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推行的這項 「法令」制度,數十萬老百姓丟了性命,代價慘重

最近熱播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都努力的還原了清朝皇宮裡的服飾,繡花十分精美靚麗。一個偶然的因素,我看到明代的畫作上,人們所穿的衣服好像和清代的有很大不同,明代人的衣服不僅衣袖較寬,也沒有清代男裝袖子的馬蹄狀。細思原因,其實和清朝的“剃髮易服”制度關係很大。剪頭髮、換不同風格的衣服,對於現在的我們實在是過於平常,那這件事又為何會被記入史冊,成為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呢?仔細瞭解歷史,且聽我把事實細細道來。

清朝推行的這項 “法令”制度,數十萬老百姓丟了性命,代價慘重

首先要說說古代漢族人的華夏概念。他們認為“章服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將服裝和髮飾也歸入文化體系中,並且佔很大的比重。自周代開始,凡是有實力的王朝都會規定本朝的服飾制度,現在的史書中仍然可以找到《輿服志》。上到天子,下到眾民,每一類人都規定了著裝的規矩。並且,在秦漢時漢族人就有了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概念,成年之後便不再剪髮,而是將頭髮用簪釵、頭巾,頭冠等束於頭上,還會戴多層頭巾保護頭髮。可見,古代漢族人是對傳統服飾和髮型非常重視的。

清朝推行的這項 “法令”制度,數十萬老百姓丟了性命,代價慘重

明朝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滅亡後。帝國新的統治者是滿族人。雖然以前統治中國的少數民族有不少都學習了漢文化。比如說魏晉南北朝中的北朝,統治者不僅對漢族的文化感興趣,還讓自己的民族進行“漢化”。學習漢族的語言,把姓氏改為漢字的,穿漢族的服裝等。清朝的統治者認為,之前的王朝就是因為在中原安逸的生活中不斷學習他族文化才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最終再也找不到開國時的民族精神,導致滅亡。所以,清朝的統治者希望他的民族世世代代都不忘記滿族的文化,制定了種種法令都是歧視漢人,保護滿族文化。還貼出了“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標語,這項“法令”主要對象是漢族男性,想讓漢族男性在服裝和髮型上都與滿族人一樣,以便於統治。

清朝推行的這項 “法令”制度,數十萬老百姓丟了性命,代價慘重

但這在漢族人看來是難以接受的。對於讀過書的文人,他們在書本上和老師的教誨中,都深刻的認識到衣冠的重要性。對於窮人來說,本來生活就很節儉的他們,不僅要改變曾經的穿衣製衣習慣,還要將舊衣遺棄,全部換成新的滿族服裝,這在經濟和技術上都很難達到。雖然對女子的服裝沒有強行的要求,但是家中的女子主要負責織布裁衣,對於她們來說,易服之令也有所影響。對於官員,更是沒有選擇的要改為滿族服裝,連家中的親屬也是一樣,這別無選擇。

清朝推行的這項 “法令”制度,數十萬老百姓丟了性命,代價慘重

這剃髮易服的法令並沒有積極的被百姓所認可,但統治者卻覺得他們對清朝懷有異心,並打算強行推行剃髮衣服令。若說人性化一些的方法,可能會在各個地方派一些值班的士兵,見到行人戴了明代的帽子,就會走上前去,將帽子奪走。但是為了這項法令儘快完成,大部分地方是以殘忍的方式而推進的。比如出現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等這些事件,老百姓都付出是血淋林的代價,這其中每一個事件都是數十萬百姓的死去,都是讓整整一個城池的人離開人世,僅僅是躲在佛堂道觀裡的人才能逃過一劫。

清朝推行的這項 “法令”制度,數十萬老百姓丟了性命,代價慘重

就如魯迅先生所說:這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頭,這才種定了的。在無數的流血與犧牲後,漢族男子的髮式才成為了“金錢鼠尾”的樣子,即是:在頭上之留銅錢大小一片頭髮,其他悉數剃去,留下的部分編成辮子,自然下垂,樣子就像老鼠的尾巴。

清朝推行的這項 “法令”制度,數十萬老百姓丟了性命,代價慘重

世事無常,清朝不惜大力保護滿族的文化,但最終也有一日滅亡了。繡花越來越過分精緻的衣服和愈發繁重的頭飾也可以隱隱的告訴我們,這個民族,可能還是被中原的安逸生活腐蝕的失去了本色。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後,一九二二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下了剪辮子令。全國上下開始將垂於腦後的辮子剪掉,留作短髮,學習“德先生”與“賽先生”,走上中華民族同心合力抵抗外敵,自強不息的道路。

清朝推行的這項 “法令”制度,數十萬老百姓丟了性命,代價慘重

時間總是能夠磨滅一切,就像清朝推行的剃髮易服這項 “法令”制度,數十萬老百姓丟了性命,代價慘重,於之前的我來說也是沒有太多瞭解的。這“頭髮的故事”看似小菜一碟,實則是民族興旺的真實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