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神黃昏:神奇的燕國,800年老牌諸侯因迂政而亡,可悲!

戰國時代,七國並立,燕國絕對是最另類的一個,從西周初年立國至戰國末期燕國滅亡,歷史八百年,是列國中唯一一支姬姓王族血脈的諸侯,傳承之穩定,令人咋舌,其中歷史更是語焉不詳,司馬遷所著《史記》中寥寥數語,

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大片的空白讓人難以想象,一個橫跨西周和東周兩個大時代的老牌諸侯,歷史記載竟然如此簡單模糊,可以證明,燕國太穩定了,穩定得讓人無法記載,沒有突出的事件,沒有典型的事蹟,在諸國眼裡,燕國絕對是可有可無,毫無存在感的國家。

諸神黃昏:神奇的燕國,800年老牌諸侯因迂政而亡,可悲!

燕國位置示意圖

要想了解燕國的政治內核與政治傳統,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召公其人

燕國立國君主召公,姬姓,史稱召公奭,據《史記》記載:

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


封召公奭於燕。


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


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於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作《顧命》。

從上面可以看出,召公在周王朝地位尊貴,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和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可以說西周立國之初,周公召公絕對是兩大柱石,從司馬遷記載召公的功績中可以看出,周成王命周公制定《周禮》,召公建造東都洛陽,二公分治周王都京畿土地,“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筆者認為,召公其人還有以下兩大特點:

  • 第一,召公奭極其長壽,召公經歷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個時代,在當時男子平均年齡只有四十幾歲的周王朝,這絕對是個另類,簡單估算一下,召公奭絕對活了一百多歲,絕無僅有的長壽,“壽若召公”,古人將召公作為了長壽的典型。
  • 第二,推行王道,禮治天下,《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


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

諸神黃昏:神奇的燕國,800年老牌諸侯因迂政而亡,可悲!

召公

也就是說,召公奭巡視各地,處置大小政事,在田間地頭,不進官府,公正無私,並作詩留念,懷念召公,不過要注意,《史記》記載的召公巡視,並不是封地燕國,而是周朝京畿之地,由此可見召公的威望之高,影響力之大。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那麼,筆者認為,燕國之所以如此穩定而無波瀾,在於召公奭,召公如此長壽,如此位高權重,燕國不可能有人敢於違背召公制定推行的王道之法,開國君主的精神內核往往決定國家的政治傳統,召公奭的王道禮治原則,把燕國的統治根基奠定的無比紮實,一百餘年的漫長時間已經把王道德政的行為法則深深烙進燕國人的血液裡,在整個西周時代,燕國毫無波瀾,沒有作為,繼續推行著老祖宗的王道,推行著《周禮》,直至春秋戰國大時代的來臨。

燕國迂政

戰國之世,生產力急劇發展,社會需要進行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魏秦齊韓楚趙紛紛招賢納士,力行變法,而燕國呢?

諸神黃昏:神奇的燕國,800年老牌諸侯因迂政而亡,可悲!

已經滲透到骨子裡的王道禮治原則在與不變則亡的尖銳現實之間,燕國人搖擺不定,他們依然奉行著召公奭的古老王道傳統,卻又在列國紛紛變法的大時代趨勢下,進行著局部有限的變革,結果可想而知,變法勢力想要從舊貴族的利益蛋糕上分一杯羹,卻由於變法的不徹底,輕而易舉地被衝擊得蕩然無存,燕國往往又回到了老祖宗劃定的王道老路上去了。

以現代人的視角縱觀燕國的戰國時代,令人啼笑皆非,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分析:

1)邦交反覆無常

秦國變法之後,國力日漸強盛,東方六國已無力單獨應對秦國,而此時的燕國渾然沒有意識到這點,卻進犯趙國,在蘇秦遊說下,答應加入合縱,但不久之後,燕文公又退出合縱,加入連橫,再後來,燕國邦交的常態就是依附大國,左右搖擺,尤其是秦楚兩國,而對兩個近鄰齊趙兩國卻頻頻出擊,是不是有點像秦國的遠交近攻的國策,可燕國畢竟沒有秦國的實力,筆者分析,原因在於燕國的貴胄情結,齊趙兩國是新興的地主階級掌權,遠遠比不上正統的燕國的姬姓血脈,大爭之世的戰國時代,竟然還有如此嫉妒蔑視,王道之迂,可悲!

2)禪讓之迂

公元前316年,燕王噲在位期間效仿上古聖君,決定將燕國王位禪讓給丞相子之,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種種治國理論和政治理念層出不窮,燕王沒有去搜羅人才,變法增強國力,卻上演了這樣一出人間鬧劇,何其可悲?

究其根源,還是在於燕國傳統迂闊的王道統治精神,不切實際,紛紛幻想以古代聖王帝君來消除戰亂,平息干戈。

3)滅齊之迂

諸神黃昏:神奇的燕國,800年老牌諸侯因迂政而亡,可悲!

樂毅攻齊

樂毅率五國聯軍攻齊,半年連下七十二城,絕對是燕國八百年曆史的巔峰,可僅僅剩最後兩座城圍困四五年就是不攻城,美其名曰推行王化,樂毅作為三軍統帥,前期勢如破竹,後期卻與之前作為大行徑庭,

筆者認為是燕國王室的迂闊王道思想作祟,不以戰爭規則解決問題,偏偏想憑所謂的王道感化齊國殘部,必然失敗。

筆者認為,燕國的悲劇在於,迂政傳統的反覆發作。

秦國也曾在穆公時期大肆推行王道,結果陷入四世政昏,後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進行了徹頭徹尾的變革,法家在秦國大行其道,舉國以務實為根本,國力大漲,而燕國呢,雖先後有樂毅子之變法,卻沒有任何的理論依據,如此迂闊的政治傳統也絲毫沒有涉及,只是進行了表面上的改革吏治,訓練新軍等,燕國的迂闊王道法則仍在蹂躪著這個天字號的老牌諸侯國。

公元前222年(燕王喜三十三年),秦王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俘虜了燕王喜,燕國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