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君嘆》遇上《陽關三疊》

當《別君嘆》遇上古琴琴歌《陽關三疊》

當《別君嘆》遇上《陽關三疊》

歌手曹軒賓在央視《經典詠流傳》第四期中,以一首《別君嘆》唱出千古離愁,很受大家好評。也別說,曹軒賓的陝西方言,關中腔調,再融合進古琴聲聲,那曲調,那韻味,確實讓人聽完過耳不忘。

據說這是《經典詠流傳》給曹軒賓的一個命題作文,人家就是要求他用唐詩為題作曲並演唱的。而作為一名音樂人的曹軒賓顯然不負眾望,這個自小聽秦腔,受古典文化的教導的歌者,選擇用唐朝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詠歎出中國文學史上恆久不變的離別之情。高亢而又綿長的歌聲裡,讓人隱隱可見陝西人除豪爽之外,也有一種含情脈脈的婉約。

然而,音樂的力臻完美和極富深情的演唱,並不能掩飾後續歌詞的偽古風尷尬。

有的介紹裡說,《別君嘆》副歌部分是聯想到人生哲學裡所有的情感,進而感傷的一種人生觀。可以說是對過往之“友”和“曾經單純的自己”的一種嘆息,緬懷和紀念的送別之情,祝福之感。

我想這個人要麼是對古漢語不夠了解,要麼便是《經典詠流傳》的水軍。而且,還很善於牽強附會。

說實話,我剛聽到《別君嘆》的時候,的確很驚豔,甚至不惜撇著陝西腔學唱。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對其副歌歌詞不知所云、不明覺厲的嫌棄:

低吟白雪逢陽春,送君別去無知音。

高臺孤矗昂首望,穹悽盡兮宙宇敞。

車馬縱兮雁飛翔,春復秋往世無常。

幽清默兮落暗鄉,何年何月蹉跎降。

莫問莫觀你莫惆悵,山石林木無易樣。

試問,哪位能把這段文字給理順給我聽聽?“生澀,虛無縹緲,故弄玄虛”,這是一位朋友私下裡對某些所謂作家詩人文字的一個總結,我覺得挺適合《別君嘆》這段不文不白的演繹方式。這應該也是當下文壇上的一種通病:我就是要故作高深,我就是要讓你似懂非懂。

當《別君嘆》遇上《陽關三疊》

還好,歌詞不是曹同學自己寫的,沒影響他在我心中的觀感。

其實,白話文一樣可以表達出完美的情愫。誰能說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不夠經典?

我以為,如果一個人的文字駕馭不了古風,倒不如就用白話來表達,或者乾脆就拷貝古人的文字就得了。否則,就成了典型的偽古風,而且還是劣質偽古風。人家偽古風裡也有很不錯的啊,比如方文山。

因為曹軒賓在演唱中融入了古琴因素,我自然就想到了古琴琴歌《陽關三疊》。

實際上,每個愛好古詩詞的朋友應該也都知道,古人的詩歌,最早就是拿來配樂演唱的。而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原名又叫《渭城曲》、《陽關曲》,也叫《陽關三疊》。從問世起,就成為古代文人送行時的離歌,一直傳唱不息。

因為年代久遠,《陽關三疊》演唱的版本有所不同。但無論哪個版本,都基本上是用一個曲調作變化反覆,迭唱三次,所以稱為“三迭”,也就是“三疊”。而且,隨便哪個版本的歌詞,其文學性和經典性,都不是《經典詠流傳》裡這首《別君嘆》的歌詞能夠比擬的。

我最喜歡的一個版本,是《琴學初津》中收錄的:

初迭

清和節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靑靑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度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二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靑靑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顧戀不忍離,涙滴沾巾。無復相輔仁。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

三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靑靑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已先醇。載馳駰,載馳駰,何日言旋軒轔。能酌幾多巡。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窮的傷感,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託鴻鱗。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

尾泛

噫,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

看人家新增的歌詞,那韻致,那意境,才真是和王維的原詩融為一體,情真意切表達出對即將遠行的友人那種無限關懷和誠摯的留念。

當《別君嘆》遇上《陽關三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