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是什麼意思?

pjj11


這個說法現在不是很流行了,主要流傳在上世紀90年代,那個時候,教育的資源比較匱乏,清華、北大和中科大都是當時僅有的一些優質教育院校,這裡“窮”、“富”和“不要命”說法,主要是從入學就讀的學子家庭情況和學校的基礎設施出發的,還有就是學生的努力學習程度,下面我們分別具體說一說。


關於清華大學的介紹,大家應該都是比較熟悉的,清華大學以理工類學科為主流,過去很多窮人家的孩子,希望通過讀書擺脫自己的命運,都會選擇報考清華大學,寄希望於掌握一門科學技術,可以立足於社會之中,所以相對其他兩所學校來說,清華的學生家庭條件相對貧寒,而且那時候,清華大學雖然地理位置不差,但是校園的設施比較單一、簡單,就像是農村的學校一般,給人“清貧” 的印象,當然這只是針對以前,現在已不是這樣了。


“北大”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院校,從基礎的設施來看,北大宏偉的校園大門建築,就給人一種震懾,不自覺的肅然起敬,而且縱觀校園,宮殿式的裝修設計,就給人“富足”印象,而且那個時代,能在北京大學就讀的學子多是高幹子弟,家庭的環境較為豐沃,讀書只是他們提升自己的一個渠道,所以這是“富”的含義。


最後看看“不要命的科大”,關於科大的傳說大家或多或少有耳聞,科大中很多的教師也都是咱們科學界數一數二的泰斗人物,例如“兩單一星”的錢老,也曾就職於中國科技大學,有這麼多敬業鑽研的教師,就有更多努力學習的學子,因此“不要命”就是形容科大學子鑽研學術的精神,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尤其是科大的院士評選,更是“千人選一”,這獨一個院士,必然是頂級優秀的人才,可想我們科大學子對自己的要求是多麼嚴苛。


高校的發展,需要自己的特色,這三所院校近年來的發展,也在不斷創新,相信到那時候,將會有更適合他們的時代標籤。


決勝網


這話最初流行於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也就是中科大剛建立不久的時候。



當時的清華大學,是以工科為主的頂尖高校,慕名求學的主要是平民子弟。而北京大學的話,側重文理方面的學科,不少高幹子弟都在北大上學,所以有窮清華富北大的說法。

為什麼叫不要命的上科大呢?



這話有兩層含義,當時中科大還沒南遷合肥,校園是在北京玉泉路上。而玉泉路校區呢,離八寶山革命公墓很近,所以就有不要命的上科大的說法。

當然,出於對科大學風的認可,這話也用來形容科大學生學習的刻苦,有拼命三郎的作風。中科大旨在培養尖端科技人才,專業難度大,學習壓力重,所以這在裡唸書的學生,需要拿出不要命的勁頭兒來搞學習。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清華早已不窮,北大也不僅僅是富,原本在北京的中國科大也南遷到了合肥。但人們還是會經常提到“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上科大”的口頭禪,其實何嘗不是對科大的讚賞與認可,在不少公眾心中,中國科大與清華、北大是同層次,並駕齊驅的高校。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作為”大學活地圖“,繆老師回答這個問題再合適不過。

”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是一句順口溜。誕生的年代再上個世紀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從校名、環境、課業、生源、規劃各個方面來分析。

(本文所有圖片均由繆登峰老師親手拍攝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一、校名

清華大學,英文名稱是Tsinghua University,可以”自由“縮寫成THU。看起來是不是更像土豪大學的縮寫?

北京大學,英文名稱是Peking University,可以”自由“縮寫成PKU。看起來是不是更像貧困大學的縮寫?

怎麼看起來都是”窮北大,富清華“哈哈,剛好與”窮清華,富北大“相反!


二、環境

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時候,中科大辦學地點還在北京,而學校的辦學地點在玉泉路,距離八寶山只有1公里多一點。”不要命的中科大“這麼看是不是也挺有道理的?

