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上很多人拼命吹捧明朝?

竹林孤琴

因為大多數人並不讀史書,而只是從一些地攤段子,網絡文章去了解歷史。

比如清修明史,這本書在歷史界評價很高,被認為是二十四史裡僅次於史記和漢書三國志的精品,但因為網絡段子的原因,在網上被噴成了渣渣。一大堆連明史封面都沒看過的人,拼命罵明史黑明朝。明史贊大明“治隆唐宋”原來是黑大明,呵呵了。至於明史裡大明皇帝的黑點,哪個是明史發明的?明朝江南地區文風發達,讀書人寫筆記之風極其濃郁,論對大明君臣的吐槽和黑,明史拍死一萬匹馬也趕不上。

而且明代自己修的起居注現在也能看到,明史對明朝的記載基本都可以在起居注裡找到相對應的文本。

任何一個朝代都有其優點和缺點,封建朝代,其實說白了都是那麼回事。別什麼漢人是奴隸。大明的漢族屁民在生活中地位絕不會比滿清的漢族屁民地位高。滿清有八旗,大明有諸王,清末有割地賠款,大明中期就丟了近三分之一的領土。誰比誰高尚?

而且真要比,大明還真比不過滿清。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裡,滿清統治階層好歹一直在變法圖強,無論洋務運動還是百日維新,雖然沒有成功,但起碼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強的痕跡。清朝滅亡後不僅給民國留下了遠比明朝最鼎盛時期還大的多的領土,而且還留下了一定的工業基礎,雖然後來都讓繼任者敗掉了。

明末大明君臣在幹嘛?崇禎不到二十年換了五十多個內閣大學士,朝令夕改,只知遷怒沒有半分自知之明。至於他的木匠哥哥,不說也罷。一年給北方災荒地區農民加三次賦稅,把整個北方几乎都逼成了反賊,這就是明末統治階級最大的能耐。


老貝

1644年,清軍入關所做的唯一貢獻就是繁榮了我國影視行業。

如果網絡上有些大V可以肆無忌憚的吹捧一個生活質量甚至低於戰國時代的清朝,為什麼就不允許我們談論一下明朝呢?

從圖上可以看出,清朝的城市化率甚至連戰國的一半都不到,為歷代之最。你就知道當時人們的生活質量低到何種程度,就這還有人吹的樂此不疲。而與之相對應的明朝有中國曆代中最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以舉國之力對付一個雲南都拿不下的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我們來看他的對手。吳三桂病死的,鄭成功病死的,葛爾丹病死的。這就是說活得長一點就可以成為千古一帝。

有人甚至說明朝無明君,無名將,無名臣,這樣的話都說的出來。那就別怪別人反駁你。例子也不舉了,每個人心裡都有桿秤。只要你不要把別人喜歡的朝代黑的太過分別人也懶得向你炫耀別人喜歡的朝代。

實事求是的說,個人覺得最厲害的朝代莫過於漢朝,最差勁的朝代莫過於晉朝。當然說的是大一統的朝代。明朝既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允許你不喜歡,難道就不允許別人喜歡?


漁耕樵讀

周星馳的電影《鹿鼎記》裡有一段特別經典的場景——

陳近南對韋小寶說:聰明人都到被清廷召去做官了,我們現在要做事,就只能用剩下的這班SB。“反清復明”就是騙騙這些SB的。

韋小寶立刻心領神會說:徒弟明白!反清復明和阿彌陀佛一樣,就是嘴上說說,騙騙人的。


比這一段電影更搞笑的是:直到今天,還有人想不明白這個道理,成天唸叨著明朝怎麼怎麼好……

皇帝都上吊了,還說那是“天子守國門”。

中國男人的骨氣,基本上都是在明朝被蹂躪殆盡的!

明朝有兩張最醒目的標籤:廷杖和閹人。

明朝做出牛逼事的人,基本上都是閹人,如鄭和,如魏忠賢。

明朝真正的男人幹什麼去了?被廷杖了!

扒了褲子,大庭廣眾之下光著屁股被打!

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吹捧明朝呢?

