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歌舞昇華下已危機四伏——制度

前言:

盛唐的轉折點,楊貴妃成了紅顏禍水的歷史背鍋俠,安史之亂只是危機發酵的推手而已。唐玄宗開元盛世下的繁華,其實就已經為唐朝的衰弱埋下了隱患。

盛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歌舞昇華下已危機四伏——制度

均田制起源於南北朝北魏時期,規定將無歸屬、荒蕪的土地按照人口分配給農民耕種,耕種完畢一年後歸還給國家,而地主所有用的土地不在均田制度的範圍中。府兵制起源於南北朝西魏時期,到唐朝時期,國家設置軍府,從均田制分發的農民中選擇士兵,他們平時務農,遇到戰事則披甲上陣,兵民合一。

經過隋末多年戰爭的破壞,唐朝將荒蕪的土地分配給無田耕種的農民和士兵,為戰後生產恢復、邊境防禦和社會穩定提供了保障。隨著唐朝社會穩定,人口增長,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兼併日趨嚴重,導致均田的農民分配的土地不足,許多均田農民踏上了流亡的道路。依託均田制的府兵,因授田不足,又得繳納足額的租稅,還要服繁重的兵役,因此府兵紛紛逃匿,兵源越來越少。

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募兵制逐漸形成氣候,職業兵越來越多,將兵的依附關係更強,對主帥的效忠度甚至比皇帝更高。

盛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歌舞昇華下已危機四伏——制度

節度使是地方軍政長官,擁有固定駐地和較大兵力的軍、鎮、守捉,主要屯戍在邊疆守衛。原本由朝廷通過府兵制調配兵源到地方駐地,但府兵制的破壞,允許地方行政長官自行招募兵源,節度使的權利也逐漸增大。在唐玄宗年間,主要在邊疆設置10個節度使,並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節度使擁有軍事、行政、財政的大權,可以不用依賴朝廷而單獨管理地方的權利。有威望的節度使可以坐擁多個藩鎮,長達多年的任期。然而節度使中許多都由胡人擔任,受到漢族的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文化較少,在精神上更加捉摸不透。

盛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歌舞昇華下已危機四伏——制度

這些因素的催促下,安祿山應運而生,公元741年開始,安祿山陸續兼任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三鎮的兵力合計十八萬三千九百人,而且又同時兼任河北、河東採訪處置使、隴右群牧使、群牧總監,擁有這些廣大地區的軍事、民政、財政大權,而且國家的馬匹也歸為安祿山調度。

然而唐朝幅員遼闊,精兵強將都歸屬於節度在使邊疆駐防,京都之內兵力相對較弱,實則外強中乾。唐玄宗更是養虎為患,讓安祿山逐漸壯大,以致尾大不掉。

參考文獻:

《隋唐五代史》 王仲犖

《劍橋中國隋唐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