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專門負責挑毛病的崗位——北宋用到極致的「台諫」制度

趙匡胤又借鑑了唐代官制,設置了專門的財政機構——鹽鐵、度支和戶部三個財務專門司局,號稱“三司”。三司的性質,有點像本朝建國早期的“計劃經濟委員會”,用經濟的手段來調控整個國家的發展。三司的最高領導,叫做“三司使”。“三司使”類似於大宋中央政府分管財務的國家副主席角色——大宋股份有限公司的CFO,這個級別要比原來的戶部尚書(財政部長)整整高了一級。

三司的設立,首先是嚴重架空了原來戶部的職能,鹽鐵主管鹽鐵工商,度支掌管預算漕運,而戶部只能掌管全國戶口和普通賦稅,淪為只能夠到處找老百姓“收公糧”的催糧隊;三司設立的另外一個用處,限制軍隊。不管是樞密院,還是三衙,每筆財政預算,都要事先向三司報備。而每花一分錢,都要和三司去扯皮。

用財政的柔性手段牽引整個國家,而不是軍事的暴力機器來控制整個國家,趙匡胤設立的“三司制度”,可謂用心良苦。這個貌似強大的三司,同中書省,樞密使三個職能部門並立,號稱“二府三司”,“政”“軍”“財”三權分立。這個基於國家層面的三權分立,一直沿用到了一個多世紀後的宋神宗年間,才被變法圖強的王安石予以廢止。

	所以,宋代前期的軍制,充分發揚了民主議事的程序,如果邊境有變,朝廷上下的一眾官僚,就會率先展開口水橫飛的大辯論。什麼三衙和樞密院,什麼三司和三衙,什麼主戰派或主和派,總是要屁股決定腦袋地維護自己的行政立場。所以,有宋一代的文人士大夫,吵架能力都特別強。不僅僅是大臣們之間吵,有時候皇帝也要參與其中,而且皇帝吵架未必吵的過大臣。反過來講,在吵架這件嚴肅的事情上,文人士大夫們還不一定買皇帝的帳。 

當然,吵架歸吵架,這還沒有算上大宋王朝“臺諫”制度下,專門負責罵人的御史與諫議大夫們。御史負責監察,專門針對大小官員論是非;諫議大夫負責進諫,專門針對皇帝提意見。帝國對於臺諫制度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如果在規定考核時間內,御史們和諫議大夫們沒有彈劾上奏,就要給臺諫官員們扣工作績效,年底扣年終獎。總之在大宋官場嚴格的考核體系下,這些人天天都琢磨著怎麼給官員和皇帝找茬,有時候是小題大做,有時候是無中生有,反正總能找到罵人的理由。這些專業就是負責掐架的主兒,如果也參與軍情討論,你能夠想象到開會的時候會有多熱鬧。

所以,哪怕軍情緊急的時候,經常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皇帝被各路神仙吵的腦仁疼,中央各部委的官員們每個人掛著一臉口水,而作為名義上最高行政者的宰相們則在一旁說著不疼不癢的風涼話。臺諫官員們則拿著小本做記錄,看看下個月彈劾誰,來完成自己的績效考核。

宋太祖趙匡胤活著的時候,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他尚且可以乾綱獨斷。而趙匡胤萬一不幸突然駕崩呢?新皇帝甚至是年輕的皇帝,能否駕馭這複雜的軍事官僚系統呢?

中央政府專門負責挑毛病的崗位——北宋用到極致的“臺諫”制度

這個軍事體制,趙匡胤煞費苦心。

作為開國皇帝,宋太祖,已經完全被一百多年的軍人政治嚇怕了。

這樣,從中央到地方,趙匡胤用立法的手段,限制了軍人的地位與權力。

從此以後,整個大宋王朝重文輕武成為一種基本國策,與此相對應的是,文人士大夫階層的言論自由得到最大的保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