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哲學問題》:最好的哲學入門書

哲學,在嚴格的學科意義上來說,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但大部分人對哲學的印象還停留在高中,那時候我們學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但在漫長的歷史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算作是一種清算,一種對之前兩千年哲學思想的一次總結。這並不代表我們僅僅學習馬克思就夠了,倘若可以,我們當然可以更完整地去了解整個地哲學圖景。

市面上各種各樣教我們瞭解哲學的書和文章汗牛充棟,有正兒八經地講地——當然沒啥人願意聽啦,還有就是各種有些戲說,實則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如果僅僅是瞭解一下,作為一種談資,那隨便去看看哪本簡單易懂的輕鬆讀物便可。倘若真的想要去好好了解一下哲學究竟在幹什麼,那其實就要都一點稍微專業一點的哲學入門書了。竊以為,羅素的《哲學問題》是一種相當經典而又言簡意賅的最佳入門書籍。

羅素《哲學問題》:最好的哲學入門書

羅素本身就是個哲學家,研究的方向為數理邏輯。他最能代表他個人學術作品的是《數學原理》,但這本書除非專業研究數理哲學的學者,其他人肯定沒法兒讀下去的。在這之外,羅素還是個非常多產的作家,最為知名的作品就是《西方哲學史》,他甚至還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這本書也是必不可少的哲學入門讀物,但還是從哲學史的角度來梳理哲學家的思想,篇幅很長,倘若想要簡單地來了解一下這些哲學家在想些什麼問題,那麼還是他在1910年寫的一本小書——《哲學問題》——更為佳作。

羅素《哲學問題》:最好的哲學入門書

學哲學還是哲學史:哲學的入門方法問題

“哲學就是哲學史”,這種說法始於黑格爾。黑格爾認為,我們學習哲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哲學史。黑格爾開創了哲學史先河,他的《哲學史演說》一直到現在都是最經典的哲學教材。實際上,從黑格爾以來,所有的哲學系的學生,甚至哲學愛好者,接觸哲學學習哲學的方式也不外乎從古希臘開始一直到現當代,把所有重要哲學家的思想和學說梳理一遍,以此種方式來學習哲學。而且自黑格爾之後,各種哲學史教材不計其數,無論專業還是非專業。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很經典,但僅止於經典,但並非專業。畢竟在他的哲學史中,他把他個人的思想和批判加入其中,寫得實際上有些隨意。如果學習哲學史,黑格爾和羅素各自的《西方哲學史》都是必讀書目。

羅素《哲學問題》:最好的哲學入門書

不過,除了讀哲學史,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哲學。哲學史交代的是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對我們所處世界的方方面面的觀察和定論。其實在古希臘時期,哲學的基本問題就已經定型了,自此之後所有的哲學家都是圍繞著古希臘哲學家的問題在做一系列的討論的。在他們所提出的各種理論當中,有一些問題是反反覆覆出現的。而這些反覆出現的問題,就構成了研究哲學,或者學習哲學時,我們一定會接觸到的基本問題。這些基本問題也構成了羅素所著《哲學問題》的主要框架。

哲學都有些什麼問題:一張桌子引發的思考

羅素是以一張桌子的例子展開討論的。在看《哲學問題》之前,我就曾經設想過這樣的問題,我,或者人類中的仁和醫院,在看到一張桌子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其實都是桌子的某一個部分,看到的是這個部分的某種關於顏色、氣味或者形狀的各種性質,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桌子,其他部分都是隱藏的。也就是說,我們從來就沒有一眼看到整個的桌子。但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即便如此,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意識裡形成了一個關於桌子的完整圖畫,做到這一點幾乎是我們的本能,毫無費力。這太平常太普通了,導致我們如果回過頭來想想為什麼如此,反倒顯得我們有些無理取鬧了。當然,哲學就是在平常處發問的。就像當年有人問奧古斯丁“時間是什麼”,他的回答相當有意思:你們問我的時候,我還知道時間是什麼;你一問我,我就越來越不知道時間究竟是什麼了。

羅素《哲學問題》:最好的哲學入門書

羅素就是這樣以一張桌子來展開我們的論述的。桌子以它的外在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只是我們所看到的現象,而最終我們在頭腦裡形成的關於桌子的整體印象,其實並不是桌子直接帶給我們的,而是我們的頭腦自己加工整理而形成地完整圖畫。這種完整圖畫,我們不僅在頭腦裡完成了,而且認為它就是真實地存在,乃至即便我們不再用眼睛看它了,說起桌子時,桌子也會以一種完整地圖畫地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

從這個桌子,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問題。

第一就是我們看到的桌子只是一種現象,而這個現象投射到我們的意識中形成觀念,我們才能意識到它的存在本身。那有沒有可能這張桌子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來源於我們的想象呢?桌子代表的就是我們身外的物質世界,而這個物質世界的存在方式和性質究竟是客觀存在的,還是來源於我們的想象呢?