首先是來自狹隘的漢民族主義。

因為朱明是漢人政權,所以明就一定好。因為滿清是滿人政權,所以清就一定不好。

卻不知,歷史不能這樣簡單片面化,粗暴標籤化。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明如果足夠好,它就不應該被清滅掉啊。

其次是對歷史事實缺乏尊重。好多人是因為無知,讀了十幾頁《明朝那些事兒》就以為自己知道關於明朝的全部事,看了幾部清宮劇就以為自己瞭解清史了。

人云亦云也罷了,反而越是一無所知,越是敢扯開嗓子罵——在所謂的明粉中,這類型的貨色最多。

任何一個朝代,都有它好的一面,更有它惡的一面。

一味地吹捧或辱罵,都是要不得的對待歷史的正確態度。


風談天下

客觀地說明朝並沒有主流說得那麼糟,把一個朝代說得一無是處顯然是很過頭的,這種過頭的說法本身就是問題。客觀評價是需要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而不是鸚鵡學舌。



明朝的問題和他的功績都是可以評說的,並不是一句烏煙瘴氣就沒了。否則這種歷史觀必然是一種愚昧。明朝至少做了幾個方面可以圈點的事。

第一、明朝的確是歷史上僅有的一個有復興中華心理的朝代。他不僅起義時喊出了驅逐韃虜。後來的表現也確實有這類操作。這對於一個民族反抗侵略和壓迫是有很大的精神意義的。元朝可能是唯一一個被老百姓集體推翻的朝代,因為參與者面太廣。這些方面為什麼主流知識分子看不到呢?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精神為何物。

開拓雲南之後,沐英上奏說軍人和移民就地屯耕,漢享其利。古代能有這樣的說法,很明顯興漢思維在當時是重點。朱元璋建政之後設立十三個行政區,這個數字其實就是在附會漢民族的數理。明代基本就是圍繞著這個數理設置行政,比如後來的兩京十三省、十三陵。數理當然不能就算興漢,但這是一個側面,可以折射出本質。明代從山西移民各地也是這個操作,因為漢族祖地確實在山西,現在的陶寺遺址也證明了這點。陶寺遺址上有十三根柱子。所以不排除明代以前是知道漢族源流的。這些內容篡改歷史的人也沒辦法動手腳,因為都不懂嘛。

第二、明代開拓雲貴,尤其雲南。將雲南永久納入版圖。這個功績就連幾百年後的抗戰也受益了。雲南是穩定的大後方。有人會說元朝就納入版圖。其實這種想法非常幼稚。元朝那麼大的版圖,與我們能有什麼關係?要說管轄雲南,那秦漢就有了。而且雲南少數民族也可以證實屬於中華一員,是羌人後裔,是古族群潰逃的結果。但是沒有用,認同感才是關鍵。蒙元時代並沒有多少漢人在雲南,即便有,也少數民族化了。蒙元管轄的雲南還不如本土少數民族的雲南呢。你要真正納入管轄,其實唯一的辦法就是漢族移民大量進入。這樣才會有認同感。明代一朝就實現了雲南漢族人口占多數,雲南也穩定進入中華版圖。這麼大的功績怎麼能忽略了。包括清代說是奠定了現在版圖的基礎,我告訴你,沒有闖關東和走西口根本不行。因為認同感很關鍵,就算明知道是一家,文化基因都能證實,可不認同就沒用。近代還有下南洋,這些其實都是開拓,實打實的開拓。



第三、明代雖然是滅了元朝,但是他收拾的爛攤子很大程度是宋代留下的。宋代為了點蠅頭小利,不顧五胡亂華歷史教訓,大規模引進阿拉伯人波斯人西方人,結果自己有難立刻木馬病毒發作。明代可以說採取了力挽狂瀾的措施,為漢人雪恥,基本保住中華成色。連祖先閹割敵人的古手法都用上了。這種居功至偉的功績沒有被提及和認識,真是服了。

說明代宦官專權,我覺得這是不懂歷史和政治的人的笑話。第一、宦官專權與權臣、軍人、番王專權並沒有太大區別。要說有區別,也就是宦官專權直接是隸屬於皇帝本人,而非之外的人。這種政治其實比權臣專權要穩定得多。所以皇帝都可以不上朝,也沒有什麼大問題。第二、任用宦官其實是沒辦法的。這是帝制和中國文化發展到後來的一個天然問題。皇帝如果沒有可依託信任的對象,那政權都將不穩。因為士大夫階層已經不可信任了。這個問題,其實百家爭鳴就埋下的種子。以成功論英雄,誰對誰會負責?明代已經到了帝制需要變革的時代了。也就是必須通過大航海找到新的高產農作物,解放勞動力發展工商業。但是任命鄭和出去轉了幾圈,也不知道幹嘛去了。鄭和下西洋其實反而不值得稱道。因為做的是無用功,連個像樣的小故事都沒留下一個,航海日誌還丟了,還不要說對社會產生影響。主流那些二逼怎麼不批判鄭和下西洋呢?其實就是一群草包,根本不會思考。第三、清代是因為旗人作為特權階層,所以帝王天然就有可依託的對象。滿漢大臣天然就有隔閡,不需要離間。所以也就不需要搞宦官政治和強化外戚了。否則是一樣的。因為帝制已經到了問題重重的地步了,不是明代非要發明個奇葩體制。廢黜相權的問題,就是這個問題。先秦古風一點點丟失,沒有可以放心的人了。軍人體制早就受到鉗制,先秦那種總司令大將軍職務早就沒有了。因為不可信任。這不是明代的問題,而是百家爭鳴埋下的種子一點點發作了。

