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陵墓為什麼會寸草不生?

沁嶼


慈禧陵墓為什麼會寸草不生?(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咸豐帝的定陵在河北唐山,定陵以東就是慈安的普祥峪定東陵和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形成了一帝兩後的陵墓格局,這在整個清代都僅此一例,這兩座定東陵是清代中等級最高的皇后陵,比其他的皇后陵多了碑樓和下馬牌。

之所以能突破慣例,正是因為這裡埋葬著統治大清年半個世紀的慈禧老佛爺。

同治五年,咸豐帝的定陵完工,按照清制,慈安、慈禧都可以在定陵附近選址,但是,兩個人只能修一座皇后陵,大臣們最初的建議是修一座皇后陵,兩個皇太后百年之後棺槨並排放在一起,按照清制,這是最佳方案。

慈禧非常惱火,咆哮著說,妃子們都能一個人一個墓,把我們兩個埋在一起,我們姐妹很好欺負嗎?

負責修建的大臣們還是死腦筋,不知道是沒聽明白慈禧的話,還是不敢違背祖制,又提出一個方案,還是建一個皇后陵,但是在陵內並排建立兩個寶城、寶頂、地宮。

面對這群頑固的大臣,慈禧火大了,逼問他們“我們是兩個太妃嗎?不配一個人建一個陵嗎?”,面對著赤裸裸的無理要求,大臣們徹底無語了。

同治十二年,18歲的同治帝來到定陵,把平頂山改名普祥峪,作為慈安的陵寢,把菩陀山改名菩陀峪,作為慈禧的陵寢,當年8月同時動工,一直到光緒5年的六月才完工,規模一模一樣,耗時6年,耗銀500萬兩。

光緒七年,慈安暴崩,葬於普祥峪定東陵,一直被慈安壓制的慈禧終於獨立掌權,對自己的陵墓與慈安一模一樣感到非常不滿,決定死後要壓制慈安一頭。

有大臣捕捉到老佛爺的這個想法,立即上奏摺,說慈禧的陵墓已經完工16年了,年久失修,需要修繕一下。

醇親王奕譞

慈禧非常高興,立即批准這項工程,把修繕這個活兒交給了醇親王奕譞,奕譞是個聰明人,親自對陵寢進行考察,考察結果是需要大修,這次大修可不得了,第一次修建用了6年,這一次修復用了13年,很多宮殿被拆了重建,部分宮殿揭瓦大修,這哪裡是大修,簡直是重建,奕譞看穿了慈禧的心思,什麼材料都是用最高檔的,還建了三座貼金大殿,三殿用的葉子金就達到4592兩,金碧輝煌,閃亮耀眼。

陵內的丹陛石圖案都是“龍在下,鳳在上”,漢白玉板雕刻成“鳳引龍追”,74根望柱頭打破一龍一鳳的規格,均為“一鳳壓兩龍”,暗示她的兩度垂簾。

這次修復從光緒21年開始到光緒三十四年,在慈禧死前幾天才結束。

慈禧西逃歸來以後,專門到自己的陵寢查看,看完之後,慈禧心裡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她卻不願表露出來,臨走的時候給奕譞撂下一句話“落草為寇的寓意你知道嗎?”

奕譞想破腦袋也沒有想出老佛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最後經過高人指點才搞明白,原來慈禧認為墳墓上長草就會招來盜墓賊,這樣不吉利,自己也不願被後人稱為賊寇。

奕譞是感到又可笑又可嘆,哪有墳頭不長草的?

沒辦法,老佛爺的旨意誰也不敢違抗,經過多方打聽,醇親王終於找到了一個祖輩修墓的趙姓陵工總監,說明來意後,趙總監也是一頭霧水,要是墳頭幾年內不長草可以做到,但是要幾百年不長草這就難辦了。

趙總監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記載,終於發現在寧夏賀蘭山有一座西夏皇帝的陵墓,據說幾百年來一鳥不落、寸草不生。

說起來很神秘,做起來其實很簡單。

墳墓上的封土要用鐵鍋炒熟,然後再用煙燻,這樣土壤就失去了肥力,草籽自然也就無法生根發芽了。

奕譞命人找來一口大鍋,放入二十斤生土,加入硝石和硫磺進行反覆的翻炒,然後撒入草種子,經過多次試驗,終於成功了,草籽再也無法生長。

醇親王非常高興,立即準備上百口大鍋,按照配方開始炒土,將炒熟的土堆放到慈禧的陵墓上,就這樣,慈禧的陵墓終於實現了寸草不生的目標。

其實,趙總監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認為墳墓長草,在風水學上來說是好事,宜子孫的,而不長草的墳墓則是火穴,百害而無一利,尤其是對後世子孫的繁衍非常不利。

事實證明,搖搖欲墜的大清國經不起慈禧的瘋狂折騰,她1908年11月15日死亡,大清國1912年2月12日就亡國了,十年後的1928年7月,慈禧的墓就被孫殿英炸開了,墓中寶物被洗劫一空,慈禧的屍骨被拉了出來,為了得到嘴裡的珍珠,慈禧的嘴巴都給霍開了,褲衩子也給脫下來了。

惡有惡報,因果循環,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