妨花點時間,重新來仔細看看這套進貢制度,把這筆經濟賬重新再好好梳理一遍。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要不咱們先來算這一筆經濟賬,看看中國是不是吃了大虧。進貢時候產生的貿易,在明面上能看得到的,肯定是虧本生意,為啥?因為進貢的東西不值錢並且數量還少,但賞賜的東西值錢,還挺多。但是你想啊,貿易這玩意兒是人的本能驅使啊,這麼大一箇中國和一眾藩屬國的所有貿易總和,簡直就是整個東亞的貿易圈,怎麼只會侷限在一個"進貢和賞賜"這麼一點貿易總量上?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當然,進貢貿易固然是很重要,但是從總體份額來說,這不過只是九牛一毛而已。看似進貢貿易是吃了一點虧,但它的作用巨大啊,維持了整個東亞板塊的和平不說,然後通過其他貿易方式幾十倍地補償回來。

尤其是中國的南方地帶, 在18世30~90年代的時候,也就是乾隆在位的那個時期,朝廷的貿易關稅就貢獻了整個福建的1/6和廣東的3/4的地方稅收收入。這僅僅只是官方批准許可的貿易,還不包括民間的各種貿易。大家看,在經濟上,進貢體制也是利大於弊的!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算完了經濟賬,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政治這塊上面的賬。

從廣義的方面來講,世界上存在過兩種國際關係體系。第一種就是中華文明的這種"進貢體系",另外一種就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要說這後面的一種體系到底是什麼呢?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時間到了 1648 年,歐洲結束了"三十年戰爭"以後,參戰的各國一起起草簽訂了一大堆條約,這個條約的體系,就是著名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這個體系明確了幾個至關重要的原則,那就是國與國之間,不論國土面積大小,綜合實力強弱如何,在地位上全部一律平等、彼此尊重對方的領土主權等等……。直至今天的國際關係中,依然還遵守這些基本原則。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在後世的人們看來,國與國之間不分大小,一律都是平起平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進貢體系卻是以國家不平等為基礎的,這麼一看確實挺落後的,理當應被時代所淘汰掉。但只要我們深究一下歷史,不難發現,這個問題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在國際體系中的主要目標就是維持一種平衡或者說是和平。但自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成立以後的好幾百年,歐洲國家之間大大小小的戰爭就一直沒停過。例如在 1300~1850 年之間,英國和法國之間至少就打了至少 46 次的戰爭;著名的中立國瑞典,在這個期間也參加了 32 場戰爭,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根上的問題就出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原則上——地位平等、互相尊重彼此的主權、領土。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什麼平等這那的,那是鬼扯…….就因為沒有一個武林盟主,沒有老大,但誰都想當老大,誰也不服誰。明面上的彼此尊重主權,那是大家對權力的邊界都很清楚。我要佔你的便宜,根本就沒有私底下可以交易和退讓的空間,只能是就是擼袖子幹起來,搶奪你的國土。所以大家看,條約上寫的再漂亮有毛用,在實際的狀態中,往往就成了一言不合就撕破臉變成強盜邏輯。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再回過頭在看看我們東亞這邊的進貢體系,自明朝從1368年建國開始到清朝1841年進貢制度完全瓦解。這中間的500年時間,東亞大小各國間,只發生了兩次戰爭。一次是1407年,中國出兵征討越南;還有一次就是1592年,日本的幕府將軍豐臣秀吉率兵攻打朝鮮,中國方面出兵保護朝鮮。

除此之外,在這些東亞國家之間,維持了相當長時間的和平。那麼疑問來了,為什麼看起來不平等的關係反而容易維持和平呢?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那就是因為有中國這個老大,因為存在這不平等關係,這就意味著有了可以替自己做主的人,有了大家一致認可的仲裁權威啊。

咱們就打個比較硬核的比方吧。這不是每到過年的時候,家裡幾個兄弟姊妹要回家給父母親拜年麼,不消說自然而然是要給雙親買點營養品保健品啥的盡孝心吧?再臨走的時候,父母也會看看家裡還有啥能讓你帶回去的東西,捫心自問一下,父母給你帶回去的東西,遠遠比你拜年給他們的保健品要多的多,這就是簡單版的進貢貿易。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另一方面,幾個兄弟姊妹攜家帶口回去,進家門後只要喊一聲"爸媽,新年好,我們回來了!"按舊社會的老禮節,磕個頭啥的也不存在什麼心裡不舒服。只要父母這個絕對權威還在,兄弟姊妹幾個之間如果有什麼矛盾,也很容易化解。

但是爸媽百年之後一去世,兄弟姊妹幾個之間確實都是平等的,相互之間再出現一些什麼矛盾,那就不容易調解了,搞不好還容易兄弟反目成仇,這就是簡單版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你看,兩個國際體系在實際的運用中有著很大的區別。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我們再回到國際體系中去思考。如果要以維持和平為衡量標準,大家會發現,在處理實際問題的時候,進貢體系是更優越、更有效得多。之所以大力主張國和國之間地位平等,主要是擔心只要有不平等,大國就會欺負那些小國。但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非但沒有欺負藩屬國,反而還會為藩屬國提供很多安全保護。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只要他們承認中國是老大的地位,接受中國的冊封和賞賜,中國甚至都不會去幹涉藩屬國的治理,更別說還有興趣去佔領他們的國家。

當然,進貢體制已經湮滅在歷史中,以後也絕沒可能再恢復這種體制了。但是我們在冷眼看國際政治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這兩種基本核心邏輯仍然還在起一定的作用。

在今天的國際政治中的實質上,在很多區域還存在進貢體制的影子——在某個地理板塊上有個一個又大又強的國家,其他一系列小國是承認它的老大地位,它也負責保護這個小國家的安全,各方面優先考慮這個小國利益。雖然沒看到赤裸裸的"進貢",但本質上卻是一回事。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舉個例子,就比如現在的美國和南北美洲各國,還有澳大利亞和澳洲。由此可見,但凡這種國與國之間實際上的不平等,存在有一個當家作主國家的地區,基本都比較和平。

今天咱們聊這個,其實想說的就是觀念和現實的差距。紙上寫的,嘴裡說的一些觀念,在世界上的實際運行中,有些規律還是存在著,到這種時候,就需要在表面政治正確的掩蓋下,進行底下的實際政治手法去操作,雖然兩者看似矛盾,但用起來可以並行不悖的。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最後我們來引用《了不起的蓋茨比》書中一句很有名的話來結束今天的話題:"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古時候的“進貢”制度,看似我們吃了虧,其實是撈了這些大便宜

好啦, 各位朋友們,進貢的背後的故事,咱們今天就聊到這裡。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拾趣",謝謝您花寶貴的時間看完本篇, 看完的夥伴們動動您小手指點個贊再走好嗎,也好讓我知道是您來過了!那我們明天見!

【今日話題】:進貢體制的優劣,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有,期待您的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