明代皇帝不上朝,那是因為他的體制基本保證了皇權穩定。要是政權如履薄冰,問題重重,他怎麼敢那樣做。明朝是不是亡於荒唐,其實明朝到滅亡時也近三百年。這是後來帝制的一個大限。因為帝制雖然可以產生靠勤勞致富的地主,但是會造成土地兼併,貧富差距拉太大。官僚體制也會不斷製造出新權貴,這個坐享其成的階層雪球也會越滾越大,基本三百年就得推倒重來,否則就爆了。這個問題,別說帝制,就是今天美國經濟如果多數靠內循環,都難以維繼,今天資本泡沫吸金更厲害。明朝的問題還有就是錯過大航海,受到了白銀的金融衝擊。閉關鎖國惡性循環。如果沒有傑出人物出現,自然就得壽終正寢。這與皇帝勤政不勤政沒關係。老子說,別瞎折騰,你不瞎折騰就是最好的治理。

最後明史被黑是肯定的,他一定沒有史書上說得那麼糟糕,但一定也有很多問題。沒有分析和鄉野調查的史料還是不要輕信為好。我對後來的歷史不感興趣的最大原因就是可信度很低。非得有側面資料進行分析才行。


國病

我們有著一個固有的觀念,那便是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後來的總是比以前的要好。拿明朝和清朝來說,我們感到明朝太專制,一想到明朝就想到錦衣衛、東廠、西廠黑暗的特務統治,而清朝在這方面似乎要寬鬆得多。再說明朝有“洪武之治”,時間最多三十來年,而清朝“康乾盛世”卻整整多出一百年。那是不是說清朝就比明朝繁榮發達呢?其實不然。下面我們來看看明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國家人是怎麼描述明清兩個朝代的情況的。 先看明朝的情況: 曾德昭是耶穌會士,1613年到達中國南京,1636年返回歐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國志》。記載“中國人爽快的讚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讚歎。……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對於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所見東西的人物,這是一個羞辱。” 葡萄牙傳教士加斯帕爾.達.克魯斯於1548年從歐洲來到印度果阿,開始了他的東方傳教生涯。1556年他曾造訪中國。在他的《中國志》中,關於中國的造船水平,克魯斯著重介紹了中國船隊的龐大規模,甚至比喻說,中國皇帝能夠用船在中國與馬六甲之間搭起一座橋樑,並對中國船隻的類型以及龍骨水車的應用做了說明。這有力的反駁了許多大肆宣揚明朝禁海對貿易的影響,而即便在禁海期間,中國的大航海時代也蓬勃發展,和清朝“禁海、毀船、禁船、遷界”完全扼殺航海是兩個概念。 明朝的禁海於1567年解除了,可在此之前,私掠貿易船隊規模不小。嘉靖年間的王直、徐海、吳平、曾一本、林道乾、林鳳等人的艦隊,是具有“商業―艦隊”複合體的特徵的。克魯斯於1556年訪問中國時留下的記錄充分的說明明朝海禁的力度遠沒有清朝“禁海、毀船、禁船、遷界”完全扼殺航海的程度,明朝的禁海只是針對海盜的戒備。 1585年門多薩所著《中華大帝國史》出版,該書是16世紀有關中國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風俗、禮儀、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經濟等概況最全面、最詳盡的一部著述,也是《利瑪竇中國札記》發表以前,在歐洲最有影響的一部專論中國的百科全書。書中記錄了中國幅員遼闊,有15個省(南、北二直隸,13承宣布政使司),每省的大小都相當於一個歐洲國家,道路系統完備,官道可容15匹馬並行,如羅馬大道,路邊商鋪林立,還有類似威尼斯的水城,北京則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國住宅猶如莊園,長城雄偉,建築水平高超。農業發達,盛產絲綢、天鵝絨,紡織水平精湛。1582年西班牙國王喜獲中國床單,織法之巧妙令菲利浦二世驚歎不止。很多西班牙能工巧匠都來觀賞、借鑑。瓷器很便宜。歐洲人原來以為瓷器是用粉碎的貝殼做的。最精緻的瓷器是貢品,薄如玻璃。商業發達,而且同行的手工業作坊集中於一個街區。軍隊有步兵,有騎兵,也有戰艦,4天內可徵集600艘。門多薩還進一步闡述了中國造船的艌縫技術,由於填縫使用的添加劑十分合理,不但防水還可防蟲,使中國船隻使用壽命比歐洲長兩倍。中國士兵在數量上多於歐洲,在器械上處於均勢地位。中國有獨特的教育體系。各類圖書十分豐富。中國人富於文明和教養。門多薩特別指出,在中國人所有的發明中,最令葡萄牙人和其他西方人震驚的是中國人也有火炮,而且在歐洲人之前已經使用火炮了。 歐洲人一向以印刷術的應用而自豪,“然而中國人早在德國人谷騰堡(Joan Gutenbergo)發明印刷術500年前已經用印刷術印製圖書了。”門多薩認為印刷術是經俄羅斯莫斯科大公國傳入德國的。但他也不否認另一種可能性,即中國圖書經海路(紅海)傳到歐洲,從而啟發了谷騰堡。 歐洲人對明朝那個時期火炮技術認識極不相同,拉達認為中國火炮陳舊,製造粗糙。而另一位船長阿爾蒂埃達(Artieda)在致西班牙國王書中卻寫道:“……中國人使用著與我們同樣的武器。他們的大炮十分精良,炮筒比我們鑄造的更精緻,更堅固。”關於明朝那個時期的火炮,我們可以用鄭成功曾在泉洲發現一門明朝嘉靖年間(1521年—1567年)製造的“發熕”來作參考,其“重千斤,彈重二十四斤,遠至四五里”,嘉靖年間正是《中華大帝國史》所描述的中國明朝時期,從“發熕”的射程和彈丸重量來看,絕不亞於同期的西方火炮。以1815年英國海軍的24磅炮或32磅炮為例,射角4度時,射程為1350米,射角抬高到8度,射程為2250米。這種射程並不算遠,1350米僅有2.7裡,2250米也不過4.5裡,“發熕”的“彈重二十四斤”,相當於26.45磅,從威力上來看比24磅炮的彈丸厲害。