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體弱,98歲依舊精神矍鑠,季羨林的長壽祕訣:堅持這三不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與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老子開創的道家無為學派,雖未得統治者採納。

可卻成為了無數俠客隱士,王侯將相所向往的生活。

遵守自然規律,順應萬物發展,在越發浮躁的社會里保持著一顆超脫自然的平常心。

國學大師季羨林季老先生,他一生的求學之路十分坎坷。

可他毫不畏懼,逆流而上,最終成為了一代大家。

而季老先生也是出了名的長壽。

他出生於一九一一年八月六日,病逝於二零零九年七月十一日,整整活到了九十八歲。

並且直到垂暮之年的他依然精神矍鑠,這一切都得益於他順其自然的生活方式與處事態度。

幼時體弱,98歲依舊精神矍鑠,季羨林的長壽秘訣:堅持這三不

感謝病痛

季羨林,出生於一九一一年八月六日,山東清平縣人氏。

同大多數人一樣,季羨林老先生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經常吃不飽飯。

季老曾想過,就這樣平淡的過完一生,然而,命運和他開了個玩笑。

在他六歲那年,因為缺乏營養患了天花,命懸一線。

後來,奇蹟般痊癒的他感謝上天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重獲新生的他開始拼了命去學習,立志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從初中開始,他對中國古代文化開始了研究,學會了英語、德語兩種語言。

一九三零年,季老開始翻譯外國書籍,考入清華大學。

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生,專注於文學、是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

而這一切成就,卻都是因為那次患病經歷,想來也是十分神奇了。

幼時體弱,98歲依舊精神矍鑠,季羨林的長壽秘訣:堅持這三不

三不養生術

之前我們提到,季羨林老先生看看活到了98歲,並且十分的精神。

而這一切都因為他自創的“三不”養生術。

所謂的三不養生術,就是指不鍛鍊、不挑食、不嘀咕。

首先不鍛鍊,並不是指全不鍛鍊,而是適度鍛鍊。

每個人都有這自己要做的事,這些事情才是我們的生活重心。

並且科學表明,鍛鍊只有在特定的時間才會發揮最大的效果。

30分鐘則是鍛鍊的最佳時間,30分鐘以外,就可以稱之為無氧運動。

相比於無氧運動,有氧運動更有利於人體的健康。

不要讓鍛鍊成為自己老年的負擔,而是身心愉悅的過程。

不挑食,也不是指什麼都吃,當然,也不能什麼都不吃。

人一上了年紀,身體的免疫系統下降,就容易引發諸如“三高”等一系列疾病。

從而挑三揀四,這樣看似健康,其實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人體最忌諱的就是營養不均衡,比如說肉類,吃多了確實會導致血壓升高。

但其實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很大一部分都是從肉類身上獲取的。

一日三餐,葷素搭配,雞鴨魚肉、米麵雜糧、青菜水果都應吃上一些。

不要去忌諱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

而不嘀咕,就是指不要情緒化,不要多想。

人生在世,總會有過分看重的東西,得到了就會過分喜愛,得不到就會過分遺憾。

幼時體弱,98歲依舊精神矍鑠,季羨林的長壽秘訣:堅持這三不

諸如唐太宗,在死前希望能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帶走。

可最後,唐太宗的陵墓被盜,導致《蘭亭集序》徹底消失在了世界上。

這就是放不開的表現,而一上了年紀,就容易多想。

我會不會得什麼疾病呀?我還能活多長時間呀?會不會出什麼意外呀?

經常去想這些,難免會心生恐懼,悶悶不樂。

時間一長,心理負擔就越來越重,這樣一來,就算是沒病也得折騰出病來。

而季老卻從不去想這些,順應自然,萬物都有它的規律,生命也有他的週期,強求不來。

這樣,心裡就沒有了負擔,沒有了心理負擔自然就不會生病了。

對於季老而言,他的一生太過單調,單調到心外無物,只有學習。

他活著的樂趣就是對於知識的強烈求知慾,而唯一能引起他興趣的,大概就是知識了。

季老對於物質看的十分淡,可對於精神層面卻十分看重。

相比於外在的物質,他的精神世界是多麼的富有。

幼時體弱,98歲依舊精神矍鑠,季羨林的長壽秘訣:堅持這三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北宋時期,范仲淹通過好友的一幅畫,就寫出了千古絕唱《岳陽樓記》。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那是怎樣的一種胸懷。

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是何等的大家風範與處事態度。

其實季羨林老先生也並不是一生無病,垂暮之年的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遭受健康的問題。

2001年,季羨林老先生患上了前列腺癌和膀胱癌,兩種癌症伴身的他自然不好過。

身體浮腫,使得他面部扭曲,當眾人看到他時都不敢相信,這就是季羨林本人。

然而比起普通人,他看起來卻仍舊是要好上許多,談吐間更是一點看不出任何患病的樣子。

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來形容季羨林老先生也是頗為合適的。

他從未在意過自己能夠活多久,更不在乎外界對於自身的評價。

只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學習這,研究著。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這應當便是季羨林老先生的性格了吧。

幼時體弱,98歲依舊精神矍鑠,季羨林的長壽秘訣:堅持這三不

與季老的性格相似的一個人,應該是東晉的陶淵明。

不求此生高官厚祿,只求行於山野間。

做自己喜歡的事,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而比起陶淵明,季老則更勝一籌。

陶淵明選擇了隱居山野,雖為後世留下了《桃花源記》等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佳作。

卻只做了八十多天的縣令便棄職歸隱。

而季老即使抱病,仍舊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研究古文,為後世的研究打下基礎。

並且教出了一個又一個國之棟樑,平生所學付諸於國家。

而這,不就是“小我與“大我”之間最明顯的區別嗎?

永遠懷念偉大的學者,國之大家季羨林老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