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那夏商周算什麼?

w的新視界


一、制度

秦朝以前的中國基本上是一個聯邦制國家。

以周朝為例,王室只能掌握本部土地,對各個諸侯只有號令權。而諸侯國權力很大,各個諸侯掌握著封地內的財權兵權以及行政權,只對天子採取朝貢、服役,等義務。

雖然諸侯國名義上聽取天子號令,但這種義務關係是極其不穩定的,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事,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天子對諸侯國的掌控程度並不深。隨著諸侯國實力的壯大,往往會發展成一種與天子對抗的形式,春秋戰國長達四百多年的戰爭就是諸侯爭霸,而周王室無力掌控誕生的產物。

夏商時期王室對周邊地區的掌握程度更低。

夏朝基本上是部落聯合的產物,黃河下游崛起的華夏部落對外擴張,從而兼併各個族群引起的文化交流。各個部落對這個聯邦制部族(夏)並沒有太多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商朝則在夏朝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建立了一個以商為中心的鬆散城邦式聯盟。採取內外服制度,內服由商統治,而外服則是眾多的藩屬國家。雖然這些藩屬依附於商朝,但互相交流與聯繫並不深厚,依舊有很強獨立性。

而秦朝,則徹底將權力收歸於中央,確立帝制,廢除分封推行郡縣,並且統一了當時華夏文明所活動的全部區域,政治上統一了社會層次與經濟體系,並且確立了中央官制。

這個過程可以稱為由諸侯分封制到中央大一統的變化。

二、意識形態與文化的統一

夏商周三朝,文化與意識形態基本上是割裂的,各個邦國採用不同的文字語言,各地交流十分不便。

而秦朝雖然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是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習俗卻依舊是各個諸侯國所遺留下的產物。

而不同的文化使得六國遺民對秦的認同感依舊不高,骨子裡依舊認為自己是趙國人、齊國人、楚國人......文化的融合與背離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但秦始皇則加速了這一過程。

秦盡廢六國文字貨幣,全國盡推秦制,幾十年後的漢朝,何人是六國遺民?

三、大一統的歷史趨勢

東周初年,各個受周王室冊封的諸侯國都被認為是華夏一族,統稱諸夏,而未受冊封的南方部落則被認為是蠻夷。

可以看出,華夏民族此時已經有了民族認同觀念。

當時諸侯國之間,並沒有強烈的國家概念,各個有識之士服務於另外的諸侯國是常有之事,如吳起生於衛國,卻服務於齊國、楚國等,商鞅生於衛國,卻服務於秦國。

當時的諸侯各國並沒有太多的國家觀念,卻有相同的民族概念,相同的民族觀念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必須有一個集中的力量能與北方遊牧民族進行對抗,從而導致了統一歷史趨勢。

戰國時代是中國從封建制度向中央集權制度的轉型時期,諸多變法根本上就是在集中權力,商鞅變法則是最極端的一個例子。

且從大禹治水時,上萬部族紛紛來朝

到了商湯時期,有諸侯三千

再到武王伐紂,只有八百諸侯

春秋時期,只剩了一百多個諸侯國

到了戰國後期,便是七國並立。

大一統是趨勢,而秦,恰好完成了這個趨勢,從文化上、制度上徹底統一了華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