雖然所謂“發熕”“遠至四五里”的射程不見得是發射的“彈重二十四斤”的炮彈(古書記載習慣語言精煉,多取最大值,所以24斤是最大的彈丸,但“遠至四五里”卻並非一定是24斤彈丸的射程),但是這個水平已經很不錯了,畢竟英國海軍的24磅炮或32磅炮是1815年的水平,比明朝嘉靖年間已經遲了整整248年! 曾德昭是耶穌會士,1613年到達中國南京,1636年返回歐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國志》。他在中國呆了22年之多,跨越了萬曆,天啟,崇禎三個時代,基本已經屬於明朝滅亡的前夜,但他所記載的中國絕不是清朝御用文人筆下,在明廷極端黑暗腐敗的高壓統治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極端痛苦的場景。相反,那時候的明朝依然是相當的富裕繁榮,在各方面都令人讚歎。如果把他筆下的明朝末期的中國和1793年英國派遣到清朝的使者馬嘎爾尼記載下滿清統治的中國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明朝末期的中國居然遠比那個所謂康乾盛世的中國富裕文明得多,各方面都優越得多!他寫道: “他們的住房因設計良好而便於住宿,整潔舒適”。 “他們種植許多蔬菜,供百姓常年食用”。“他們在各地,即使小村鎮,都有充足的肉食,全年最常食用的是豬肉,牛肉去骨售賣。他們的鹿肉很少,也不怎麼愛吃”。 “中國大部分最好的商品都由此處(指廣州)運往各地,因為它是中國最開放和自由的交易地點。且不說6個鄰國的土著和異邦人運走的各種貨物,僅葡萄牙運往印度、日本和馬尼拉的貨物,每年約有5300箱各類絲綢,每箱裝有100匹真絲,天鵝絨花緞和緞子、輕料如半花緞、彩色單層線段,還有250塊金子,及每塊重12盎司的2200塊金錠,此外的貨物還有瓷盤,鍍金器皿,糖,中國木,大黃,麝香,……即使長篇開列也不能盡舉其名”。 “(浙江)論富庶它超過許多其他省,可以稱作中國商品潮流的最佳源頭。它的特產是絲綢,無論生絲還是成品,也不管是繭還是原料,都運往各地。總之,中國輸出的絲綢,都產自該省”。 “南方九省的最後一省是南京,……是中國最好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國的精華。……其西部地區最富庶,盛產棉紗,……僅在常州城(Xanuchi)城及附屬廣大地區,就有20萬臺織布機。……由於織布機小巧,一間屋子內常常安放許多臺,差不多所有的婦女都從事這種行業”。 “南京城……我認為它是全國最大最好的城市,優良的建築,寬大的街道,風度優雅的百姓,以及豐富優良的種種物品。它有令人驚羨的遊樂場所,境內人口眾多,……各處能遇到擁擠的人群,街道難以通行。此外,無數的宮殿、廟宇、樓塔以及橋樑,使城市顯得非常壯麗。” “中國人天生好經商,不僅從一省到另一省做買賣,獲得大利,甚至也在同一城市做生意。商店裡有的東西,街上幾乎都有售賣。……富有的商人信用良好,很守時(葡人多年的經驗證明了這點)”。 “中國人爽快的讚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讚歎。……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對於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所見東西的人物,這是一個羞辱。” 再看清朝的情況: 本來16、17世紀時,中國與西方國家是各有所長,一方對另一方並沒有形成一種優勢。而18世紀,當歐洲已經走出“17世紀危機”的低谷,經濟全面復甦,海外殖民擴張取得輝煌的“戰績”時,中國卻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大倒退。此時,“歐洲中心論”瀰漫在整個西方世界,後來西方產業革命以後,“中華帝國”的光環在歐洲人眼中已經失去了往昔的光輝。儘管在18世紀的歐洲一度掀起“中國熱”,但同時對中國的批評已經開始。後來,有了中國社會“停滯”論的一片喧囂…… 這是為什麼呢?簡單地說,因為明朝已經於1644年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這個時期外國人的記錄,有力地駁斥了虛假的所謂“康乾盛世”。經過“康乾盛世”的“勵精圖治、文治武功”,中國最終落後貧窮到什麼程度,引用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副使斯當東的話來看便一目瞭然:“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襤褸甚至裸體……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詩人唐甄在山西做過知縣,親眼目睹了清朝統治之下的痛苦生活,他著有《潛書》,裡面提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他親眼看到,山西婦女多無褲可穿,而“吳中之民多鬻子女於北方”。可見所謂的“康雍乾”,其實都是被拔高的侏儒,在滿族的統治下,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是相當痛苦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副使斯當東所謂“人們衣衫襤褸甚至裸體”的描述與唐甄的記載完全吻合,可見確實是實情。 1793年英國的馬嘎爾尼使團訪問清朝,此時距離鄭和寶船出海已近400年(1405年-1433年),距離萬曆年間明軍500艘艦艇殲滅日本海軍450艘戰船於露梁海戰195年,距離明朝水師五度擊敗荷蘭海上馬車伕確立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制海權154年,中國航海已經衰落到被人看不起,並加以恥笑的地步了……