羅素《哲學問題》:最好的哲學入門書

我們在高中學哲學的時候就學過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物質和意識的問題。物質和意識誰為首要存在,就成為了區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標誌問題。這確實是沒錯的,羅素是個唯物主義者,他自然是傾向於唯物主義的觀點的,為此他還專門批判了唯心主義的經典命題“存在即被感知”。那一段很經典,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不過,羅素批判唯心主義並不代表唯心主義沒有足夠的價值。

實際上,當我們在討論一個個問題時,其實是在用各種各樣的觀念來討論的。這些觀念的存在形式就是我們所用的語言,或者詞語(words)。因為這些詞語所代表的東西的意義是相對恆定的,我們才有討論他們的基礎。我們關於外在的世界的所有認識都要形成知識,而這些知識一定會用含有“共相”的詞語世界所表達。

羅素《哲學問題》:最好的哲學入門書

但形成這些知識的過程是複雜的,我們需要不斷地去探索去思考去總結,知識形成之後還需要不斷地修補和完善。形成知識的過程,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歸納法,一種是邏輯演繹法。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但一定是直到現在我們都要仰賴的基本方法。利用這兩種方法的來的知識,最終還是存疑的,我們並不能確定哪一種知識真正可靠。畢竟,知識並不等同於真理,只有那些與相應的事實相一致才可以成為真理。

所以哲學的一個要努力做到的方向就是區分真理和謬誤。這是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直到羅素那個時代,如何能夠確認真理還是個大問題。不過,在羅素看來,甚至到今天都是這樣來區分的,就是真理需要三個條件:

1.它許可真理有一個反面,即虛妄,2,把真理作為信念的一種性質,3,使真理的性質完全有賴於新年對於外界事物的關係。

最終,我們會發現,哲學其實最終還要回歸到信仰上。因為我們無論如何來探究我們外部世界的知識,無論我們有多麼確定,最終這一時的真理,極有可能會被下一時的真理所替代。因為無論是在歸納上還是在邏輯上,我們的理性都會受到限制甚至欺騙。羅素在《哲學問題》裡就引出了一條極為有價值的誡命,即:

一切知識都必須根據我們的本能信仰而建立起來,如果這些本能被否定,便一無所有了。……澤穴應該為我們指明本能信仰的層次,從我們所最堅持的那些信仰開始,並且儘可能把每種信仰都從不相干的附加物中孤立出來……一種本能信仰,除非和別的信仰相牴觸,否則就沒有任何理由不被接受;因此,如果發現它們可以彼此和諧,那麼整個體系就是值得接受的。

所以,黃裕生教授曾經在《宗教與哲學的相遇》中就談到了哲學和信仰的關係,哲學不是信仰,但哲學會導向信仰。我們最終的知識的確立還是需要依賴於我們堅定的信念的。但這種信念並非出於無知,而是出於理性的懷疑精神。笛卡爾的全面懷疑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先要對我們所處的世界和我們所學習的各種知識產生懷疑,在這種懷疑之後,再一步步地重建我們的知識體系。所謂“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意思也無外乎要人不僅要有堅定的信念,而且要在讓自己堅定的信念有理性的依據。

羅素《哲學問題》:最好的哲學入門書

哲學的價值:問題而非答案

哲學提出了很多問題,答案卻千奇百怪。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問題是沒有確定答案的。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忙活了半天沒有任何答案,實在是一種浪費。其實不然。羅素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不僅道出了哲學的價值,還回答了這一問題。比如說心理學,一開始這門學科知識哲學的一個分支,當這門學科有了確定的知識和研究方向之後,它就從哲學裡分離出來了。

對於哲學尤其是哲學問題而言,最有價值的並非這些問題的答案,而在於問題本身。羅素在《哲學的價值》這一章的最後這樣說:

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因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麼確定的答案是真確的,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象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

最後一點建議

國內最好的譯本是何兆武教授的,何兆武是國內西方哲學界的泰斗級的人物,翻譯了不少哲學著作。《哲學問題》的中文譯本非常經典,如果有時間和精力,其實是可以多讀幾遍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的英語水平足夠,最好還是讀英文原版。羅素的文筆真的是非常順暢而優美的,讀英文可能比讀中文更能理解作者表達的意思。如果英文版難以卒讀,中文翻譯版也是退而求其次的不錯選擇。

總之,拿起來都,就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