當時清華大學建設的還沒有多麼高大上,空曠的很,有點像大農村。而北京大學就不同了,僅看校門就是高大上,豪華的緊。


三、課業、規劃、生源

上個世紀50年代末的情況是這樣的。。。

北京大學開設的科目以人文社科類為主,課業負擔相對來說沒有多麼重。

清華大學開設的科目以工學類為主,課業負擔還是比較重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設的科目以理學為主,課業負擔超級重。

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的時候,上北京大學的孩子,有不少是家境非常好,或者是高幹子弟,而上清華的孩子,有很多希望通過工學的學習,找到一份靠技術可以過上穩定生活的機會,所以”窮清華、富北大"也就順理成章了

當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錄取分數是特別高的,基本與清華、北大距離非常近。這也是“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裡面三所高校並列平行的客觀原因。


我是大學活地圖,我為自己代言。


繆老師妙筆生花


北大的學生對人文,政治,經濟更加敏感,在學校的基因中呈現,清華的工科獨領風騷,雖然學風也足夠厚重,但歷史賦予學子的基因呈現獨特的專注於專業能力,從中科大的學風看,對科學態度的痴狂基於因賦予莘莘學子獻身科學使命的堅定。

在學習狀態上,北大的學生對政治經濟充滿激情與熱情,學校也推崇多學科學習,似乎對於思想機構的寬度是北大學生的追求,在生活方式和未來事業中推崇宏大,廣博。清華的學生在自己的專業方向上執著深度的精準發力,對事業的垂直髮展厚積薄發。中國科技大學定位與於培養真正的科學領軍和真正沉浸科研的學者,特別是課程學習的具體過程中強調:

重:課業繁重,前所未有

緊:時間安排,緊鑼密鼓

深:學術高度,深不可測

拼:理科學霸,殘酷比拼

有人說北大,清華國之重器,中國科大創立之初就肩負國家的科學重擔,三所學校都是學習競爭激烈,但北大學生學的飄逸,清華學生學的專注,科大學生學的痴狂。

些許戲言,讓名校風骨昭然若揭,在選擇時也有更多超越數據的判定元素。


王為願


恰恰相反,當年因為庚子賠款,清華的薪資待遇是最好的,到處挖人。而中國人自己的大學卻因為經費不保不同程度的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私立大學尤甚,如南開大學。今日清華很好的延續了傳統,年辦學經費達到了269億元人民幣,但不知是否做出了與269億人民幣相配的貢獻!在此,向那些低投入高產出的大學,如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致敬!是他們挺起了共和國教育的脊樑!包括工信部的七所國防院校。他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可有的學校,厚顏無恥,成天不是搶人就是比經費,他們吃的是奶,可擠出的連草都不是,真的是無恥之極,無恥之極啊!


笑傲江湖147532469


簡單答一下

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說法,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去中科大。其實是這樣的,清華以工科為主,工科全國第一,學生畢業後馬上可以參加工作(甚至不讀研也可以在國內找到薪水不錯的職位)。這對於學業優異而且急於改變家庭貧困境況的學生而言確實是不錯選擇。而北大的優勢是基礎學科,文理全國頂尖。從傳統意義來說,基礎學科本科畢業馬上就業優勢不大,要經過更進一步深造。適合家境好,愛學術的孩子。所謂清華出大師,北大出大家,大概進一步說明了這個意思吧。

至於不要命去中科大,不太好理解。論學科,中科大優勢在理學,但肯定比不過北大清華(至少本科教育是這樣的)。論學業難度,中國高校四大瘋人院(數院物院化院生科院)都出自北大,也許是中科大處地處安徽省會合肥,艱苦偏僻,特別近年來在科技方面做了不少事,比較勵志吧。


粼遇


“窮清華,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順口溜。清華是以理工科著名的學府,五六十年代多是寒門學子報考的比較多,就有了窮清華的調侃。北京大學是文科著名,大家知道學文科的人要在社會中發展,人脈基礎很重要,所以北大的學生家境一般都比較好,幹部子女較多,相對於清華也就有了富北大的說法。中科大則是因為靠近八寶山,就順口出了個不要命。雖然說是順口溜,但也反映出社會階層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也就有了現在“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說法。


小草lch


以前有窮師大的說法,因為師大學生人人都吃飯不要錢,不像別的大學需要申請助學金,申請不上的話需要家長出飯錢,所以半窮不窮的學生讀師範比較多。(真的很窮的農村學生倒不必上師大,在別的大學照樣能申請到助學金的)後面的話就沒有聽說過了!


阿中芳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