回憶還是要忘記

真正對歷史有一個大致脈絡瞭解的人,是不太可能有興趣吹捧明朝的。因為明朝本身的格調和歷史表現都很低,而且鬧出了很多古今罕見的烏龍事件。但對於歷史知識貧乏卻又有一定興趣的人來說,明朝是比較有吸引力的。這裡就從這點出發,說下當下的明朝熱門現象。

首先,明朝和後來的清朝在一個方面非常具有優勢。由於年代距離今天較近,所以他們留下的大量史料和記載,超過了此前任何一個時代。從官方記載到士人的私家執筆,最後到民間的野史橋段,應有盡有。


這個優勢的好處就,任何人如果想要用明朝來做文章,都會有非常豐富的素材。由於有歷史素材做基礎,在此之上發揮出來的內容,更加具有真實感。區別於很多類似神魔小說的先秦YY或武俠演義類的唐宋怪談,明朝的歷史類作品看上去更像是正史。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明朝類作品在2000年以後異軍突起。從早期被人詬病的堵車別,到後來紅極一時的當年明月,都是這個現象的體現。

明朝在吸引力方面的第二個優勢,是其所處的年代與其他朝代都不一樣。明朝既不像之前的朝代那樣完全孤立於東亞大陸,又不像後來的滿清那樣暴露於全球化的競爭之下。所以,明朝時發生了很多同世界其他地方的接觸與衝突,卻一直依靠地理和體量優勢,獨善其身。這對於自小就大量接受近代國恥教育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尋找自信的好時代。教科書裡苦口婆心的落後就要捱打,畢竟過於教條而乾巴巴。直接從明朝的歷史上尋覓出我們其實不落後的感覺,不僅輕鬆寫意,而且思維成本也低。


當然,類似的情節還不僅僅發生在明朝與西方國家之間。明朝時,曾發生過密切聯繫的外部勢力還包括了蒙古、日本、朝鮮、緬甸、越南等等等......如此的密度與廣度,也是之前的時代所很難見到的。因而,對於古代朝貢體系中心位置的崇拜情節和近代對於日本的仇視情節,都在明朝歷史上能尋求到感情訴求。這就吸引了更多原本不是明粉的愛好者群體或單純看客,逐步將自己閱覽的某個維度,延伸到明朝身上。

第三,我們不應忘記自辛亥革命以來,就被不斷重申與加強的仇視滿清宣傳。早期民族主義者敵視清朝統治者,進步主義者仇視落後的大清帝國。兩種因素交織在一起,都需要一個站在清朝對立面上的形象存在。被清朝消滅,又具有豐富歷史上素材的明朝,當仁不讓的成為了這個與清朝勢不兩立的擬人化形象。


在以上三點基礎上,漢服黨也在差不多的時間裡興起。還是由於歷史原因,漢服黨們所提倡恢復的漢服,不可能是秦漢或隋唐時期的服飾。明朝留下的衣冠標準,即便在清朝都能夠存在於戲班子的道具中,拿來全不費工夫。對於有商業意識的服裝廠而言,這就是一門情懷生意。漢服黨的興趣和壯大,就離不開這些服裝廠及其推銷員的努力。

當四個因素不斷交織昇華,最後引起更多社會領域的人加入進來,再次提升了明朝的曝光率。自媒體人開始大談明朝歷史,作家們為明朝大書特書,專家教授也不放過任何一個點評明史的機會。至於明朝方面的影視劇創作,雖然熱度還不足以超過更容易炒作的清宮劇和三國,卻也逐漸追趕上來。

事情到了今天這一步,資本運作的理念開始煽風點火。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吹捧明朝的人依然會有更為廣闊的市場。只是明朝的形象本身,已經距離歷史真相是十萬八千里之遠了。


米南德王問道

第一個:一句崖山之後無中華,讓多少心懷故國的士子午夜肝腸盡斷。自元佔據中華之後,漢族淪落為羔羊被欺辱百年,而朱元璋和一眾豪傑的出現則讓天下變了顏色,從南向北,八次北伐橫擊元軍,驅異族於漠北,揚國威於塞外。如此顯赫武功自宋以來,無人能出其右者。而朱元璋的繼任者們雖然有賢有昏,但是對於外族階段態度皆以強硬為主,於是就有了有明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樣的說法。

第二個,從政治上來說,有明一朝廢除丞相,設立內閣,雖說剛剛開始的時候本身為了加強皇權,但是經過了幾代演化,明朝的內閣制度真正成型,讓皇帝垂拱之治成為現實,頗有幾分君主立憲的感覺。而有明一朝的精英階層因此空前膨脹,從而進一步制約皇權,如此循環,如果明朝不滅亡的話,可能會出現新的政治變化,而這種變化可能就是中國向近代靠齊。

第三個,從文化上來說,有明一朝的文化空前繁榮,文學上誕生了中國歷史上了諸多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以及天下奇書《金瓶梅》等皆成書於明朝。另外詩歌開創擬古派,興盛百年,一掃詩歌華麗但缺乏活力的現象。另外還有一代聖人王陽明橫空出世,開創心學,一句知行合一影響了後世不少名人,如張居正、曾國藩。李鴻章、蔣介石其最著名就是東鄉平八郎的一生伏首拜陽明。

第四個,從經濟上來說,16、17世紀間,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業與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後來隆慶年間海禁開放,其商業經濟更具活力,全盛時遠洋船舶噸位高達1.8萬噸,佔當時世界總量的18%。 而最後因為農業衰敗引起的農民起義滅亡。

關於明朝的缺點:雖然皇權不斷削弱,但是對於知識分子過於苛刻,不僅俸祿低並且還有廷杖這樣的制度。導致了整個精英階層的一種病態化,越到後期,越少出現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大臣,這是明朝的悲哀。另外一個,明朝後期過於制度僵化,不從實際考慮,整個政治偏向務虛而不務實,這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總結一下,明朝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優缺點,但是他至少在某一段時間內是代表著先進制度,也湧現出了不少的大名士、大名臣,而且這個朝代的確是開創了不少歷史上的第一,有明一朝,遠邁漢唐也不是虛誇。


聯盟大俠

不知道所謂吹捧具體指什麼?明朝在秦朝以皇權郡縣制統一中國以後確實有特殊歷史地位,有諸多歷史和文化現象值得說一說。

中國春秋戰國以後有三個文明運動週期。

第一個是春秋戰國到秦漢,分裂、統一大體各佔三四百年,這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在文明運動上的體現,這個文明運動週期是中國文明範式的形成。文明光華和力量集中體現在漢朝。你可以注意到這個文明運動週期中是中華文明範圍內的文化與力量的顯現,也征服了北方遊牧民族,顯示了漢文明的強盛。

第二個是三國兩晉南北朝,分裂、統一大體各佔三百多年,合共七百年左右,又是一個一陰一陽之。這個文明運動週期是中華文明對東方文明的融合,其中包括印度佛教和北方遊牧民族文化。這個文明運動週期文明光華和力量集中體現在唐朝。大唐進一步顯示了漢文明的力量和偉大,擴大了漢文明的傳播範圍,使漢文明在北方遊牧民族中紮下了根,不僅象日本這樣的國家學習了漢文化,更使遊牧民族服膺了漢文明,所以,後來才有遊牧民族政權紛紛以漢文明形式建立政權。漢代初匈奴是沒有取漢文明形式國號的。南北朝時已經是用漢文明形式國號了。唐朝滅亡以後這個文明形式繼續發展,所以,有遼、夏、金、元。這就是漢文明融合中的繼續擴張。

那麼,第三個文明運動週期就是自五代兩宋到明朝末,第三個分裂、統一一陰一陽之的文明運動週期,這個文明運動週期主要是全球文明運動的東方近代文明因素的萌生與初步發展。大明在這個文明運動週期中是近代因素東方發展的集中體現。所以,有很多文明因素從宋代到明代體現出萌生初步發展到比較繁華和完成向下一個文明運動週期轉變。所以,明代有道教內丹代表人物張三丰,內丹自隋唐著力發展,元明是高峰,張三丰是在內丹高峰集中體現;有儒家內修大成者王陽明,新儒家自宋代周敦頤、二程開始,儒家內修到王陽明也是一個大成的體現,之後就開始啟蒙和實學了;明代有傳統最大規模的航海,中國自唐宋的海上活躍的貿易以後,元明官本般以鄭和航海為高峰;有最多數量的萬國來朝,中國傳統上朝貢制到明朝因為文明活動範圍大了,朝貢國數量達到了歷史高峰,據資料說有65國之多;有工業發展的結集《天工開物》,中國手工業從春秋戰國時代的考工記,到明代出現天工開物,工業行業眾多,很多行業已經是大規模生產;有自宋話本而發展的小說的大發展———四大小說中三個誕生在明代;有儒家內聖而外王的著作的完全____《大學衍義補》的出現,宋代有《大學衍義》,主要是講內聖部分的,明代邱浚著《大學衍義補》,內聖外王完備,體現了儒家文化從道德內修而治平天下的體系完整;從宋的海洋貿易活躍到明有了海戰著作____《籌海圖編》,中國有了初步海戰思想。

漢、唐、明,在這個序列中大明在最後一個週期,處於春秋戰國到明末的兩千多年文明運動的末期,其中向新文明時代過渡的文明因素頗多。如到明中後期,心學高峰一過,泰州學派出現,中國歷史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學派,它發揚了王守仁的心學思想,反對束縛人性,引領了明朝後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如理學、心學向實學發展。如出現一批匯通東西方文化尤其科技思想的學者。如批判君權反思皇天制的思想出現。這些文脈雖然在清朝前期受到壓抑,但這些文脈是發展出新文明狀態的根芽,到清末與西方文明因素碰撞結合,發生革命,於是,民國、共和國的新文明制度在史詩般的革命歷程中誕生。打倒皇帝的革命就是明末批判君權的發展。學習西方就是明末徐光啟等匯通東西的思想發展。平均地權就是明末均田要求的發展。所以,我們看清末到民國的革命就要回溯明朝歷史,今天的文明建設其文脈就要上尋明末,未來一兩百年的文明之可能發展到高峰就要從明末計算其運動時間長度。那麼,明朝怎麼可能不重要呢?明朝就象西周、東周一樣,夏商周三個朝代、漢唐明三個朝代,決非偶然!


玄谷真人

明朝何須吹捧,是什麼就是什麼,有優點也有缺點。



一,明朝距離如今不過幾百年,有大量的歷史文獻,出土文物可供參考,加上它是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有民族感情成分在裡面。又因為清末列強入侵,國事衰弱,受盡屈辱。所以,老百姓懷戀明朝,就會拿此和清朝對比。這也很正常。

二,官方一般將明朝和清朝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合稱明清,以便揭示一些共性普遍的現象。

明太祖 朱元璋

明清皇權專制逐漸加強,到清朝達到頂峰,最後也在清末消亡。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朱家同姓藩王倚為京師屏障,同時大殺功臣,嚴防武將篡位。同時,撤銷丞相一職,虛設內閣,加強中央集權。以後永樂大帝朱棣奪權篡位後,也開始削藩,大權獨落皇帝一人。不過陰差陽錯,虛設的內閣,最後成了真的。有明一朝,內閣制最終成型,其權利最終發展到可以與皇權抗衡,當然,明末內閣膨脹,以東林黨為代表,清談誤國。但是客觀來說,明朝內閣制的成熟,可以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即使皇帝昏庸無能,也能有太平盛世的出現。比如,萬曆皇帝30幾年不上朝,在以張居正為首的內閣的輔助下,照樣有萬曆中興的繁榮局面。還有明朝的所謂蛐蛐皇帝,木匠皇帝,雖然平庸無所作為,但是依賴內閣運轉,明朝國運照樣運行。按照中國歷史上皇帝治國的最佳理想狀態,垂拱而治,天下太平。大家不覺得有點相似嗎?如果內閣制發展完善,明朝沒那麼快滅亡,說不準中國真的能成為第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可以歷史不能假設。



反觀清朝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雍乾,勤勉操勞,是因為清朝統治者無人可託。由於滿漢對立,一心提防漢人,由於廢除了明朝時的內閣制度,只能設立軍機處,大臣只能收集情報上報皇帝,且直接對皇帝負責,至此,封建專制達到頂峰。

至於明朝設立東西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這些從本質上來說,也是加強皇權專制的一種表現形式,至於宦官專權,不是什麼新鮮事,古代所有封建王朝都有這種情況。

三,近來由於大量解密明清歷史,佐證了清朝修的,有許多刻意歪曲抹黑明朝的地方,剃髮易服,圈地跑馬,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暴行大白於天下,使得百姓對清朝好感度下降的同時,對明朝充滿了同情和嚮往。

明朝服飾

四,當然,明朝鄭和下西洋,隆慶開關,最終只是曇花一現,和清朝一樣,最後都走上了閉關鎖國的不歸之路。

五,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兩句話,流傳廣泛,見證了明朝骨氣,為百姓所接納和認同。

小結,明朝是個有缺點有作為的王朝,我們當然無法忘記它!


歷史中穿越過來的俠客

明明就是洗刷明朝被黑的千古冤屈,還原一個真實的明朝罷了!並不存在所謂的鼓吹明朝這一說法,並且明朝也並不差,否則如何能夠統治那麼久呢?



明朝之前被黑得太慘了,很多人甚至就不瞭解明朝的歷史,人亦亦云,在大部分人心中就一句話,明朝黑暗無比,什麼明朝官員貪汙腐敗,錦衣衛、東廠、西廠黑暗無比,明朝皇帝昏庸無道,全都是黑歷史,因此在很多人心中形成了明朝不咋地的固有觀念。實際上 這些觀念是建立在歷史瞭解不全面的基礎上的片面觀點,是對明朝這樣一個統治近300年的王朝不客觀,不負責任的。



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力地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分享,大量關於明朝資料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從而得到更多的資料,發現明朝和之前認為不一樣,除了那些黑歷史,明朝還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感覺發現了新大陸,因此很多網遊將一些新的東西經過整理呈現出來,為的是讓大家對明朝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但大大地區別於之前人們對明朝固有的認知,但並不存在所謂的鼓吹之說。



同時,明朝並不差,明朝統治了近300年,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明朝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解救千千萬萬漢族同胞;鄭和下西洋,促進中國與世界的聯繫,具有開創性,之前哪個王朝做到過;明朝與倭寇分別在嘉靖和萬曆兩朝幹過兩次,取得對外戰爭的勝利;明朝編寫了《永樂大典》,《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出世,文化高度繁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的皇帝有不少很荒唐,但還有血性,縱觀明朝的對外戰爭,一直堅持“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的原則,不像清朝那麼貪生怕死,喪權辱國,至少明朝比清朝強多了!

尊重歷史,還原歷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吸;形成全面的歷史觀,莫要讓偏見與固有觀念,影響了我們的認知,那樣我們就是一隻井底之蛙!各位,你們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